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对一棵树的感观,正体现了书者的心情,正像欧阳修那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点缀着人的心情,面对着诗人低沉的情绪,花也像有了人性,静默而无声无息,反衬着诗人的愁绪。又好比鲁迅先生在《秋夜》开头的那一句话:“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初看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病句的嫌疑,但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上仔细揣摩,又有了不同的味道:也许,墙外除了枣树,也只有枣树,正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孤寂,又可能暗含着一种只有“枣树”(同类人)的社会现象……因此,很多时候,作者写作时,表面写的是一株树,而他所写,也许并非仅仅是一株树,更多的是投射出他的内心。
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梧桐树》,全篇在写寓所外的梧桐树,而通过他的眼睛所描述出来的梧桐树,却也不似我们旁人所看到的梧桐树。毕竟,作为一个路人,走在大街上,也许道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梧桐树,常人目之,无外乎——啊,这里有一排树,叶子挺好看的,秋天叶落,踩在上面咯吱作响。要如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写出一整篇生动的内容,却是很难办到的了。因为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树已经不单单是树,而是包含了作者的修养、背景与情怀,才能以一棵树为起始,通篇写树,又不显得单调苍白。
丰子恺先生的文风灵活生动,有很强的画面感,这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画家和漫画家背景为他的文章润色,他所描述的事物总是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正如多年前读到的丰子恺先生的一篇《竹影》,至今仍记得文中“我”的小伙伴们在竹林外的水门汀上看人影,描写人影头上冒出的烟气,“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寥寥几笔,生动之态跃然纸上。
这篇《梧桐树》也正是如此,通篇描写梧桐时,不同季节的梧桐有着别样的生气。春天,嫩黄的新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梧桐树在早春时候新绿的稚嫩之态毕现,在作者的眼中,其他树木的叶子也许带着偷偷变绿的“狡诈”之态,而梧桐叶却是“态度最为坦白”,明明是一株普通的梧桐树,却在作者笔下变得憨厚可爱。
而到了夏天,梧桐树的密密绿意又让它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不知不觉中给人水墨画般的洒脱淡然,可笔头一转,梧桐叶子数目繁多,好像“猪耳朵”一样重重叠叠,借古人笔法,以一句“梧桐分绿上窗纱”,更是极度渲染了梧桐叶在夏天的绿与密。
秋冬時节,叶落之景象自然会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凄凉,“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又借诗歌言情叙意:“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一年四季之中,这棵梧桐树虽然自始至终都不曾属于作者,可作者却远比种植者感悟得更多。种植者养育着梧桐,却不曾有机会俯瞰它变换的四季,也没有认真体味过属于梧桐的美丽与破碎,因此,他们虽然在表面上“拥有”着梧桐,却没有真正理解过梧桐,“占有”过梧桐。而这与艺术一样,一项艺术永远也不能被任何一个人占有,因为艺术产生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与之进行心灵的会晤,得出不同的感悟,而在这一刻,它是属于每个人的。
就像窗外那棵走过千秋、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梧桐树。
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梧桐树》,全篇在写寓所外的梧桐树,而通过他的眼睛所描述出来的梧桐树,却也不似我们旁人所看到的梧桐树。毕竟,作为一个路人,走在大街上,也许道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梧桐树,常人目之,无外乎——啊,这里有一排树,叶子挺好看的,秋天叶落,踩在上面咯吱作响。要如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写出一整篇生动的内容,却是很难办到的了。因为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树已经不单单是树,而是包含了作者的修养、背景与情怀,才能以一棵树为起始,通篇写树,又不显得单调苍白。
丰子恺先生的文风灵活生动,有很强的画面感,这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画家和漫画家背景为他的文章润色,他所描述的事物总是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正如多年前读到的丰子恺先生的一篇《竹影》,至今仍记得文中“我”的小伙伴们在竹林外的水门汀上看人影,描写人影头上冒出的烟气,“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寥寥几笔,生动之态跃然纸上。
这篇《梧桐树》也正是如此,通篇描写梧桐时,不同季节的梧桐有着别样的生气。春天,嫩黄的新桐“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梧桐树在早春时候新绿的稚嫩之态毕现,在作者的眼中,其他树木的叶子也许带着偷偷变绿的“狡诈”之态,而梧桐叶却是“态度最为坦白”,明明是一株普通的梧桐树,却在作者笔下变得憨厚可爱。
而到了夏天,梧桐树的密密绿意又让它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不知不觉中给人水墨画般的洒脱淡然,可笔头一转,梧桐叶子数目繁多,好像“猪耳朵”一样重重叠叠,借古人笔法,以一句“梧桐分绿上窗纱”,更是极度渲染了梧桐叶在夏天的绿与密。
秋冬時节,叶落之景象自然会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凄凉,“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又借诗歌言情叙意:“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一年四季之中,这棵梧桐树虽然自始至终都不曾属于作者,可作者却远比种植者感悟得更多。种植者养育着梧桐,却不曾有机会俯瞰它变换的四季,也没有认真体味过属于梧桐的美丽与破碎,因此,他们虽然在表面上“拥有”着梧桐,却没有真正理解过梧桐,“占有”过梧桐。而这与艺术一样,一项艺术永远也不能被任何一个人占有,因为艺术产生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与之进行心灵的会晤,得出不同的感悟,而在这一刻,它是属于每个人的。
就像窗外那棵走过千秋、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