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其中1万多名重伤员被迅速转送到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始前全面复课开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切实做到了让灾区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同时,全力抢修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全力抓好灾区生产恢复工作。伴随着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推进,灾区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下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在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正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互助精神。互助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杆,在困难时期,这种精神更是人们共克时艰不可或缺的条件。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甚至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人人都心系灾情,把灾区同胞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行动方式付出真情和爱心,充分展现了患难与共、乐善互助的精神。这种患难与共、乐善互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女教师瞿万容在地震来临时用后背挡住垮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时候,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为了救人,志愿者排著长长的队伍,争相献血;的哥的姐们自发组织去灾区免费、热情地运送伤员;双腿不能行走的残障者,坚定而又执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入募捐箱。这一切都让人唏嘘不已、倍受鼓舞。第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省市区的地方政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地为灾区提供帮助。各地区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紧急派出大批抢险、医疗卫生、通信抢修等队伍全力参与搜救被困群众、救助伤员、防控疫情、抢修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资,矿泉水、方便面、奶粉、饼干、帐篷、活动板房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灾区。许多地区还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地与灾区形成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固定对口支援方式,这些帮助和支援为灾区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鼓励。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举国上下同汶川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汶川地震对中华民族是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它震级高、烈度强、波及范围广、受灾面积大、次生灾害多,这些困难没有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克服的。在考验和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冷静、科学应对,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世人的称赞。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坚强地与死神做斗争;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遭受灾难的沉重打击后,不等不靠,不悲观、不埋怨,展开了自救互救,许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刚从废墟里被解救出来,来不及擦去眼中的泪水、拭去身上的灰尘,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处于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在抢救现场连续救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这种人本精神在抗震救灾中主要体现在:第一,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不断地创造着奇迹。第二,崇敬逝去的生命。2008年5月19日到21日,中国为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举行国哀,举国祭奠。第三,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集中力量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还想尽办法组织人力物力对伤员进行治疗和安抚,重灾区400多万无家可归灾民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处于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也得到妥善安置,无论是人员的疏散、食品和生活补贴的发放还是信息的发布,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
  抗震救灾精神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展示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党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所释放的巨大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离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同志的群策群力,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离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难以继续推进的。因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宝贵精神,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抗震救灾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和谐,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化解各种风险的强大动力。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信心之源。首先,抗震救灾斗争所彰显的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危机、应对各种风险的强大政治优势。我们坚信,只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化解不了的风险。其次,抗震救灾精神所彰显的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是我们战胜危机、应对风险的重要法宝。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家;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撰稿:柳絮)
其他文献
久经沙场的秦基伟曾感慨: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前往朝鲜战场前,秦基伟就喊出了“我的名字不书英雄榜,便上烈士碑”的豪言壮语,请求带领15军入朝参战。上甘岭之战是范弗里特摊牌计划的招式,如果能够占领五圣山,那么中方不得不后撤1250码(合1143米),美军可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因此,他计划用炮火猛攻速战速决,预计6天内占领山头,而损失最多不超过200人。  秦基伟意识到此战的重要性,于是下
期刊
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党员干部是青年人中的突出代表。青年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需要我们对立志高远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认识。  做人做事须先立志。对我们青年而言,立志不是漫無边际的空想,更多时候要服从于时代、服从于身份、服从于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立志关键在思想,体现的是担当。李大钊讲,“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
期刊
1935年10月,当时的陕北,气温已到零下,人们早晚棉衣不离身。10月19日,一支队伍出现在吴起:他们因长途奔波疲惫不堪、伤病缠身,衣衫褴褛,多数人脚上穿的是草鞋、麻鞋,偶有几人穿着布鞋,也都露着脚趾。这支队伍属于红一方面军。征得老乡同意后,红军战士就在倒水湾村驻扎了下来,在院子里起锅做饭。人多锅少,连石板都被用来擀面烙饼。部队来人找村民张宪杰借灶房做饭,他爽快地答应了,家里的水缸也借了出來,搭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是升华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精神,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群体精神。延安精神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中国大地,世代相传。  
期刊
76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930余座城市被占,380万将士喋血疆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一个个数字,记录着这場伟大斗争的艰苦卓绝。  1937年7月7日,在旧中国积贫积弱、惨遭宰割的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一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之间展
期刊
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在时隔百年的大地上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这里,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
期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其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中的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堪称国之瑰宝。  大庆精神是在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孕育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1960年开展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几万名职工脚踏荒原、艰苦创业,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
期刊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以最原始的工具和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最原始方式,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水渠——红旗渠。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述说着党和人民图存
期刊
精神,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力量,充盈天地,贯穿古今。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由一个个精神坐标构筑形成的精神谱系,犹如紧密且鲜活的历史链条,把党的奋斗历程内在地串接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期刊
杨靖宇作为东北抗联杰出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和75周年大会上,在提到为国捐躯的8位杰出将领中,杨靖宇排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称其具有“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9年,杨靖宇遵照党中央指示来到东北,被中共满洲省委分配到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