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有效 提问 智慧 目的 启迪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每天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的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没有思考性,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有的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从下手,以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有的“老调重弹”,没有新意,课堂缺少生机,学生提不起兴趣。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有目的性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几个问题:(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解决概念的问题,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3)你会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并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课后每人剪一副漂亮的窗花美化教室,看谁的作品最漂亮?(将数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有启迪性
即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比如在讲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一条题目“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如果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题目就皱紧眉头,一脸为难的样子,嘴里还嘟囔着:“这个怎么做呀?太难了!”可有的机灵的孩子,突然眼珠一转,立刻奋笔疾书,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可那表情又在告诉我:“老师,请你别说!让我来说吧!”那时,我立刻感觉到:如果我“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聪明的孩子会有多失望,那些就要想出点什么的孩子又会觉得有多无趣,而那些潜力生就又会多一次“坐享其成”!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何时才能得到训练?于是,我只神秘地问了一句“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什么关系?……”话还没说完,一个个若有所悟,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解答过程。
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三,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才能发人深思。例如我教学三年级《平移和旋转》时将“同学们,你们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改为“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找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例子最多?最快?”同样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提问方式,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三、有适应性
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生和潜力生。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 ——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问题的提出应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到桃”。为了适合优生、潜力生的特殊需要,可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也可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生、潜力生分别提出。我认为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潜力生提出,然后由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例如:教学二年级的《认识时、分》时,当我提问:“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吗?”经过合作探究,中上等学生能很快采用数一数、加一加、甚至乘法的方法算出一共有60小格。但对于部分潜力生来说,最多只能机械的数出来,根本想不到乘法怎么算!于是我设计了“一大格有几小格?”“两大格呢?你怎么知道的?用乘法怎么列式?”“三大格呢?怎么列式?”这一系列非常简单的小问题,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兴趣高涨。然后我又追问“八大格一共有多少小格?十大格呢?一圈呢?”这些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潜力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有全面性
即课堂提问要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潜力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潜力生。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每天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的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回答没有思考性,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有的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从下手,以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有的“老调重弹”,没有新意,课堂缺少生机,学生提不起兴趣。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有目的性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几个问题:(1)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解决概念的问题,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3)你会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并学会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课后每人剪一副漂亮的窗花美化教室,看谁的作品最漂亮?(将数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有启迪性
即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首先要选择发问的时机,在学生进行“愤”、“悱”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比如在讲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一条题目“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如果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大部分学生一看到题目就皱紧眉头,一脸为难的样子,嘴里还嘟囔着:“这个怎么做呀?太难了!”可有的机灵的孩子,突然眼珠一转,立刻奋笔疾书,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可那表情又在告诉我:“老师,请你别说!让我来说吧!”那时,我立刻感觉到:如果我“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聪明的孩子会有多失望,那些就要想出点什么的孩子又会觉得有多无趣,而那些潜力生就又会多一次“坐享其成”!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何时才能得到训练?于是,我只神秘地问了一句“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什么关系?……”话还没说完,一个个若有所悟,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解答过程。
其次,发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开车不等客”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第三,讲究发问的方式,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才能发人深思。例如我教学三年级《平移和旋转》时将“同学们,你们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改为“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找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例子最多?最快?”同样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提问方式,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三、有适应性
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生和潜力生。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 ——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问题的提出应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到桃”。为了适合优生、潜力生的特殊需要,可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也可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生、潜力生分别提出。我认为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潜力生提出,然后由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例如:教学二年级的《认识时、分》时,当我提问:“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小格吗?”经过合作探究,中上等学生能很快采用数一数、加一加、甚至乘法的方法算出一共有60小格。但对于部分潜力生来说,最多只能机械的数出来,根本想不到乘法怎么算!于是我设计了“一大格有几小格?”“两大格呢?你怎么知道的?用乘法怎么列式?”“三大格呢?怎么列式?”这一系列非常简单的小问题,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兴趣高涨。然后我又追问“八大格一共有多少小格?十大格呢?一圈呢?”这些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潜力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有全面性
即课堂提问要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潜力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潜力生。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