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历史的深处暨陈先达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c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4日,走向历史的深处暨陈先达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
其他文献
当一个句子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句子的组成部分时,其预设能否升级为这一复杂句的预设,成为复杂句的预设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预设的投射问题。预设的投射问题是预设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也是逻辑味最浓的一个问题,逻辑学家对这一问题通常是从三值逻辑的角度来解答的,本文将揭示这种解答路径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已有的从三值逻辑的角度给出的解答事实上混淆了“复合命题的预设”与“复合命题在哪些情况下有确切的真值”,因而解答的不是投射问题。
哲学史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同时,哲学史又是“思想英雄较量”的场所,正是在这种“思想英雄较量”的过程中,哲学显示出“整体的生命”,成为一个“真理的王国”。问题在于,哲学不仅是一个“真理的王国”,而且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在这个问题的王国中,最折磨哲学家耐心的问题就是:哲学的本性是什么?哲学的位置究竟在哪里?用一位日本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对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莫过于问他“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何在?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曾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和“人的本质的自觉”。但是,在中国现阶段,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哲学不仅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远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严重地疏远化和边缘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自从诞生时起,就一直和唯物史观纠结在一起,很难从内涵上对它们做出明确的区分。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称谓上的混乱,而且直接影响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研究,以致它深藏的许多秘密直到今天都没有揭示出来。由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这就遮蔽了一个重大史实: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者。恩格斯在世的时候,总是把创立马克思主义归功于马克思一个人,说马克思是天才,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逻辑思想的不断传人和《因明大疏》的回传,在杨文会、宋恕、太虚和欧阳竟无等先生的努力下,一度湮没的因明开始在中国复苏,并涌现出一批因明专家和学术论著。为了缅怀因明前辈的历史贡献,研究因明著名专家的学术思想。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杭州佛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八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暨虞愚先生贵州大学讲学70周年纪念会于2012年7月15—16日在贵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贵州等地的代表60余人参会,并交流论文40余篇。
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于19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齐泽克关于生态问题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人是自然的伤口”到“自然并不存在”,以至于推出其“反自然的生态学”和恐怖的政治学,可以说,齐泽克的生态危机思想走的是一条不断激进化的道路。
“般若”(panna,Skt.prajna)即智慧,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观念。般若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即有所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奥义书、大乘佛教及早期佛教(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中三种般若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大乘佛教相对于早期佛教在教理上的发展转变及与奥义书思想的趋同。
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荷兰逻辑学家坎普(HansKamp)开创的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DRT是一种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观,它的产生源于蒙塔古语法及其语义观。在对自然语义的解释中,格赖斯(Grice)等关联理论研究者都将常规意义从语用意义中分离出来;形式语义学家又将语言视为一个抽象系统,句子表现的是命题形式与命题内容;
共代数(coalgebra,数学中常译为余代数)是代数的对偶概念。数学、逻辑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结构都能够很自然地看做共代数。奥采尔(P.Aczel)在1988年给出的第一个例子将转换系统和非良基集(non—well—foundedsets)模型称为共代数。存此基础上,1996年,巴威斯(J.Barwise)和莫斯(L.Moss)讨论了各种包含循环性和自参考概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