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运用启发性教学是广大教师一致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启发性教学理念,营造启发性课堂氛围,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初中思想品德课启发性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启发性 运用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启发性教学"是达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把"启发性教学"作为探索目标,坚持以"学"为中心设计启发性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學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摒弃以"教"为中心、"满堂灌"的教法,变"教"为"导"、变"讲"为"思",即启发性的教学,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新举措,其明显之处,是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以学为中心,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分析、去总结。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启发性教学是对讲授式教学的一种改革,其教学流程是:变教为导、指导阅读--变讲为思、引导思考--讨论交流、指导应用--复习巩固、练习总结。
一、变教为导,指导阅读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落实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指导阅读。通过阅读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为完成课堂任务奠定基础。当然,指导阅读不能简单地被动地叫学生朗读、泛读。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及时间安排,确定好"阅读内容",编好"阅读提纲",并让学生把重要内容划起来,通过阅读,启动学生思维。如教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全民所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这一知识时,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举的有关数据,并作提示,这样学生就明确它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动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保证"读"这一环节的落实,能为协调以下环节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打下基础。
二、变讲为思,引导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新课的重难点,教师要教其所不知,导其所不能,就要落实启发性教学的中心环节--引导思考。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法所带来"只读(背)而不思"的弊端。引导思考,应将教学内容具体化为一些大小问题,对学生进行逐层深入启发诱思,然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有效性问题并且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的性。是指"导思"应达到教学目标应明确,而不能给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脱离学生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悬念性。是指要巧设疑问,依据教学内容,编拟一定能激发学生追根到底的问题。如教授"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问题,可设"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来激发学生思考。
3、渐进性。是指设疑导思时,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层次性、渐进性。注意由浅入深,而不能提出一步到位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信心,没有兴趣去思考.
当然,在实施启发思考这一环节时候,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思考所反应上来的信息,用科学的准确语言和肯定的语气(而不能用大概、也许、可能)对问题具体分析和高度概括,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正确的结论。
三、交流讨论,指导运用
以知导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因此,在落实了引导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环节,即教师应将课本知识和教育点同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突出课程德育教育的作用,多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如讲述党的基本路线时,我搜集广东近十多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材料加以印证阐述。开展小演讲、分组讨论、堂上小测等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用所学知识去说明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素质。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三者融合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巩固,练习总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品德课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在不同年级教学班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近几年的升中考试中,我所任教学班的学科平均分明显高于同级同科教学班的平均分。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概念、基本观点与理论是抽象的深奥的,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启发性教学这一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浅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丁秘《科教创新论坛杂志》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启发性 运用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启发性教学"是达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把"启发性教学"作为探索目标,坚持以"学"为中心设计启发性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學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摒弃以"教"为中心、"满堂灌"的教法,变"教"为"导"、变"讲"为"思",即启发性的教学,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新举措,其明显之处,是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以学为中心,通过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分析、去总结。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启发性教学是对讲授式教学的一种改革,其教学流程是:变教为导、指导阅读--变讲为思、引导思考--讨论交流、指导应用--复习巩固、练习总结。
一、变教为导,指导阅读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落实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指导阅读。通过阅读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中,为完成课堂任务奠定基础。当然,指导阅读不能简单地被动地叫学生朗读、泛读。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及时间安排,确定好"阅读内容",编好"阅读提纲",并让学生把重要内容划起来,通过阅读,启动学生思维。如教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全民所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这一知识时,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举的有关数据,并作提示,这样学生就明确它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动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保证"读"这一环节的落实,能为协调以下环节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打下基础。
二、变讲为思,引导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新课的重难点,教师要教其所不知,导其所不能,就要落实启发性教学的中心环节--引导思考。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法所带来"只读(背)而不思"的弊端。引导思考,应将教学内容具体化为一些大小问题,对学生进行逐层深入启发诱思,然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有效性问题并且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的性。是指"导思"应达到教学目标应明确,而不能给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脱离学生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悬念性。是指要巧设疑问,依据教学内容,编拟一定能激发学生追根到底的问题。如教授"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问题,可设"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来激发学生思考。
3、渐进性。是指设疑导思时,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层次性、渐进性。注意由浅入深,而不能提出一步到位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信心,没有兴趣去思考.
当然,在实施启发思考这一环节时候,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思考所反应上来的信息,用科学的准确语言和肯定的语气(而不能用大概、也许、可能)对问题具体分析和高度概括,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正确的结论。
三、交流讨论,指导运用
以知导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因此,在落实了引导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环节,即教师应将课本知识和教育点同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突出课程德育教育的作用,多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如讲述党的基本路线时,我搜集广东近十多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材料加以印证阐述。开展小演讲、分组讨论、堂上小测等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用所学知识去说明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素质。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三者融合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巩固,练习总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品德课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在不同年级教学班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近几年的升中考试中,我所任教学班的学科平均分明显高于同级同科教学班的平均分。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概念、基本观点与理论是抽象的深奥的,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启发性教学这一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浅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丁秘《科教创新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