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它的整个历程既艰辛又充满了积极力量,既是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也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都无疑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1947年1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遭到失败之后,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尤其将矛头指向延安。1947年2月底,蒋介石安排军事部署,派拥有重兵、装备精良、长期坐镇西北的胡宗南调动34个旅约25万人马,从西、南、北三面围攻陕甘宁解放区。延安首当其冲。
为诱敌深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直至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共历时一年零五天,期间途经延川、安塞、靖边、米脂等12县37个村镇,行程约2000余里。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整个历程既艰辛又充满了积极力量,它既是毛泽东超乎常人的胆识和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也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我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得到了充分體现,为夺取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来势汹汹,我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兵力对比悬殊,装备也仅仅是小米加步枪且严重供应不足,然而在毛泽东的领导和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我军不畏艰难困苦,不畏牺牲,英勇作战,在党中央撤离延安之后的四十多天内,就运用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十倍兵力,相继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陇东、沙家店、延清和宣互等战役中取得胜利,累计歼敌10万余人,西北野战军发展到5万多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重要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妄图三个月到半年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的狂妄计划,扭转了陕北战场内线防御的困难局面,迫使胡宗南军队无力再进攻,有效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先后收回了被占领的全部县城。
党中央进驻王家湾时,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陆定一等人同住在两孔半窑洞里,没有办公桌,进出都是同一个门,工作条件极差。但除了开会以外,窑洞里总是安安静静,各位领导人总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战友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总是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在任何时候都是首先为别人着想,从来不考虑个人方便。吃饭的时候,战友们总是互相谦让,争吃粗粮和野菜。毛泽东和警卫战士们还常常抽空带着小锄头去山坡、河沟挖野菜。在王家湾简陋的窑洞里居住的五十六天里,毛泽东及其战友指挥了羊马河、蟠龙镇、陇东等战役,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在这里向全国各战场发出了许许多多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电报,绘制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蓝图。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零五天的艰苦岁月里,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走着陕北的沟沟峁峁黄土路,吃着陕北的粗粮小米饭,住着陕北的农家土窑洞,与陕北人民甘苦与共。毛泽东正是在陕北的土窑洞里,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正如周恩来所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为了革命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毫不犹豫贡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了完成伟大的革命事业、实现人民的幸福,在栉风沐雨、濒临绝境的环境下始终保持胜利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把这种积极态度传递给他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党中央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是解放战争西北战场最严峻、最危险的一个时期。而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留在陕北,转战在陕北的沟沟峁峁之间,穿插迂回于敌人的千军万马之间,时常与敌军擦肩而过,惊险万分,却总是与敌军从容周旋,机智灵活,运筹帷幄,挫败敌人的围追堵截,化险为夷,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畏胆略和雄伟气魄。
在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坚持最后撤离。1947年3月18日,延安保卫战的最后一天,面对敌军的狂轰乱炸和枪林弹雨,毛泽东不慌不忙,稳如泰山地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埋头办公。警卫战士们心急如焚,屡次催促毛泽东撤离,而毛泽东却镇定自若地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有什么可怕的?”直到敌军的部队和炮火已经逼近七里铺,延安的最后一批机关工作人员、保卫延安的部队以及最后一批市民和老乡都已开始撤离,毛泽东依然留在王家坪的窑洞里继续工作、奋笔疾书。直到最后,在彭德怀、习仲勋等人的再三催促之下,毛泽东才同意撤离。而在他撤离之前,还同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一起开会研究了撤离延安后我军的作战方针。之后,他再三确认老乡们和机关工作人员均已安全转移,才终于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转战期间,陕北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极差。面对极其困难的局面,人民解放军与陕北人民仍然斗志昂扬、富有激情,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陕北军民仍然利用战斗间隙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苦中作乐,以保持高昂的斗志。1947年7月,党中央进驻陕北小河村。工作人员在白天都忙着拟文稿、发电报、赶写材料等各种工作,到了傍晚就举办舞会,拉拉二胡跳跳舞,放松身心,活跃气氛,用欢声笑语表达革命军人坦荡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1947年10月,中央支队进驻佳县神泉堡。毛泽东和工作人员、战士们都抽空去逛当地有名的白云山庙会,在艰苦、紧张的战争年代,怀着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革命的极大热情,开阔眼界,养精蓄锐以战胜更大的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革命者始终保持革命的激情和动力,战胜无数困难,创造革命的奇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始终。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战略思想。起初许多同志对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心存怀疑,一些人坚持打硬仗打强敌,坚决不放弃延安的想法。毛泽东为此向大家作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我们的部队数量和武器装备都不占优势,因此就决定我们要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先打分散孤立的,后打集中强大的。你先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要分散。好比你面前有三个对手,有一个强手和两个弱手。你先把两个弱手打倒,剩下那一个,前后失去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变成了弱手,一打就倒。”撤离延安,但不离开陕北,转战陕北,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它为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正如杨尚昆所说,毛泽东无论如何不离开陕北,就使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和群众有了主心骨。
转战期间,党中央又客观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制定了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即“蘑菇战术”。“蘑菇战术”是毛泽东在总结前段作战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西北战场的实际制定的。此战术灵活运用和发展了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实践证明,它符合西北战场的实际,是完全正确的。正是依据此战术,我军在西北战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1947年7月开始就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群众根基,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之所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我党无论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是在群众的生活方面都处处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杨家沟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坚持群众路线,紧密依靠群众,保持党和边区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中央转战陕北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和坚强保证。“民兵是胜利之本”,转战期间,陕北的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忍饥挨饿,将宝贵的粮食支援给军队,还将最好的窑洞让给军队住;帮解放军运送物资、军火、伤病员,为解放军带路送信、传递情报,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严守机密,从不泄露中央支队的行踪,使敌军始终找不到目标。陕北人民真心实意热爱、拥护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血肉相连,与解放军情深意切,亲如一家,为陕北自卫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共产党也总是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装在心里。转战期间,一路行军,每到一处,领导人总会召集机关和警卫部队迅速深入群众,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到群众有什么困难,就立即帮助解决。党中央进驻王家湾时,了解到当地春旱而且劳动力匮乏,便动员全体人员帮助群众春耕春播,甚至领导人的马匹也被拉去犁地。军队用粮自己背,用柴自己砍,此外还派一些人员帮老乡上山砍柴;对群众的生老病死也关怀备至,如遇傳染病便立即派卫生队医生前往治疗并帮助群众做好防疫工作。帮助老百姓解决了最大的困难,老百姓甚是欢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张万禄.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都无疑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1947年1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遭到失败之后,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尤其将矛头指向延安。1947年2月底,蒋介石安排军事部署,派拥有重兵、装备精良、长期坐镇西北的胡宗南调动34个旅约25万人马,从西、南、北三面围攻陕甘宁解放区。延安首当其冲。
为诱敌深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直至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共历时一年零五天,期间途经延川、安塞、靖边、米脂等12县37个村镇,行程约2000余里。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整个历程既艰辛又充满了积极力量,它既是毛泽东超乎常人的胆识和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也是延安精神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我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在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得到了充分體现,为夺取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来势汹汹,我西北野战军与敌人兵力对比悬殊,装备也仅仅是小米加步枪且严重供应不足,然而在毛泽东的领导和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我军不畏艰难困苦,不畏牺牲,英勇作战,在党中央撤离延安之后的四十多天内,就运用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对抗国民党军队的十倍兵力,相继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陇东、沙家店、延清和宣互等战役中取得胜利,累计歼敌10万余人,西北野战军发展到5万多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重要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妄图三个月到半年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的狂妄计划,扭转了陕北战场内线防御的困难局面,迫使胡宗南军队无力再进攻,有效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先后收回了被占领的全部县城。
党中央进驻王家湾时,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陆定一等人同住在两孔半窑洞里,没有办公桌,进出都是同一个门,工作条件极差。但除了开会以外,窑洞里总是安安静静,各位领导人总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战友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总是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在任何时候都是首先为别人着想,从来不考虑个人方便。吃饭的时候,战友们总是互相谦让,争吃粗粮和野菜。毛泽东和警卫战士们还常常抽空带着小锄头去山坡、河沟挖野菜。在王家湾简陋的窑洞里居住的五十六天里,毛泽东及其战友指挥了羊马河、蟠龙镇、陇东等战役,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在这里向全国各战场发出了许许多多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电报,绘制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蓝图。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的一年零五天的艰苦岁月里,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走着陕北的沟沟峁峁黄土路,吃着陕北的粗粮小米饭,住着陕北的农家土窑洞,与陕北人民甘苦与共。毛泽东正是在陕北的土窑洞里,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正如周恩来所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为了革命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毫不犹豫贡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了完成伟大的革命事业、实现人民的幸福,在栉风沐雨、濒临绝境的环境下始终保持胜利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把这种积极态度传递给他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党中央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是解放战争西北战场最严峻、最危险的一个时期。而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留在陕北,转战在陕北的沟沟峁峁之间,穿插迂回于敌人的千军万马之间,时常与敌军擦肩而过,惊险万分,却总是与敌军从容周旋,机智灵活,运筹帷幄,挫败敌人的围追堵截,化险为夷,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畏胆略和雄伟气魄。
在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坚持最后撤离。1947年3月18日,延安保卫战的最后一天,面对敌军的狂轰乱炸和枪林弹雨,毛泽东不慌不忙,稳如泰山地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埋头办公。警卫战士们心急如焚,屡次催促毛泽东撤离,而毛泽东却镇定自若地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有什么可怕的?”直到敌军的部队和炮火已经逼近七里铺,延安的最后一批机关工作人员、保卫延安的部队以及最后一批市民和老乡都已开始撤离,毛泽东依然留在王家坪的窑洞里继续工作、奋笔疾书。直到最后,在彭德怀、习仲勋等人的再三催促之下,毛泽东才同意撤离。而在他撤离之前,还同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一起开会研究了撤离延安后我军的作战方针。之后,他再三确认老乡们和机关工作人员均已安全转移,才终于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转战期间,陕北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极差。面对极其困难的局面,人民解放军与陕北人民仍然斗志昂扬、富有激情,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陕北军民仍然利用战斗间隙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苦中作乐,以保持高昂的斗志。1947年7月,党中央进驻陕北小河村。工作人员在白天都忙着拟文稿、发电报、赶写材料等各种工作,到了傍晚就举办舞会,拉拉二胡跳跳舞,放松身心,活跃气氛,用欢声笑语表达革命军人坦荡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1947年10月,中央支队进驻佳县神泉堡。毛泽东和工作人员、战士们都抽空去逛当地有名的白云山庙会,在艰苦、紧张的战争年代,怀着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革命的极大热情,开阔眼界,养精蓄锐以战胜更大的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革命者始终保持革命的激情和动力,战胜无数困难,创造革命的奇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始终。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战略思想。起初许多同志对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心存怀疑,一些人坚持打硬仗打强敌,坚决不放弃延安的想法。毛泽东为此向大家作了透彻的分析。他指出:“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我们的部队数量和武器装备都不占优势,因此就决定我们要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先打分散孤立的,后打集中强大的。你先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要分散。好比你面前有三个对手,有一个强手和两个弱手。你先把两个弱手打倒,剩下那一个,前后失去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变成了弱手,一打就倒。”撤离延安,但不离开陕北,转战陕北,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科学决策。它为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正如杨尚昆所说,毛泽东无论如何不离开陕北,就使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和群众有了主心骨。
转战期间,党中央又客观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制定了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即“蘑菇战术”。“蘑菇战术”是毛泽东在总结前段作战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西北战场的实际制定的。此战术灵活运用和发展了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实践证明,它符合西北战场的实际,是完全正确的。正是依据此战术,我军在西北战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1947年7月开始就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群众根基,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之所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我党无论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是在群众的生活方面都处处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杨家沟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坚持群众路线,紧密依靠群众,保持党和边区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中央转战陕北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和坚强保证。“民兵是胜利之本”,转战期间,陕北的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忍饥挨饿,将宝贵的粮食支援给军队,还将最好的窑洞让给军队住;帮解放军运送物资、军火、伤病员,为解放军带路送信、传递情报,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严守机密,从不泄露中央支队的行踪,使敌军始终找不到目标。陕北人民真心实意热爱、拥护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血肉相连,与解放军情深意切,亲如一家,为陕北自卫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共产党也总是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装在心里。转战期间,一路行军,每到一处,领导人总会召集机关和警卫部队迅速深入群众,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到群众有什么困难,就立即帮助解决。党中央进驻王家湾时,了解到当地春旱而且劳动力匮乏,便动员全体人员帮助群众春耕春播,甚至领导人的马匹也被拉去犁地。军队用粮自己背,用柴自己砍,此外还派一些人员帮老乡上山砍柴;对群众的生老病死也关怀备至,如遇傳染病便立即派卫生队医生前往治疗并帮助群众做好防疫工作。帮助老百姓解决了最大的困难,老百姓甚是欢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2]张万禄.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