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前,德国女孩杜丽丝“嫁鸡随鸡”来到中国。在艰难的适应中,她爱上了中国文化,最终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挂牌的洋中医。
14年过去了,杜丽丝不再拿中国跟德国比较。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她开始参悟望、闻、问、切之道,也开始接受并体验身处的这个城市和国家。她说,长年累月的生活后,中国才能向外来者揭开面纱,展现它隐藏起的魅力。
王子遇见公主
杜丽丝18岁那年,爷爷去世,她在家里一边准备葬礼上哥哥表演的东西,一边等待哥哥一个好朋友的到来;同样的时间,艾科正开车去好朋友的家中,为他拿葬礼上表演的物品。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以后,上帝安排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见面。
一见钟情不是童话,王子遇见了公主,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他们结婚了。
年轻的艾科很向往神秘的东方,他在北京大学留学了一年。那时的中国,正向世界释放着炽热的激情,这股炽热也激活了艾科。在贝塔斯曼工作以后,艾科很希望公司把业务发展到中国。为此他说服了贝塔斯曼的股东,到中国来开拓市场,让读者俱乐部进入中国。
1994年11月,杜丽丝跟着丈夫艾科来上海看环境,灰蒙蒙的城市,混乱的次序,让她一刻也不想再停留。但艾科来中国工作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这一切来势凶猛,猝不及防,灰心失望的情绪连绵不断地扑向杜丽丝。一个星期以后他们回到德国,艾科被所有的家人质问,连他的好朋友、杜丽丝的哥哥也非常不理解,他找到艾科,“为什么非要去中国,她这么痛苦你还是要去?”艾科不知道如何解释,他只是强烈地期待来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国家大展拳脚。
虽然所有人反对,艾科还是希望能得到杜丽丝的支持,他温柔而坚定地对心爱的妻子说:“亲爱的,去中国以后,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中国有句话叫“嫁鸡随鸡”,杜丽丝还预想不出更多的问题,她只知道,她要跟丈夫在一起。
艰难地适应
1995年1月,杜丽丝和艾科来到上海,不出所料,她感到严重不适应。冬天,杜丽丝独自走在呵气成霜的上海街头,呼着冷气在人群中闲走。这里跟她的家乡,时尚之都杜塞尔多夫相比,简直天壤之别——狭小的街道,老旧的房屋,无序的交通和行人,再加上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使杜丽丝无所适从。
她没有朋友,除了跟着丈夫,就只能呆在家里。她常常坐在沙发上发呆,想不出自己跟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有什么关系,时间像凝固了一样。“在中国的第一年,我遭受了严重的‘文化冲击症’,得了忧郁症,几乎崩溃。我不能够想象自己可以生活在中国,我甚至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至于艾科,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单枪匹马来到中国创业,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的模式对于中国的消费者仿佛天方夜谭。他没有办法分出更多精力去安抚妻子,他告诉杜丽丝:“我不想你整天在我身边转啊转的。我现在需要创业,所以你去找点事做,学学中文。”于是,杜丽丝开始去同济大学学习汉语。
勤劳的人总是和时间赛跑,艾科越来越忙,回到家疲惫无力,虚弱的样子让杜丽丝心痛。除了精神上的鼓舞,她希望丈夫身体能够得到放松。杜丽丝想学一些简单的推拿技术帮丈夫减轻病痛。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国际课程。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小就想当医生的杜丽丝,被中医深深迷住了,“我对医学一直感兴趣。我想中医既融合了中国的历史,也包含了中国的哲学和医学。”
1997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内科。
医生的梦想
梦想要照进现实,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那个时候,杜丽丝的中文水平能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交流,而对于那些连中国学生都感到艰深的医古文,对她简直就像天书。第一学期的考试她没有及格。为了克服困难,杜丽丝翻阅了很多字典,也向别人请教过不计其数的问题。
“她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不是特别认真的学生,但在学习中医的5年里,她每天都看书到很晚。”在杜丽丝因通宵达旦的学习而困倦时,艾科让妻子依偎在自己身上,情之所系,无边无际的温柔亲爱。
开始的几年虽苦不堪言,但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困难而抱怨对方,更没有吵架,“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只有靠自己来改变生活。”而正是这几年,艾科已经把公司的规模从4个人,发展为1500人。
这对德国夫妻既独立,又相互支持。杜丽丝还记得,有一次他们俩想家想得快发疯了,坐在花台边无言可诉,睫毛间泪水汪汪。正当他们把眼泪擦干的时候,邻居过来,请他们去烤肉,然后他们笑着过去。
2003年,杜丽丝本科毕业,曾在上海几家公立医院实习过的她,认为医院给中医的环境不好,希望拥有自己理想的诊所。2004年,艾科给了杜丽丝一笔启动资金,在黄浦区办起了“身心佳”中医诊所。同年,因为贝塔斯曼不支持在中国的项目,艾科进入了TOM集团,担任首席运营官。虽然工作很忙碌,但他依然给妻子出谋划策,诊所的设计风格或一个小摆设,都是夫妻俩精心装饰。不仅如此,他们也很少外出应酬,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家人。一些TOM集团的员工还记得,2006年的“和黄家庭同乐会”,李嘉诚以及公司所有高层均携带家属到场,唯独少了艾科,因为他要在上海和他的爱人一起度过属于他们的时间。
丈夫是第一个病人
自从中医进入夫妻俩的生活,人生的线轴开始伸向美好的前方。艾科成为了第一个受益者。在上海秋冬交替的季节,艾科的肠胃不太舒服,他每天都按时吃杜丽斯给他的中药。而这在十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2000年的秋天,艾科得了感冒,导致长时间咳嗽。最初他吃了一点西药,但没有得到根治,影响越来越大。
“我拼命咳嗽,不能睡觉。最厉害的时候,我换另外一个房间,否则我太太也睡不好。”艾科意识到问题严重,专门回到德国,去找专家治疗。“我吃了药就不咳嗽了,但是不吃问题又出来了。”
当时杜丽斯已经学习中医3年,见艾科没有好转,就准备学以致用。她第一次认真地对丈夫说:“让我看看你的舌头。”艾科眼睛眨巴眨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他的舌头伸出来,在他的理解中,只有小孩子在别人对他不好的时候才会吐舌头。
尽管艾科不明白,杜丽斯还是根据他整个的身体状态,开出了中药。而当艾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中药,根本无法想象,“黑黑的,特别难闻,里面是什么东西呢?虫子、动物,还有动物的一些什么,Oh,so terrible!”
就这样,艾科吃了一个星期中药,但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效果。“这个药没用,但又不好说,因为是我太太给我的,OK,还是试试吧。”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这恼人的咳嗽,却发生了变化。一个星期以后,艾科感觉慢慢好起来,他非常惊奇,困扰他两三年的咳嗽,居然被妻子的中药在三周内治好了。
如今的艾科,只要一不舒服,就会让妻子给他看舌象,号脉,俨然成了中医药的头号粉丝。
现在,杜丽丝已经在上海开了两间诊所,也是上海目前为止唯一管理中国传统医疗诊所的外籍人士。她和艾科都说自己已经是“老上海”了。
14年过去了,杜丽丝不再拿中国跟德国比较。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她开始参悟望、闻、问、切之道,也开始接受并体验身处的这个城市和国家。她说,长年累月的生活后,中国才能向外来者揭开面纱,展现它隐藏起的魅力。
王子遇见公主
杜丽丝18岁那年,爷爷去世,她在家里一边准备葬礼上哥哥表演的东西,一边等待哥哥一个好朋友的到来;同样的时间,艾科正开车去好朋友的家中,为他拿葬礼上表演的物品。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以后,上帝安排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见面。
一见钟情不是童话,王子遇见了公主,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开,他们结婚了。
年轻的艾科很向往神秘的东方,他在北京大学留学了一年。那时的中国,正向世界释放着炽热的激情,这股炽热也激活了艾科。在贝塔斯曼工作以后,艾科很希望公司把业务发展到中国。为此他说服了贝塔斯曼的股东,到中国来开拓市场,让读者俱乐部进入中国。
1994年11月,杜丽丝跟着丈夫艾科来上海看环境,灰蒙蒙的城市,混乱的次序,让她一刻也不想再停留。但艾科来中国工作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这一切来势凶猛,猝不及防,灰心失望的情绪连绵不断地扑向杜丽丝。一个星期以后他们回到德国,艾科被所有的家人质问,连他的好朋友、杜丽丝的哥哥也非常不理解,他找到艾科,“为什么非要去中国,她这么痛苦你还是要去?”艾科不知道如何解释,他只是强烈地期待来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国家大展拳脚。
虽然所有人反对,艾科还是希望能得到杜丽丝的支持,他温柔而坚定地对心爱的妻子说:“亲爱的,去中国以后,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中国有句话叫“嫁鸡随鸡”,杜丽丝还预想不出更多的问题,她只知道,她要跟丈夫在一起。
艰难地适应
1995年1月,杜丽丝和艾科来到上海,不出所料,她感到严重不适应。冬天,杜丽丝独自走在呵气成霜的上海街头,呼着冷气在人群中闲走。这里跟她的家乡,时尚之都杜塞尔多夫相比,简直天壤之别——狭小的街道,老旧的房屋,无序的交通和行人,再加上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使杜丽丝无所适从。
她没有朋友,除了跟着丈夫,就只能呆在家里。她常常坐在沙发上发呆,想不出自己跟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有什么关系,时间像凝固了一样。“在中国的第一年,我遭受了严重的‘文化冲击症’,得了忧郁症,几乎崩溃。我不能够想象自己可以生活在中国,我甚至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至于艾科,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单枪匹马来到中国创业,贝塔斯曼读者俱乐部的模式对于中国的消费者仿佛天方夜谭。他没有办法分出更多精力去安抚妻子,他告诉杜丽丝:“我不想你整天在我身边转啊转的。我现在需要创业,所以你去找点事做,学学中文。”于是,杜丽丝开始去同济大学学习汉语。
勤劳的人总是和时间赛跑,艾科越来越忙,回到家疲惫无力,虚弱的样子让杜丽丝心痛。除了精神上的鼓舞,她希望丈夫身体能够得到放松。杜丽丝想学一些简单的推拿技术帮丈夫减轻病痛。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个国际课程。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小就想当医生的杜丽丝,被中医深深迷住了,“我对医学一直感兴趣。我想中医既融合了中国的历史,也包含了中国的哲学和医学。”
1997年,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内科。
医生的梦想
梦想要照进现实,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那个时候,杜丽丝的中文水平能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交流,而对于那些连中国学生都感到艰深的医古文,对她简直就像天书。第一学期的考试她没有及格。为了克服困难,杜丽丝翻阅了很多字典,也向别人请教过不计其数的问题。
“她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不是特别认真的学生,但在学习中医的5年里,她每天都看书到很晚。”在杜丽丝因通宵达旦的学习而困倦时,艾科让妻子依偎在自己身上,情之所系,无边无际的温柔亲爱。
开始的几年虽苦不堪言,但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困难而抱怨对方,更没有吵架,“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只有靠自己来改变生活。”而正是这几年,艾科已经把公司的规模从4个人,发展为1500人。
这对德国夫妻既独立,又相互支持。杜丽丝还记得,有一次他们俩想家想得快发疯了,坐在花台边无言可诉,睫毛间泪水汪汪。正当他们把眼泪擦干的时候,邻居过来,请他们去烤肉,然后他们笑着过去。
2003年,杜丽丝本科毕业,曾在上海几家公立医院实习过的她,认为医院给中医的环境不好,希望拥有自己理想的诊所。2004年,艾科给了杜丽丝一笔启动资金,在黄浦区办起了“身心佳”中医诊所。同年,因为贝塔斯曼不支持在中国的项目,艾科进入了TOM集团,担任首席运营官。虽然工作很忙碌,但他依然给妻子出谋划策,诊所的设计风格或一个小摆设,都是夫妻俩精心装饰。不仅如此,他们也很少外出应酬,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家人。一些TOM集团的员工还记得,2006年的“和黄家庭同乐会”,李嘉诚以及公司所有高层均携带家属到场,唯独少了艾科,因为他要在上海和他的爱人一起度过属于他们的时间。
丈夫是第一个病人
自从中医进入夫妻俩的生活,人生的线轴开始伸向美好的前方。艾科成为了第一个受益者。在上海秋冬交替的季节,艾科的肠胃不太舒服,他每天都按时吃杜丽斯给他的中药。而这在十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2000年的秋天,艾科得了感冒,导致长时间咳嗽。最初他吃了一点西药,但没有得到根治,影响越来越大。
“我拼命咳嗽,不能睡觉。最厉害的时候,我换另外一个房间,否则我太太也睡不好。”艾科意识到问题严重,专门回到德国,去找专家治疗。“我吃了药就不咳嗽了,但是不吃问题又出来了。”
当时杜丽斯已经学习中医3年,见艾科没有好转,就准备学以致用。她第一次认真地对丈夫说:“让我看看你的舌头。”艾科眼睛眨巴眨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他的舌头伸出来,在他的理解中,只有小孩子在别人对他不好的时候才会吐舌头。
尽管艾科不明白,杜丽斯还是根据他整个的身体状态,开出了中药。而当艾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中药,根本无法想象,“黑黑的,特别难闻,里面是什么东西呢?虫子、动物,还有动物的一些什么,Oh,so terrible!”
就这样,艾科吃了一个星期中药,但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效果。“这个药没用,但又不好说,因为是我太太给我的,OK,还是试试吧。”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这恼人的咳嗽,却发生了变化。一个星期以后,艾科感觉慢慢好起来,他非常惊奇,困扰他两三年的咳嗽,居然被妻子的中药在三周内治好了。
如今的艾科,只要一不舒服,就会让妻子给他看舌象,号脉,俨然成了中医药的头号粉丝。
现在,杜丽丝已经在上海开了两间诊所,也是上海目前为止唯一管理中国传统医疗诊所的外籍人士。她和艾科都说自己已经是“老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