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革命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机器承担了我们的工作,算法分析我们。谷歌等公司操控着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人类是已经被宣判为“无能之辈”,还是能够重新发现自己,定义自己?
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人类将自己解雇了,将控制权交到计算机、智能机器和社交网络手上;在这个由算法一统天下的星球,人类在未来只会沦为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不久人类就只会成为世界的破坏因素,没有他们,这个世界会更好。
不久前更名为Alphabet的谷歌,正是这种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体现。Alphabet不仅仅涉足一个又一个行业,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种变化的数量如此之多,有时候就连谷歌自己的员工也无法一一列出该公司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为止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谷歌的更名中看出它的野心,从A到Z改变一切的总需求,正是数字革命的典型特征。数字革命重新书写了我们的人生,从爱情到死亡,插手了人类命运的每一个方面,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
今天,人类对于网络的依赖简直就像重症上瘾者一样。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种消息和邮件。如果汽车导航设备失灵,我们很可能就找不着北,迷失方向。如果我们的手机15分钟内没有出现任何消息、短信或推送信息,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这些可以意识到的瘾只是一种更加强烈的依赖的一小部分,对于绝大部分的依赖,我们都并不自知。
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他们周围充斥着上百亿,甚至上千亿机器和信号。到2030年,约有5000亿物品会联网,小到跑鞋,大到工业激光器、无人战斗机。如果人们可以听到这些物品之间的交流,即使每个信号都只是一道微弱的“嗡嗡”声,加在一起却能形成让整个地球震耳欲聋的噪音,人类可能会在这种电子噪音中毁灭。机器人取代人类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越来越现实的危险。联网的机器、计算机和算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压迫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以致于很多人现在就已经感觉到“压力山大”,受到机器的威胁,只能任其摆布。
机器承担了越来越多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现在机器比人类还要完成得更好,同时成本更低。如今,人们几乎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要借助机器的力量,而这些机器仿佛还在一步步争夺着更多的控制权。
算法则能看透人类的行为举止,分析其身体指标和基因参数,然后给他建议:应该买什么东西,阅读什么样的书,吃什么食物,甚至和谁睡觉、结婚。算法能调节人的需求、口味、世界观以及所有的一切,只要他在机器和网络上留下个性化痕迹。德国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表示,算法操纵人类的行为,限制其自由;数字革命触发了一种“新集权主义”威胁。
一些乐观的社会学者则持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机器越来越聪明,这正表明人类又进化了一个层次,人类在理智存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从一般人类发展为了超级人类。人类能从数字革命中受益巨大,因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智能手机与其主人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机器的能力现在也成为人类的能力,人类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大、聪明和理智。他可以借用所有机器和网络的力量,为如果自己独自解决会很吃力的问题找到答案。
现在,一个人可以和上百个朋友保持联系。而且,人类最终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和知识,知道如何才能最优化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知道自己对于哪些病症没有抵抗力,不会因为无聊的活动浪费时间,不会再受舆论制造者的操纵,因为他自己就可以得到所有信息。他并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读精英大学上,因为他可以在网上接受教育。他并不会受制于父母的地位和财富以及出生地。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他想要成为的人,做任何事,达到任何目标。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历史上这还是头一回。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数字革命甚至能让我们获得永生。这个惊世骇俗的言论是网络奇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只需要坚持到2029年,就可以把自己复制一个安全备份,以达到永生的目的。
数字革命到底是好是坏,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对此世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理论。然而,数字革命到底应该如何评判,可能并不能用一些极端的论调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感受。
并不是一个发明就可以改变一切。数字革命意味着,在所有地方都在发生着永恒的改变,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发生改变,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此难以察觉,但是变化总是持续不断。人类能在机器的无声噪音和算法的无形力量面前坚持自己吗?
童年
在YouTube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一个名叫布里杰的美国男孩坐在一张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个iPad,手飞快地操作着,从一个窗口跳到另一个窗口,点击各种应用软件,打开一个又一个视频。背景里,我们依稀可以听到他父亲的声音,听起来他还挺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的。布里杰还不到两岁。
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拥有400万点击量。视频内容是一个穿着尿不湿的婴儿,正对其前面一个方方正正的物体越来越不耐烦,不停按它,踩它,这个物体却一动不动。原来这不是一个平板,而只是一份报纸。
“看起来简直毛骨悚然,一个还缠着尿布的婴儿对于如何操作这些智能设备已经如此熟练了。”美国女作家汉纳·罗辛描述自己观察她两岁的儿子是如何使用iPad的时候说。
数字化时代出生的孩子们现在慢慢成长起来了,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即那些在数字时代土生土长,自小与网络、手机为伴的人。这些电子产品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小婴儿自然也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就像他的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将智能手机对准自己来张自拍,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在他们子女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虽然现实如此,家长对于电子产品在孩子成长中所起作用的态度却显得很微妙。根据德国一家教育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在德国2-5岁儿童的家庭当中,大约有77%的父母相信书籍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只有17%的父母认为计算机能起到这一作用。
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人类将自己解雇了,将控制权交到计算机、智能机器和社交网络手上;在这个由算法一统天下的星球,人类在未来只会沦为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不久人类就只会成为世界的破坏因素,没有他们,这个世界会更好。
不久前更名为Alphabet的谷歌,正是这种数字化时代发展的体现。Alphabet不仅仅涉足一个又一个行业,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种变化的数量如此之多,有时候就连谷歌自己的员工也无法一一列出该公司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为止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谷歌的更名中看出它的野心,从A到Z改变一切的总需求,正是数字革命的典型特征。数字革命重新书写了我们的人生,从爱情到死亡,插手了人类命运的每一个方面,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
今天,人类对于网络的依赖简直就像重症上瘾者一样。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种消息和邮件。如果汽车导航设备失灵,我们很可能就找不着北,迷失方向。如果我们的手机15分钟内没有出现任何消息、短信或推送信息,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这些可以意识到的瘾只是一种更加强烈的依赖的一小部分,对于绝大部分的依赖,我们都并不自知。
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他们周围充斥着上百亿,甚至上千亿机器和信号。到2030年,约有5000亿物品会联网,小到跑鞋,大到工业激光器、无人战斗机。如果人们可以听到这些物品之间的交流,即使每个信号都只是一道微弱的“嗡嗡”声,加在一起却能形成让整个地球震耳欲聋的噪音,人类可能会在这种电子噪音中毁灭。机器人取代人类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越来越现实的危险。联网的机器、计算机和算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压迫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以致于很多人现在就已经感觉到“压力山大”,受到机器的威胁,只能任其摆布。
机器承担了越来越多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现在机器比人类还要完成得更好,同时成本更低。如今,人们几乎大大小小任何事情都要借助机器的力量,而这些机器仿佛还在一步步争夺着更多的控制权。
算法则能看透人类的行为举止,分析其身体指标和基因参数,然后给他建议:应该买什么东西,阅读什么样的书,吃什么食物,甚至和谁睡觉、结婚。算法能调节人的需求、口味、世界观以及所有的一切,只要他在机器和网络上留下个性化痕迹。德国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表示,算法操纵人类的行为,限制其自由;数字革命触发了一种“新集权主义”威胁。
一些乐观的社会学者则持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机器越来越聪明,这正表明人类又进化了一个层次,人类在理智存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工智能的存在,从一般人类发展为了超级人类。人类能从数字革命中受益巨大,因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智能手机与其主人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机器的能力现在也成为人类的能力,人类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大、聪明和理智。他可以借用所有机器和网络的力量,为如果自己独自解决会很吃力的问题找到答案。
现在,一个人可以和上百个朋友保持联系。而且,人类最终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和知识,知道如何才能最优化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知道自己对于哪些病症没有抵抗力,不会因为无聊的活动浪费时间,不会再受舆论制造者的操纵,因为他自己就可以得到所有信息。他并不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读精英大学上,因为他可以在网上接受教育。他并不会受制于父母的地位和财富以及出生地。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他想要成为的人,做任何事,达到任何目标。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历史上这还是头一回。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数字革命甚至能让我们获得永生。这个惊世骇俗的言论是网络奇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只需要坚持到2029年,就可以把自己复制一个安全备份,以达到永生的目的。
数字革命到底是好是坏,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对此世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理论。然而,数字革命到底应该如何评判,可能并不能用一些极端的论调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感受。
并不是一个发明就可以改变一切。数字革命意味着,在所有地方都在发生着永恒的改变,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发生改变,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此难以察觉,但是变化总是持续不断。人类能在机器的无声噪音和算法的无形力量面前坚持自己吗?
童年
在YouTube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一个名叫布里杰的美国男孩坐在一张沙发上,手里捧着一个iPad,手飞快地操作着,从一个窗口跳到另一个窗口,点击各种应用软件,打开一个又一个视频。背景里,我们依稀可以听到他父亲的声音,听起来他还挺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的。布里杰还不到两岁。
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视频,在YouTube上已经拥有400万点击量。视频内容是一个穿着尿不湿的婴儿,正对其前面一个方方正正的物体越来越不耐烦,不停按它,踩它,这个物体却一动不动。原来这不是一个平板,而只是一份报纸。
“看起来简直毛骨悚然,一个还缠着尿布的婴儿对于如何操作这些智能设备已经如此熟练了。”美国女作家汉纳·罗辛描述自己观察她两岁的儿子是如何使用iPad的时候说。
数字化时代出生的孩子们现在慢慢成长起来了,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生代”,即那些在数字时代土生土长,自小与网络、手机为伴的人。这些电子产品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小婴儿自然也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就像他的父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将智能手机对准自己来张自拍,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在他们子女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虽然现实如此,家长对于电子产品在孩子成长中所起作用的态度却显得很微妙。根据德国一家教育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在德国2-5岁儿童的家庭当中,大约有77%的父母相信书籍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只有17%的父母认为计算机能起到这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