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此也有明确阐释。笔者认为考试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考试改革必须赢得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几方面的共同认识并使之到位、转变观念并协同配合。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实施的是新课程,而考试和评价还是老方式、旧标准,那么课程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课程改革的成果就无法巩固。因此,首先应当实现四个“转变”。
●转变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观。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但考试不是评价的惟一手段,作为校领导绝不应该把考试,尤其是终结性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成败的惟一标准,而应当成为帮助教师自我检查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只要领导树立新型的考试理念,不用这“放大镜”看老师,终结性的笔试成绩就不会成为老师的“法宝”。
●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领导审视的眼光发生变化,必然带来教师的变化,教师们就会淡化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把考试当作寻常的语文学习的环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作为帮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学习的成绩与差距,成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只要老师不用这“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分数也不会成为学生的“命根”。
●转变家长对“分数”的执着追求。作为家长,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考分,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多数是孩子的测验又得到了多少分,在家长眼里:分数是衡量孩子是否学好的惟一标准。分数固然重要,但孩子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满分试卷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其实家长应当多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改变家长的“惟分数观”。
●转变学生的应试观。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受到学校、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强大压力,自然明白自己的学生地位,每日苦读书,就是为了赢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和微笑,否则成天就会生活在阴影之中。如果不用分数束缚孩子,让孩子宽松一点,让他们在愉快中自然获得知识,孩子自然也就不会“为了分数而战”了。
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当前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改革考试已迫在眉睫!因此,考试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的考试评价的模式和框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环节。笔者以小学语文考试改革举隅。
一、 丰富考试内容——考试与生活“链接”
在考试内容方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把教材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整合,重在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孩子永远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首先改革试题设计,使考题充满情趣,体现人文关怀。要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无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在课外阅读、知识拓展、动手操作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丰富内容。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知过程呈现出来,使终结性考试既是一次测试,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二、 优化考试方式——考试也是快乐的
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境测验等都可融入其中。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还可以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如:采用口试、情境化考试、实践性考试、自选性考试、展示性考试、体验性考试等等,在学生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去促进学生发展。这样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考试一把尺子的局面,促进学生均衡与全面发展,感受到考试的快乐。
三、 简化考试结果——考试没有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决不要急忙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要关心使儿童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点,真的没有必要过于强调小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与低。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但不能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正心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明辨分析能力,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与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考试的轻松。
四、 开发考试资源——开拓新领域
把家长请进考试场地,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出题,参与评价。这样做能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更关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给予学生多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每一次的测试,要允许学生申请两次甚至三次考试,直至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感觉考试不再神秘。
五、 改革记分方式——考分不再是惟一的爱
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段的要求与本册教材的特点,应考查新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要求,将其罗列出来,作为确定优良等第的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习作、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古诗文背诵、单科竞赛可各占百分之十,期末语文测试占百分之五十,最后折算为等第。可将等第设为优(90及90分以上)、良(75至89分)、中(60至74分)、下(60分以下)。目的是淡化分数的甄别功能,凸显激励的功能,同时能提高考分的“含金量”,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考试时间的全程性——考试只是普通的学习环节
增加平时考查在学科总评中的比重,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有的考试内容,如朗读、对话等口试内容安排在平时或语文课内进行,语文学科增加面试,通过朗读、背书、讲故事(说话)、演讲等形式,考查学生说、读技能。将各种竞赛活动、单项考察合理安排分配到各周,渗透在平时进行,甚至可以长达一个学期,不要集中在期终前完成,以减轻学生在期终考试阶段的负担。这样做,一改以往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 科学使用成长记录档案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可以说是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将学生发展性的资料搜集起来,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可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平时的每一件事,督促其扎实完成,在发展中成长。
八、 加强对“双基”的监控——语文姓“语”不能忘
双基的监控,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替代的途径,是实施监控的必须。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每学期可分年级开展一些单项比赛,如:百题赛、百字赛、阅读赛、习作竞赛等,检测语文生字掌握情况、朗读能力、查字典能力、阅读分析能力、成语诗句积累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牢记语文姓“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分期分批进行单项检测,既能减少检查人员的工作量,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每次检测整理分析后向教师及时反馈,这样,既便于学校进行实时监控,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以显现监控的实效。
责任编辑:孙海燕
●转变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观。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但考试不是评价的惟一手段,作为校领导绝不应该把考试,尤其是终结性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成败的惟一标准,而应当成为帮助教师自我检查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只要领导树立新型的考试理念,不用这“放大镜”看老师,终结性的笔试成绩就不会成为老师的“法宝”。
●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领导审视的眼光发生变化,必然带来教师的变化,教师们就会淡化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把考试当作寻常的语文学习的环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作为帮助学生自我检查自己学习的成绩与差距,成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只要老师不用这“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分数也不会成为学生的“命根”。
●转变家长对“分数”的执着追求。作为家长,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考分,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多数是孩子的测验又得到了多少分,在家长眼里:分数是衡量孩子是否学好的惟一标准。分数固然重要,但孩子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满分试卷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其实家长应当多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改变家长的“惟分数观”。
●转变学生的应试观。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受到学校、家长、老师三方面的强大压力,自然明白自己的学生地位,每日苦读书,就是为了赢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和微笑,否则成天就会生活在阴影之中。如果不用分数束缚孩子,让孩子宽松一点,让他们在愉快中自然获得知识,孩子自然也就不会“为了分数而战”了。
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当前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改革考试已迫在眉睫!因此,考试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的考试评价的模式和框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环节。笔者以小学语文考试改革举隅。
一、 丰富考试内容——考试与生活“链接”
在考试内容方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把教材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整合,重在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引导孩子永远保持一颗强烈的好奇心。首先改革试题设计,使考题充满情趣,体现人文关怀。要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无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在课外阅读、知识拓展、动手操作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丰富内容。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知过程呈现出来,使终结性考试既是一次测试,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二、 优化考试方式——考试也是快乐的
在考试方式方面,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境测验等都可融入其中。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还可以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如:采用口试、情境化考试、实践性考试、自选性考试、展示性考试、体验性考试等等,在学生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去促进学生发展。这样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考试一把尺子的局面,促进学生均衡与全面发展,感受到考试的快乐。
三、 简化考试结果——考试没有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决不要急忙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要关心使儿童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倘若没有这股力量,任何教育绝招也是无济于事的。”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点,真的没有必要过于强调小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与低。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但不能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正心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明辨分析能力,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与教育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考试的轻松。
四、 开发考试资源——开拓新领域
把家长请进考试场地,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出题,参与评价。这样做能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更关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给予学生多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每一次的测试,要允许学生申请两次甚至三次考试,直至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感觉考试不再神秘。
五、 改革记分方式——考分不再是惟一的爱
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段的要求与本册教材的特点,应考查新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要求,将其罗列出来,作为确定优良等第的重要依据。语文学科的习作、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古诗文背诵、单科竞赛可各占百分之十,期末语文测试占百分之五十,最后折算为等第。可将等第设为优(90及90分以上)、良(75至89分)、中(60至74分)、下(60分以下)。目的是淡化分数的甄别功能,凸显激励的功能,同时能提高考分的“含金量”,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考试时间的全程性——考试只是普通的学习环节
增加平时考查在学科总评中的比重,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有的考试内容,如朗读、对话等口试内容安排在平时或语文课内进行,语文学科增加面试,通过朗读、背书、讲故事(说话)、演讲等形式,考查学生说、读技能。将各种竞赛活动、单项考察合理安排分配到各周,渗透在平时进行,甚至可以长达一个学期,不要集中在期终前完成,以减轻学生在期终考试阶段的负担。这样做,一改以往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状况,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 科学使用成长记录档案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可以说是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将学生发展性的资料搜集起来,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可促使学生更加关注平时的每一件事,督促其扎实完成,在发展中成长。
八、 加强对“双基”的监控——语文姓“语”不能忘
双基的监控,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替代的途径,是实施监控的必须。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每学期可分年级开展一些单项比赛,如:百题赛、百字赛、阅读赛、习作竞赛等,检测语文生字掌握情况、朗读能力、查字典能力、阅读分析能力、成语诗句积累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牢记语文姓“语”,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分期分批进行单项检测,既能减少检查人员的工作量,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每次检测整理分析后向教师及时反馈,这样,既便于学校进行实时监控,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以显现监控的实效。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