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不同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本文基于玉林师范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重新审视课程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选用、优化教学模式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 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 非会计学专业 《基础会计学》 教学策略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追捧,基本上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学》课程。《基础会计学》的内容和结构是紧密围绕会计学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一、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的课程定位
(一)《基础会计学》的课程特点。
1.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专业性、操作性极强。
2.内容新且多,课时少,课堂练习时间少,较难学。
3.与其他课程结合日益紧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受知识面的影响(实践性、理论性、法规性)。如新的基本会计准则体系改变了原有准则体系中的历史成本的单一计量属性,明确规定企业可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五种计量属性,这使得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保险学等课程的紧密程度日益增加。如在证券行业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在银行、保险等行业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都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逐步拓宽知识面。
(二)《基础会计学》在经管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有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市场需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风向标。因此,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基础会计学》是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完整的“会计观”,让学生从社会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认识到会计的价值及为实现这种价值应当采取的变化和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等。
二、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学》课程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已经广泛开设,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了和会计专业一样的做法。即使有所不同,也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内容,而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利用所学知识理解额外价值信息。玉林师范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三个专业)学生并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且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1.教材要反映教学目的。目前专用于经管类的会计教材数量非常有限,如徐经长老师的《会计学》(非专业用)等,但是大多数教材定位不准确,有些是会计知识点面面俱到,按照一项基本准则和会计要素项目的顺序进行介绍,甚至还包括有一些非常规投资业务,这些内容多且难度大,扰乱了日常核心业务的次序,占据了较多的内容空间,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都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何况是非专业学生。所以,教材内容需做相应的难度调整和必要的内容删减。而有些教材又偏重于实务,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类似,但还是不能满足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课时有限与内容多几乎是《基础会计学》课程面临的最难协调的矛盾。以笔者工作的院校为例,《基础会计学》的总课时为51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对于内容相对庞杂的会计课程来说,显得很局促。如果安排习题或更细致的讲解,时间上就更显不足;如果不安排,学生学习复习的压力就很大,掌握程度不高。相比而言,财经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分为会计基础、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几个分支,仅会计基础就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中级会计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学习,每个学期的课程一般为68课时,学习内容也相对增加。但是《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和中级会计学的部分内容,而且需要安排操作的时间,显然这样的学时安排只能通过压缩内容或在教学中将不重要的问题一带而过来弥补,这就导致学生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
(二)教材内容跟不上国际会计的发展步伐。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税法、经济法的不断更新,使得与会计相关的各种准则和惯例也不断发生变化。《基础会计学》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新《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但有些教材内容仍存在将新旧准则内容混淆的错误。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有限,只能做提纲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如对于固定资产中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税法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某些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不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教材没有更新,即使更新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造成授课过程中学生概念模糊。
(三)教学模式过于简单,课程互动性不强。
由于课时有限和内容过于庞大的限制,《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安排讨论几乎很难实现,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上,互动教学应用十分不足,案例教学同样会受到时间限制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影响。这门操作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接触实务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讲解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理解,而教师由于没有到企业做过会计,也拿不到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来给学生做示范,导致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目前一般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要求具有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往往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使得经管类学生难以进入会计行业就业。 三、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策略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实际会计人才业务能力要求的需要,满足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我院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授课学时。
笔者认为,可以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结构分解为三个板块:理论板块、应用板块和实践板块。理论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应用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循环及具体会计科目的核算,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实践板块主要是指上机操作的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内容。而授课学时可以相应地增加实践板块部分,甚至可以配合模拟实习和专业实习,使《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和实务课时比例合理、分量适当。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张俊瑞、刘东霖在2005年对1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在聘用人才时,有39.4%的企业要求相关人员有一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34.7%的要求有三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所以财务会计课程配合模拟实习、专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这个设想将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课件中逐步完善,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修改。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
国际经济是瞬息万变的,而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载体,其政策和相关法规也是层出不穷的。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跟上国际变革的潮流,使其终身从事学习。[2]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时刻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不断学习和交流。
(三)改变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企业资金流运动核算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详略可适当调整。因专业施教,可使学生各有所长,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注重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我们还将逐步建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自学自测系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笔者有以下想法:
1.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即使教材未能及时更新,专任教师也应当多获取与会计相关的信息,不断传输给学生最新的会计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其到企业和相关部门任职,增强实际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的教学案例,以便以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这期间学校一定要处理好资助的相关问题。
3.学校应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或者聘请地方知名企业中的会计实务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实践内容的讲授,这在我们学院已逐步实现。
4.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选派和支持教师进修和参加培训,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交流会等,如近几年全国掀起的“十百千”人才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五)结合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授课。
会计方面的专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职业资格考试,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和高级会计师考试,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考试是本科生在校就可以实现完成的,另一条线是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若能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为今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及中级会计考试和高级会计考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使学生今后能学以致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9).
[2]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08,06.
[3]叶映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之内容体系改进.财会月刊,2011(8).
注:本文系二○一一年玉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ZXJG3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 非会计学专业 《基础会计学》 教学策略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追捧,基本上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学》课程。《基础会计学》的内容和结构是紧密围绕会计学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一、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的课程定位
(一)《基础会计学》的课程特点。
1.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专业性、操作性极强。
2.内容新且多,课时少,课堂练习时间少,较难学。
3.与其他课程结合日益紧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受知识面的影响(实践性、理论性、法规性)。如新的基本会计准则体系改变了原有准则体系中的历史成本的单一计量属性,明确规定企业可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五种计量属性,这使得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保险学等课程的紧密程度日益增加。如在证券行业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在银行、保险等行业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都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逐步拓宽知识面。
(二)《基础会计学》在经管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有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市场需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风向标。因此,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基础会计学》是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完整的“会计观”,让学生从社会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认识到会计的价值及为实现这种价值应当采取的变化和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等。
二、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学》课程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已经广泛开设,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了和会计专业一样的做法。即使有所不同,也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内容,而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利用所学知识理解额外价值信息。玉林师范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三个专业)学生并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且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1.教材要反映教学目的。目前专用于经管类的会计教材数量非常有限,如徐经长老师的《会计学》(非专业用)等,但是大多数教材定位不准确,有些是会计知识点面面俱到,按照一项基本准则和会计要素项目的顺序进行介绍,甚至还包括有一些非常规投资业务,这些内容多且难度大,扰乱了日常核心业务的次序,占据了较多的内容空间,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都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何况是非专业学生。所以,教材内容需做相应的难度调整和必要的内容删减。而有些教材又偏重于实务,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类似,但还是不能满足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课时有限与内容多几乎是《基础会计学》课程面临的最难协调的矛盾。以笔者工作的院校为例,《基础会计学》的总课时为51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对于内容相对庞杂的会计课程来说,显得很局促。如果安排习题或更细致的讲解,时间上就更显不足;如果不安排,学生学习复习的压力就很大,掌握程度不高。相比而言,财经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分为会计基础、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几个分支,仅会计基础就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中级会计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学习,每个学期的课程一般为68课时,学习内容也相对增加。但是《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和中级会计学的部分内容,而且需要安排操作的时间,显然这样的学时安排只能通过压缩内容或在教学中将不重要的问题一带而过来弥补,这就导致学生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
(二)教材内容跟不上国际会计的发展步伐。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税法、经济法的不断更新,使得与会计相关的各种准则和惯例也不断发生变化。《基础会计学》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新《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但有些教材内容仍存在将新旧准则内容混淆的错误。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有限,只能做提纲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如对于固定资产中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税法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某些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不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教材没有更新,即使更新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造成授课过程中学生概念模糊。
(三)教学模式过于简单,课程互动性不强。
由于课时有限和内容过于庞大的限制,《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安排讨论几乎很难实现,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上,互动教学应用十分不足,案例教学同样会受到时间限制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影响。这门操作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接触实务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讲解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理解,而教师由于没有到企业做过会计,也拿不到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来给学生做示范,导致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目前一般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要求具有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往往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使得经管类学生难以进入会计行业就业。 三、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策略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实际会计人才业务能力要求的需要,满足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我院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授课学时。
笔者认为,可以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结构分解为三个板块:理论板块、应用板块和实践板块。理论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应用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循环及具体会计科目的核算,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实践板块主要是指上机操作的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内容。而授课学时可以相应地增加实践板块部分,甚至可以配合模拟实习和专业实习,使《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和实务课时比例合理、分量适当。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张俊瑞、刘东霖在2005年对1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在聘用人才时,有39.4%的企业要求相关人员有一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34.7%的要求有三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所以财务会计课程配合模拟实习、专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这个设想将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课件中逐步完善,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修改。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
国际经济是瞬息万变的,而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载体,其政策和相关法规也是层出不穷的。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跟上国际变革的潮流,使其终身从事学习。[2]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时刻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不断学习和交流。
(三)改变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企业资金流运动核算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详略可适当调整。因专业施教,可使学生各有所长,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注重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我们还将逐步建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自学自测系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笔者有以下想法:
1.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即使教材未能及时更新,专任教师也应当多获取与会计相关的信息,不断传输给学生最新的会计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其到企业和相关部门任职,增强实际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的教学案例,以便以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这期间学校一定要处理好资助的相关问题。
3.学校应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或者聘请地方知名企业中的会计实务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实践内容的讲授,这在我们学院已逐步实现。
4.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选派和支持教师进修和参加培训,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交流会等,如近几年全国掀起的“十百千”人才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五)结合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授课。
会计方面的专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职业资格考试,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和高级会计师考试,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考试是本科生在校就可以实现完成的,另一条线是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若能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为今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及中级会计考试和高级会计考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使学生今后能学以致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9).
[2]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08,06.
[3]叶映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之内容体系改进.财会月刊,2011(8).
注:本文系二○一一年玉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ZXJG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