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课还得多动脑筋。如何寻找到更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改背景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课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各地区各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对待计算机这门课程态度以及生源地区上的差异,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仍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以及课堂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贡献上是平等的,如果说有差异只能是量的方面,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计算机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二、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学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早期的信息基础知识差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像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50—7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好像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
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计算机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可以使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收到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课还得多动脑筋。如何寻找到更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重中之重。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改背景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课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各地区各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对待计算机这门课程态度以及生源地区上的差异,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仍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以及课堂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贡献上是平等的,如果说有差异只能是量的方面,质上没有什么不同。计算机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二、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学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早期的信息基础知识差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像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50—7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好像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
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计算机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可以使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收到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