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创设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展示;创新思维;类比联想;探究
适时有效的设计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进而通过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形成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设置与其知识有关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依靠情境信息,鼓励学生同桌互译,小组合作,并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尝试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校要建造一个圆形养鱼池. 在池子中间垂直于水面,装上一个有彩色花纹的柱子AB,A恰好在水面中心,AB=2.2米,放置在柱子上端B处的喷头,在向外喷水时的水流向各个方向上抛物线形状相同,在过AB 的任一平面上路径都是抛物线. 为了使流出的水流更让人赏心悦目,在AB距离为1.5米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58米. 假如不考虑别的因素,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落到池外?
课堂中学生自制塑料桶、橡皮桶等,装上水并扎上孔,让水流自然流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喷射过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设计了相似的情景,自然地把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类比联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论是课本的习题、例题,还是高考综合题,都应多层次的进行类比联想,找出其最佳解题方法,“授之以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完立体几何的棱台、棱锥后,老师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棱台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分别是S和S′,请分析:截得这个棱台的原棱锥的高和这个三棱台的高的比是多少? 并进一步证明你的结论.
小组讨论后马上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思考类比,如果把其中的“三棱台”换为“圆台”或“圆柱”,又会怎样呢? 学生兴趣盎然,并通过类比联想,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三、变化问题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改变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由难到易,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仿照延伸,自我展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学习棱锥后,可讨论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变换关系, 可设置以下条件:
①当四面体是正三棱锥时;
②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③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④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⑥当几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⑦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⑧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多边形内时;
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 且顶点在底面多边形外时.
通过不断变化命题,并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三垂线定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思维深度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拓展创新思维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数学的深入学习和探讨,必须是在所学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活动过程,并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主人公地位,教师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拓展创新思维的探究空间.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时,用演示实验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F叫作双曲线”后,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地理解了双曲线定义,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展示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总之,数学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但也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尤其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其规律,通过数学现象、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各方面也有更大提高.从而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伟开.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途径\[J\].数学通报,2009(2).
\[3\]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朱培君.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6.
【关键词】展示;创新思维;类比联想;探究
适时有效的设计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进而通过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形成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设置与其知识有关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依靠情境信息,鼓励学生同桌互译,小组合作,并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尝试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校要建造一个圆形养鱼池. 在池子中间垂直于水面,装上一个有彩色花纹的柱子AB,A恰好在水面中心,AB=2.2米,放置在柱子上端B处的喷头,在向外喷水时的水流向各个方向上抛物线形状相同,在过AB 的任一平面上路径都是抛物线. 为了使流出的水流更让人赏心悦目,在AB距离为1.5米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58米. 假如不考虑别的因素,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落到池外?
课堂中学生自制塑料桶、橡皮桶等,装上水并扎上孔,让水流自然流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喷射过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设计了相似的情景,自然地把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类比联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论是课本的习题、例题,还是高考综合题,都应多层次的进行类比联想,找出其最佳解题方法,“授之以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完立体几何的棱台、棱锥后,老师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棱台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分别是S和S′,请分析:截得这个棱台的原棱锥的高和这个三棱台的高的比是多少? 并进一步证明你的结论.
小组讨论后马上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思考类比,如果把其中的“三棱台”换为“圆台”或“圆柱”,又会怎样呢? 学生兴趣盎然,并通过类比联想,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三、变化问题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改变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由难到易,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仿照延伸,自我展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学习棱锥后,可讨论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变换关系, 可设置以下条件:
①当四面体是正三棱锥时;
②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③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
④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
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
⑥当几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
⑦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
⑧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多边形内时;
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 且顶点在底面多边形外时.
通过不断变化命题,并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三垂线定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思维深度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拓展创新思维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数学的深入学习和探讨,必须是在所学数学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活动过程,并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主人公地位,教师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拓展创新思维的探究空间.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时,用演示实验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F叫作双曲线”后,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地理解了双曲线定义,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展示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总之,数学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但也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尤其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其规律,通过数学现象、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各方面也有更大提高.从而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伟开.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途径\[J\].数学通报,2009(2).
\[3\]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朱培君.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