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了分层教学方法在竹竿舞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在竹竿舞教学中按“水平分层”的流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体育兴趣,提高灵活性和柔韧性素质,也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分层教学竹竿舞应用研究竹竿舞是一个技术组合较多、动作要求连贯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全部的各类技术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对竹竿舞的了解并不相同,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普遍较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弄清分层教学模式对竹竿舞教学的影响,竹竿舞教学有没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正是依据教学最优化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上因人而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不分差异的传统教学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针对青少年学生技术及身体素质差异,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进行跟踪研究与对比实验。目的在于拓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推广之路,增强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在身体技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水平。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和3班各25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两班级为平行班级,年龄在17~20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竹竿舞”“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查阅了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1.2.2数理统计法
对各组样本检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
1.2.3对比实验法
实验前基本情况测试结果: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平行班级,实验前的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证了实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的方法组织教学,对照班在各环节的练习上,强调学生注意模仿教师的动作,不进行差异性辅导及针对性训练。实验时间:2015年3月6号~6月10号,共进行了12周24学时的教学。
1.3实验设计
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巩固练习”,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发法,根据学生对竹竿舞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高、中、低分层,高层为竹竿舞基础好的学生,中层为竹竿舞基础一般的学生,低层为竹竿舞基础较差的学生,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竹竿舞动作的形态,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模仿练习、强化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对每个动作环节较为清晰的印象,再经过综合强化后定型竹竿舞的动作技术。
2实验结果
2.1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的差异性检验
经过12周的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再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实验后两班同学在身体形态上基本一致,身高体重均有较小的变化,但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推铅球等上肢力量素质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带球绕杆跑和1(跳绳等灵活性与柔韧性项目上有明显变化,差异显著(P<0.01)。
2.2竹竿舞技术考核成绩差异性检测
本实验从学期开始对实验组进行竹竿舞基本技术的分层教学训练,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竹竿舞技术成绩进行测试:按照节奏准确、身体协调、动作娴熟、精神饱满的评分要求,实验组技术平均成绩为89分,对照组技术平均成绩为78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实验组综合平均成绩为88分,对照组综合平均成绩为79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3分析与讨论
3.1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得出,在竹竿舞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综合成绩上,都高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实验前后P<0.01,两种教学方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本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效果比较理想,且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敏捷性和柔韧性训练也有好处,提高幅度明显。可以看出分层次教学法在青少年竹竿舞的学习中是很有效的,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组织教学,其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从实验来看,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教学法,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然后学生进行长时间地反复模仿练习,教师进行纠错,然后学生继续进行身体练习。这种教法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难以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相同的目标要求,统一的内容容易使原来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心理;二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模仿练习中难以快速抓住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久而久之,也往往丧失学习的兴趣,因而影响了教学效能。图1表明,经过分层教学的实验班,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期结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竹竿舞的技术都有了提高,对竹竿舞的兴趣比对照班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合表的数据可知,分层次教学对竹竿舞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等效果并不明显。 3.2分层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2.1分层次教学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
实施分层次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掌握竹竿舞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照高、中、低进行分层,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同时,告诉学生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期中根据测验反馈情况及个人学习情况做出新的选择,从而流动到其他层次进行学习。为了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是半个学期流动一次,通过动态管理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2.2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
由于竹竿舞的学习是动作习得过程,动作的学习要不断通过模仿、强化训练,最终形成动作定型,因此进行分层次教学时,不但课上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下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对节奏跟不上的学生,重点辅导节奏感;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着力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使动作更加规范化。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辅导都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笼统性和盲目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因为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益,增强技能的掌握,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能够达到普通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3.2.3分层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确定了学生不同的层次,明确了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后,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反复训练,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当一个目标达成后再确定新的目标,一级一级前进,最终达成总的目标。切忌不顾学生实际,目标定得太高,学生难以完成。因为动作的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是在不断地纠错、强化训练中形成的动力定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分层次教学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小结
竹竿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其动作技术具有协调性、连贯性、科学性、和节奏性特征,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传承和发展竹竿舞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大脑的运动记忆,完善和巩固运动技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运动技能。实验得出:分层教学法对竹竿舞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在竹竿舞分层教学中,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磊.分层次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2]周峰.高校体育专业课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39-40.
[3]冯达.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应用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4]黄宝军.论体育课的分层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07,(03).
分层教学竹竿舞应用研究竹竿舞是一个技术组合较多、动作要求连贯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全部的各类技术教学,而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对竹竿舞的了解并不相同,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普遍较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本研究主要是弄清分层教学模式对竹竿舞教学的影响,竹竿舞教学有没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正是依据教学最优化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上因人而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不分差异的传统教学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针对青少年学生技术及身体素质差异,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进行跟踪研究与对比实验。目的在于拓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推广之路,增强青少年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在身体技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水平。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和3班各25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两班级为平行班级,年龄在17~20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竹竿舞”“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查阅了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1.2.2数理统计法
对各组样本检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
1.2.3对比实验法
实验前基本情况测试结果: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知,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平行班级,实验前的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证了实验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施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的方法组织教学,对照班在各环节的练习上,强调学生注意模仿教师的动作,不进行差异性辅导及针对性训练。实验时间:2015年3月6号~6月10号,共进行了12周24学时的教学。
1.3实验设计
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巩固练习”,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与分层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发法,根据学生对竹竿舞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高、中、低分层,高层为竹竿舞基础好的学生,中层为竹竿舞基础一般的学生,低层为竹竿舞基础较差的学生,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竹竿舞动作的形态,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模仿练习、强化动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对每个动作环节较为清晰的印象,再经过综合强化后定型竹竿舞的动作技术。
2实验结果
2.1教学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及相关素质的差异性检验
经过12周的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再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实验后两班同学在身体形态上基本一致,身高体重均有较小的变化,但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推铅球等上肢力量素质上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带球绕杆跑和1(跳绳等灵活性与柔韧性项目上有明显变化,差异显著(P<0.01)。
2.2竹竿舞技术考核成绩差异性检测
本实验从学期开始对实验组进行竹竿舞基本技术的分层教学训练,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竹竿舞技术成绩进行测试:按照节奏准确、身体协调、动作娴熟、精神饱满的评分要求,实验组技术平均成绩为89分,对照组技术平均成绩为78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实验组综合平均成绩为88分,对照组综合平均成绩为79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3分析与讨论
3.1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得出,在竹竿舞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综合成绩上,都高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实验前后P<0.01,两种教学方法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本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效果比较理想,且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敏捷性和柔韧性训练也有好处,提高幅度明显。可以看出分层次教学法在青少年竹竿舞的学习中是很有效的,按照分层教学理论设计组织教学,其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从实验来看,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教学法,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然后学生进行长时间地反复模仿练习,教师进行纠错,然后学生继续进行身体练习。这种教法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难以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相同的目标要求,统一的内容容易使原来水平较高的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心理;二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模仿练习中难以快速抓住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久而久之,也往往丧失学习的兴趣,因而影响了教学效能。图1表明,经过分层教学的实验班,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学期结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竹竿舞的技术都有了提高,对竹竿舞的兴趣比对照班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合表的数据可知,分层次教学对竹竿舞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等效果并不明显。 3.2分层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2.1分层次教学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
实施分层次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掌握竹竿舞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分层前的认真测试;按照高、中、低进行分层,三层次学生比例约为1∶3∶1。同时,告诉学生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期中根据测验反馈情况及个人学习情况做出新的选择,从而流动到其他层次进行学习。为了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是半个学期流动一次,通过动态管理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2.2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
由于竹竿舞的学习是动作习得过程,动作的学习要不断通过模仿、强化训练,最终形成动作定型,因此进行分层次教学时,不但课上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下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对节奏跟不上的学生,重点辅导节奏感;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着力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纠正错误的动作,使动作更加规范化。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辅导都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笼统性和盲目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因为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益,增强技能的掌握,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能够达到普通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3.2.3分层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确定了学生不同的层次,明确了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后,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指导,反复训练,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当一个目标达成后再确定新的目标,一级一级前进,最终达成总的目标。切忌不顾学生实际,目标定得太高,学生难以完成。因为动作的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是在不断地纠错、强化训练中形成的动力定型,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分层次教学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小结
竹竿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其动作技术具有协调性、连贯性、科学性、和节奏性特征,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传承和发展竹竿舞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最佳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大脑的运动记忆,完善和巩固运动技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运动技能。实验得出:分层教学法对竹竿舞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灵敏性和柔韧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于学生身高、体重、上肢力量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在竹竿舞分层教学中,要注意分层的合理性与流动性、课上分层教学要与课下分层辅导相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磊.分层次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7).
[2]周峰.高校体育专业课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39-40.
[3]冯达.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应用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4]黄宝军.论体育课的分层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