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两国均十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然而,两国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则有着显著不同:中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多存在合适岗位不足、专业能力不匹配、个人能力发挥不充分或难以发挥等现象,而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则往往能够得到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究其原因,两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包括外部环境尤其是政府政策对就业的影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和就业者主体意识的影响等。
传统因素对中美高职就业模式的影响
对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是环境产生的深刻差异。大到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参与程度,小到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传统,对就业模式的形成与存在都有着切实的影响。
社会观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是一个重视才能的国家,社会可以真正做到平等地看待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本科教育人才。他们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学历证书的重视,即使没有相关的证书,只要有真正的才干,在美国也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就使得美国的劳动市场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高职毕业生能够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酬与岗位,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对劳动力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改变的习性。比如对学历的重视远远高过对能力的重视,学历往往是敲门砖。中国的招聘者不可避免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认为学历与能力是呈正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非都是专业能力过硬、创新意识充分的高质量人才,高职教育学校管理的失误以及过低的招收门槛都使得我国社会对高职人才有着一定的偏见,这就抑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政府理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政府理念导致的差异最核心的体现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参与程度。在美国,市场配置资源占到了绝大部分,国家控制的只有战略性行业。这就使得美国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很及时地根据市场调节人才培养方向,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很自由。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从教育的开展到人才的输送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就使得高职教育缺乏活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而且培养出来的多是千篇一律的人,一方面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了高职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行业或者门槛更低的行业。
行业企业传统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在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而企业与行业也把对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看做义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十分关注,因为他们需要优秀的、对口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他们认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只是高职教育的义务,也是行业企业的任务,因此会积极地寻求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这也就使得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是双向的过程——企业找人才,人才也找企业,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的模式。在中国,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得企业认为对人才进行的再培养很难获得预期的回报,因此也就希望招到已经完成造就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那些有潜力但是待开发的人才则采取了过滤的态度,这就导致了我国高职毕业生大量的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政府政策影响下的中美高职就业模式差异
高职教育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一项特殊性教育,政府政策对其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比较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政策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两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根本性差异。
培养政策的不同导致就业模式的差异 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以主管教育的教育部为主,辅助以各类保障性部门。部门的分散一方面可以集中起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部门間的推诿,而教育部门为主则会产生所培养人才与市场难以接轨的现象。美国的高职教育是由主管就业的职能部门负责,他们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关注产学研结合,而不仅仅是进行灌输式教学,在互动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有特色地发展,因此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少会出现“百人聘一岗”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
政策的连续性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从我国下发的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处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采取的是一年一通知的形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形式之一。然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样的调控并不能及时在就业市场得到反映、起到效果。美国采取的形式则是在一个基本保持稳定的宽松政策前提下,让市场来发挥作用,实现人才的精确流转,这样的政策更具有稳定性。这使得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能够有着自己的就业预期,并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见缝插针”式的精确定位,让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所拥有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中美就业模式的差异
高职教育是塑造人才的过程,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直接影响着所塑造人才的特点,也就间接影响着人才就业方向与就业模式的形成。美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比我国长,在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上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美国的高职教育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据此来组织教学活动。而每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也都是发送到学生的个人邮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注意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面向生产建设实际的,针对工作岗位的实际来安排教学活动,职业性十分突出。最后是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一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一年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进行实习以获得实践知识,并获得创意灵感。
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尽管始终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突出以人为本,但是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发展变化少,而且不及时,不能按照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与产业的接合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形成了人才的僵化与人才的断流,高职毕业生就业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
不同的教育目标导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对比中美两国的高职教育目标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有很大的差别。或者说,我国的教育目标并不够明确,开设的课程多而杂,不能很好地实现为产业输送人才的目的。
美国培训的人才多是“宽专多能型”,采用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制定相关教学大纲。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其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采取的是传授教学法,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程式化的大纲,而不是一个时刻反映市场的灵活性过程。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过多关注了客观的固定的需求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也忽视了行业企业的变化,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中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认真研习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才可以少走弯路,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设置目的,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成为真正可以为经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有力途径。
传统因素对中美高职就业模式的影响
对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是环境产生的深刻差异。大到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参与程度,小到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传统,对就业模式的形成与存在都有着切实的影响。
社会观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是一个重视才能的国家,社会可以真正做到平等地看待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本科教育人才。他们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学历证书的重视,即使没有相关的证书,只要有真正的才干,在美国也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就使得美国的劳动市场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高职毕业生能够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酬与岗位,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对劳动力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改变的习性。比如对学历的重视远远高过对能力的重视,学历往往是敲门砖。中国的招聘者不可避免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认为学历与能力是呈正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非都是专业能力过硬、创新意识充分的高质量人才,高职教育学校管理的失误以及过低的招收门槛都使得我国社会对高职人才有着一定的偏见,这就抑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政府理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政府理念导致的差异最核心的体现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参与程度。在美国,市场配置资源占到了绝大部分,国家控制的只有战略性行业。这就使得美国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很及时地根据市场调节人才培养方向,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很自由。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从教育的开展到人才的输送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就使得高职教育缺乏活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而且培养出来的多是千篇一律的人,一方面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了高职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行业或者门槛更低的行业。
行业企业传统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在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而企业与行业也把对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看做义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十分关注,因为他们需要优秀的、对口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他们认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只是高职教育的义务,也是行业企业的任务,因此会积极地寻求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这也就使得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是双向的过程——企业找人才,人才也找企业,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的模式。在中国,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得企业认为对人才进行的再培养很难获得预期的回报,因此也就希望招到已经完成造就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那些有潜力但是待开发的人才则采取了过滤的态度,这就导致了我国高职毕业生大量的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政府政策影响下的中美高职就业模式差异
高职教育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一项特殊性教育,政府政策对其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比较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政策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两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根本性差异。
培养政策的不同导致就业模式的差异 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以主管教育的教育部为主,辅助以各类保障性部门。部门的分散一方面可以集中起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部门間的推诿,而教育部门为主则会产生所培养人才与市场难以接轨的现象。美国的高职教育是由主管就业的职能部门负责,他们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关注产学研结合,而不仅仅是进行灌输式教学,在互动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有特色地发展,因此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少会出现“百人聘一岗”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
政策的连续性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从我国下发的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处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采取的是一年一通知的形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形式之一。然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样的调控并不能及时在就业市场得到反映、起到效果。美国采取的形式则是在一个基本保持稳定的宽松政策前提下,让市场来发挥作用,实现人才的精确流转,这样的政策更具有稳定性。这使得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能够有着自己的就业预期,并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见缝插针”式的精确定位,让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所拥有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中美就业模式的差异
高职教育是塑造人才的过程,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直接影响着所塑造人才的特点,也就间接影响着人才就业方向与就业模式的形成。美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比我国长,在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上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美国的高职教育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据此来组织教学活动。而每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也都是发送到学生的个人邮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注意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面向生产建设实际的,针对工作岗位的实际来安排教学活动,职业性十分突出。最后是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一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一年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进行实习以获得实践知识,并获得创意灵感。
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尽管始终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突出以人为本,但是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发展变化少,而且不及时,不能按照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与产业的接合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形成了人才的僵化与人才的断流,高职毕业生就业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
不同的教育目标导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对比中美两国的高职教育目标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有很大的差别。或者说,我国的教育目标并不够明确,开设的课程多而杂,不能很好地实现为产业输送人才的目的。
美国培训的人才多是“宽专多能型”,采用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制定相关教学大纲。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其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采取的是传授教学法,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程式化的大纲,而不是一个时刻反映市场的灵活性过程。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过多关注了客观的固定的需求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也忽视了行业企业的变化,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中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认真研习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才可以少走弯路,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设置目的,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成为真正可以为经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有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