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因对温总理说了句大实话——丈夫2240元工钱还拖欠着,而成为CCTV2003年经济人物候选人。22名候选人,她被排在最后,但引起的“动静”却最大。
就不说她被66家媒体烦扰而抱怨“我成天都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我的猪谁帮我喂,我家里的田谁来帮我种呢?”那毕竟还是一种甜蜜的苦恼啊。
自从她由温总理帮着要回了丈夫的欠薪后,“每天总有人找到她,希望通过她向总理反映问题,解决个人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小问题。”(原文如此,见《京华时报》,2003年12月15日)。报道中没有具体说是些什么样的小纠纷、小问题,只是呼吁“让熊德明安心养猪种田吧”。
到底是谁在打扰熊德明呢?想必媒体更甚于邻居反映他们的“小纠纷、小问题”吧。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把解决问题(在记者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小问题”,对这些小百姓可都是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熊德明身上呢?
其实,熊德明的做法,与告御状有异曲同工之处。区别在于她没象小白菜那样冒死去滚钉板,或来个拦车下跪什么的。她只是在打猪草时,正好碰上了温总理在和村民聊天,在别人还犹豫着、思忖着说什么时,她快言快语地说出了她的困难。钱要不回来,拿什么买饲料?家里那32头猪,光靠她打猪草可是对付不来的。周围人看到的是,熊德明给总理这么一说,就全搞掂,如果她能帮自己给总理说句话,不是……我想,求熊德明帮忙的人,绝大多数也是明理的人,不是碰到什么让他们实在过不去的事,不会想要去麻烦总理的。
熊德明入选理由是:目前农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3%以上,但拖欠工资的现象很普遍,她的一句实话,全社会都听到了。这我就不明白了,这些年民工讨要工钱的事,媒体是报了又报,难道都抵不上熊德明的一句话?这不是太小瞧社会舆论的力量了么?新一届政府,用亲民和体察民情来概括最恰当不过。孙志刚事件所带来的变化——收容制度大变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对拖欠民工血汗钱的解决,也早就列入政府工作的日程中,不是有许多措施,比如:拖欠工钱的案件,法院要限期审判;律师免费为民工代理讨工钱等等措施都在一个个推出,只是在时间上迟于温总理帮熊德明要工钱,使人们把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功劳,都记在了熊德明一个人身上了。
这里暗含的一个逻辑是,熊德明的话让总理听到,从而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行动。这么渲染,实在与一个要建成民主、法制社会的努力南辕北辙。普通人这么想还情有可原,连记者、专家们(经济人物候选人是由27名往届年度人物获奖者和50位财经记者以及23位经济学家共同推介的)也这么想,就让人感到悲哀了。
如果,熊德明真的入选了2003年经济人物,既非扛锄头的农民的胜利,也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将眼光聚焦于社会底层,只会更加巩固长久以来根植于人心的一个想法——希望有青天来为黎民百姓做主。
不要再神话熊德明这个符号了。
就不说她被66家媒体烦扰而抱怨“我成天都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我的猪谁帮我喂,我家里的田谁来帮我种呢?”那毕竟还是一种甜蜜的苦恼啊。
自从她由温总理帮着要回了丈夫的欠薪后,“每天总有人找到她,希望通过她向总理反映问题,解决个人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小问题。”(原文如此,见《京华时报》,2003年12月15日)。报道中没有具体说是些什么样的小纠纷、小问题,只是呼吁“让熊德明安心养猪种田吧”。
到底是谁在打扰熊德明呢?想必媒体更甚于邻居反映他们的“小纠纷、小问题”吧。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把解决问题(在记者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小问题”,对这些小百姓可都是大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熊德明身上呢?
其实,熊德明的做法,与告御状有异曲同工之处。区别在于她没象小白菜那样冒死去滚钉板,或来个拦车下跪什么的。她只是在打猪草时,正好碰上了温总理在和村民聊天,在别人还犹豫着、思忖着说什么时,她快言快语地说出了她的困难。钱要不回来,拿什么买饲料?家里那32头猪,光靠她打猪草可是对付不来的。周围人看到的是,熊德明给总理这么一说,就全搞掂,如果她能帮自己给总理说句话,不是……我想,求熊德明帮忙的人,绝大多数也是明理的人,不是碰到什么让他们实在过不去的事,不会想要去麻烦总理的。
熊德明入选理由是:目前农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3%以上,但拖欠工资的现象很普遍,她的一句实话,全社会都听到了。这我就不明白了,这些年民工讨要工钱的事,媒体是报了又报,难道都抵不上熊德明的一句话?这不是太小瞧社会舆论的力量了么?新一届政府,用亲民和体察民情来概括最恰当不过。孙志刚事件所带来的变化——收容制度大变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对拖欠民工血汗钱的解决,也早就列入政府工作的日程中,不是有许多措施,比如:拖欠工钱的案件,法院要限期审判;律师免费为民工代理讨工钱等等措施都在一个个推出,只是在时间上迟于温总理帮熊德明要工钱,使人们把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功劳,都记在了熊德明一个人身上了。
这里暗含的一个逻辑是,熊德明的话让总理听到,从而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行动。这么渲染,实在与一个要建成民主、法制社会的努力南辕北辙。普通人这么想还情有可原,连记者、专家们(经济人物候选人是由27名往届年度人物获奖者和50位财经记者以及23位经济学家共同推介的)也这么想,就让人感到悲哀了。
如果,熊德明真的入选了2003年经济人物,既非扛锄头的农民的胜利,也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将眼光聚焦于社会底层,只会更加巩固长久以来根植于人心的一个想法——希望有青天来为黎民百姓做主。
不要再神话熊德明这个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