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顶回人制度的实施,旨在解决伯克世袭制废除后南疆基层伯克培养选拔问题,其制度核心是金顶回人选任与基层伯克培养.通过严格限定金顶回人来源与拣选标准、额缺与选任方式,严格践行金顶回人学习差遣与补授伯克之制,清朝试图将基层伯克培养与选拔有效结合.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710062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新疆军府佐杂官群体与边疆社会治理研究"(20CMZ007)、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项目"国家治理视野下清代回疆伯克与办事大臣关系研究"(2019M663620)、中国博士后基金第14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清末至民国新疆州县官群体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021T140436)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顶回人制度的实施,旨在解决伯克世袭制废除后南疆基层伯克培养选拔问题,其制度核心是金顶回人选任与基层伯克培养.通过严格限定金顶回人来源与拣选标准、额缺与选任方式,严格践行金顶回人学习差遣与补授伯克之制,清朝试图将基层伯克培养与选拔有效结合.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
观察和思考不同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中"中国民族""中华民族"两词使用频度的变化,可透视中国共产党从参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领导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构建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一词成为党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词语的过程.曾与之同义并用的"中国民族"则不再是独立能指的词语.词语使用变迁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途径和新境界的百年奋斗过程.
"团结稳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理论话语转向政策制定与社会动员的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其意涵进行完整把握:一方面需要从中央与地方(边疆)纵向整合的维度出发,确保国家整体架构的平稳有序与国家内部各层次主体关系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现代国家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需要从社会横向联结的维度出发,推进新疆社会各群体的和谐交往与交融共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有机的团结社会.而将纵、横两个维度的关系与任务使命予以贯通结合,不仅构成了理解"团结稳疆"之内涵逻辑的整体性框架,也为中华民族共同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明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夷互动加速,强调"入华"为"正统".隋唐时期则偏重于"华夷一尊".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华"弱"夷"强,"大一统"的内涵更强调"合九州居正统".明朝在民族观念上趋向保守,更强调"华夷之辨"和"内外之别".清朝对"大一统"进行全新的阐释,突破了此前的"华夷之别"和"内外之别",突出华夷一体、中外
对于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构建与研究范式,中国边疆研究者应以中国学者的人文关怀为核心,秉持哲学思辨的态度与科学实证的研究精神,确立中国边疆研究者的中国边疆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在中国边疆研究者的自我理论体系视阈下,凿空中国边疆演进历程、特点与规律,呈现出中国边疆研究者的古代中国边疆研究的学科领地与疆界.
秦代的"故塞""故徼",是秦统一后初期的边界.其内大体是传统的"华夏"地区,其外是"蛮夷"地区.一方面,在理念上,秦统一后将"边塞""边徼"改称为"故塞""故徼",反映出从"有边"向"无边"的转变,彰显出"王者无外"的理念.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虽已不承认"故塞""故徼"是其边境,但由于尚未消除匈奴、百越等带来的威胁,"故塞""故徼"仍然承担着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出入等边境职能,继续发挥着"严夷夏之防"的现实作用.
《辽史·营卫志》"部族上"向来被视作研究契丹建国以前部落发展史的核心文本,其中所示500多年的发展脉络和叙述框架构成了人们认识契丹早期史的基础,然而该文本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系统性问题长期以来却鲜有人关注.这套完整的契丹史叙述实为元朝史官将中原、辽朝两个不同文献系统的材料加以杂糅、拼接的结果.摆脱元人叙述框架的干扰,正是契丹早期史研究摸索新方向、取得新突破的必要前提.
万岁通天年间发生的李尽忠之乱侵害河北的同时,对辽东亦造成深刻影响.通过梳理文集、墓志等材料,可知安东都护府及其辖下各军州承担着防御,以及配合河北主战场、共同剿灭叛军的使命.辽东情势的起伏牵系武周东北边疆政治格局的变迁.乞四比羽东奔并非孤立事件,与孙万荣兵败后选择东逃有紧密联系,其时间应在万岁通天二年(697)后半年.
明初,朱元璋为医巫闾山更定神号,并将包括医巫闾山在内的辽东地区纳入版图,昭示明王朝天下一统的正统形象.通过重建、增修北镇庙,常态化的祭告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医巫闾山之神安定边疆、护佑京师的尊崇地位.与此同时,也起到了尊重各民族神山信仰、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
灭乞里部是蒙元时期活动于哈密、巴里坤等地的色目部族,只儿哈郎家族则是唯一见诸元代史籍记载的一个源自灭乞里部的家族.文章结合汉文和波斯文史书中的相关记载,厘清了该家族的族属及其家族成员,并通过考察其仕宦状况及在元代政坛中的表现,指出其是一个典型的内廷家臣世家.该家族世代享有高官厚禄和参与治国理政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元代色目家臣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