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专业知识技能并非首选因素,职业精神才是企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职业精神传递的途径与高校教师在职业化活动中的职业精神有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影响力的深入分析,提出高校教师应对自身的职业行为给予关注与开发,从而做一名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职业化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影响力 法定影响力 威望影响力 职业精神
[作者简介]蔡晓军(1963-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内蒙古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72-02
调查显示,学术资格已不是公司招聘首先考虑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新招来的员工有正确的工作态度。但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需求并未受到大学教育的重视。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必需的内容之一。
在大学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影响大学生职业行为的直接而又现实的群体是与他们接触密切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科研实现个人工作职责的行为中,关注自身的职业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行为示范的榜样也应成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行为、认真的精神、深刻的体验是学生了解职业行为的直接刺激,这种职业行为的影响力具有渗透性、持续支撑性的特征,成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活动直接提供模仿的对象。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一个研究的切入点。
一、影响力与教师职业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个体或组织的精神面貌,是个体或组织的文化理念对接受到这些信息的个体或组织能够渗入其头脑中,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能力。
职业影响力就是指职业活动中,活动的主体对参与其中的个体或组织接受到活动信息而使其职业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能力。它常常与职业行为人的职业态度、职业风格以及职业声望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职业影响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对接受职业(教育)活动信息的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在职业行为的全面展示。职业影响力对于接受者而言,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好与差之分。
研究职业影响力并非与专业精神分离。“专业和职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因此职业精神与专业化发展含义也不同,职业精神体现出职业活动的共有规律,而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这种规律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专业化发展则更强调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专业性与专业的深度,它是构建职业发展的基础。
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其职业影响力是一种浸入式的、细水长流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力的大小是难以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其效果的。职业行为的影响力有其心理效应。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看,人有意识接受某些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心理和行为能力,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主动探寻的,受到个体关注的,影响力度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背景性的信息仍然会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一种无形的影响人的潜意识心理状态仍然会在某些情境出现时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虽然这种影响力不是即时体现的,但却可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一旦需要即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当教师对知识教学深入关注时,自己行为其他方面的展示就处于教学的意识层面之外,而这些行为更多传递的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展示,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日积月累,会对职业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如果教师的职业影响力大,学生的模仿行为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甚至会对专业产生反感。教师如果在关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职业精神展示,无疑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的构成
职业影响力是一种心理能力,它是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得到呈现的。它的构成有外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它可以通过学习与反思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时间上要比中小学教师少了很多,但在专业智慧的沟通上要深入许多。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更提升了教师的智慧声望,其影响力比传统教师的角色影响更大。从影响力的客观因素来看,有法定性影响力;从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来看,有威望性影响力。
1.法定性影响力。法定性影响力也称为权力影响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的社会系统中的职位。这种影响力不是由于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实现的,而是靠外界赋予的。它是由人们沿承了传统教育中对高校教师形成的认知观念、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职位、资历因素等来决定的。(1)传统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尊卑,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教化不断地告诉人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在人们的思想中就会形成一种对老师要服从的观念,大学生对教师的职位权力性服从也是内在形成稳定的观念。(2)职位因素。大学里重要的职位就是教师,教师的职位本身就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法定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学生们对教师总是有着几分敬畏感,容易产生服从的心理行为。(3)资历因素。人们对教师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认可是随着教育经验和教育时间长久积累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敬重资历较深的教师,对其言行容易产生好感,对其指导也容易信服。
2.威望性影响力。高校教师的威望性影响力主要是由教师本人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等个性因素构成,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如果一位教师这四种因素都过硬的话,学生会对他产生敬爱感、敬佩感、依赖感和亲切感,教师的影响过程也是一种使人心悦诚服的自然性的影响力。(1)品格因素。主要包括道德、人格、品行、作风等,它们是一个人的本质表现。如果教师在品格方面立得正,将使学生产生敬爱感;反之,则会给自己的威望带来负面影响。(2)能力因素。高校教师的能力主要反映在教学与科研中。教学方式灵活,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能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动力与希望,这样的教师就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心理磁力,就会使学生产生出由衷的敬佩感。(3)知识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是构成威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知识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以及能力大小的主要标准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分析问题客观,容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开窍乃至心悦诚服,有信赖感。(4)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因素同样也是构成威望性影响力的基本因素。教师如果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亲密和信赖的情感联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小,师生沟通容易,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
三、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内涵的构建
正如前面所述一样,影响力由外在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构成,但体现在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教育的今天,仅靠外在的权力性影响,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是站不住脚的。提高自身的职业影响力主要来自个体内在品质的影响,因此构建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一个人职业风貌在职业行为中的展示,具有自身的职业特征和无形的力量,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它是由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风格与职业习惯等因素构成。
1.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职业态度的核心因素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责任感。
职业态度的基准是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是行为的出发点。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照本宣科,牢骚满腹,手机电话接个不停,甚至于对学生吃拿卡要,让学生花钱买分数,那么其职业影响力是恶劣的,也是对一个职业群体形象的诋毁。
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敬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去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高校教师敬业主要体现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深入科研,引导学生向职业化发展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
教师的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个体责任两个方面。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教师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并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教师职业重要的精神支柱。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还可表现出职业良心。职业良心是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做出评价。对于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反之,则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至于个体责任,是个人社会化程度的体现,对职业负责就会对个人负责;但如果仅对个人负责,它的内涵是狭隘的,有时候也可能是个人主义的,所以仅对个人负责,未必会对职业负责。
2.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职业能力包括教学与科研能力,职业技能主要是指教学技能。这是提升教师影响力的关键内涵之一。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它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能力。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和贡献于社会的智慧性的科研成果。持续的学习能力与熟练的教学技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与职业的激情,创建学生健康成长与积极向上的氛围。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价值体现。
3.高校教师的职业风格。职业风格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职业风格是职业精神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习惯性表现。职业风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表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其职业风格是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人际沟通中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合作精神以及对职业的热爱。
4.高校教师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由良好的职业行为流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的有效性与灵活性构成。职业习惯是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能够被学生直接体验到,也是对学生职业精神影响最直接的外在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省略的过程。有的老师只动嘴,懒于动手,不留作业,行为没有规范,同样会给学生留下不良的职业形象。
四、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培养与管理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教师是我国社会中具备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职业群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期望,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开拓者和传递者,是社会新风尚、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先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在我国的传统中一直被视为道德的化身,是公众心目中思想崇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的典范,其道德状况也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社会道德状况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践主体,其“育人”的职业责任要求他们在“言传”的同时,必须以高尚的道德风貌进行“身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
教师的行为举止,具有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既广且深。要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具有良好职业影响力的专业教师,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对职业影响力的认知度。职业不完全等同于工作。职业更关注个人工作中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当把本职工作作为一个职业认同时,会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职业群体的特征。就好像穿便装的军人走在陌生人的环境里,我们也能够根据他的行为举止判断出他是一位军人一样。职业化是对整个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定位。高校教师的职业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化身,其职业影响力是进步的象征。因此,高校教师在学术自由的校园氛围中,关注职业影响力对学生深入持久性的影响,将职业精神展示在学生和公众的面前,也是教师全面发展必备的素质。
2.研究并实践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与教学是教师必备的职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职业精神?这需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同时也是大学教育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丰富化与标准化的要求,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略职业技能和行为培养的学生注定会在他们职业化过程中遇到障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中,加入职业化影响力的内容,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培养具备竞争力的人才。
3.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个人在某种职业中的一系列职位的集合。比如大学教师是在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一系列职位中度过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在不同成熟阶段,按照职业发展规律,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会阶段性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观产生有益的影响。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职业精神。职业影响力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进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施加影响者和接受影响者,而良好的影响与双方关系的和谐与否密切相关。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工作关系的核心。因此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尊重”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巨大的,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对职业影响力的研究是对职业的尊重,是人社会化进程的必需。当教师能够意识到并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对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时,无疑会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的尽快提高,成为社会上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褚启宏.走向校长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1).
[3](美)埃德加·沙因.员工精神——优秀员工的职业基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4]曾乐元.论高校教师在荣辱观建设中的楷模作用[EB/OL].http://www.
newwestchina.cn/Show3.asp?id=611,2006-12-21.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影响力 法定影响力 威望影响力 职业精神
[作者简介]蔡晓军(1963-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内蒙古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72-02
调查显示,学术资格已不是公司招聘首先考虑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新招来的员工有正确的工作态度。但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需求并未受到大学教育的重视。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应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必需的内容之一。
在大学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影响大学生职业行为的直接而又现实的群体是与他们接触密切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科研实现个人工作职责的行为中,关注自身的职业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职业行为示范的榜样也应成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行为、认真的精神、深刻的体验是学生了解职业行为的直接刺激,这种职业行为的影响力具有渗透性、持续支撑性的特征,成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活动直接提供模仿的对象。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一个研究的切入点。
一、影响力与教师职业影响力
影响力是指个体或组织的精神面貌,是个体或组织的文化理念对接受到这些信息的个体或组织能够渗入其头脑中,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能力。
职业影响力就是指职业活动中,活动的主体对参与其中的个体或组织接受到活动信息而使其职业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能力。它常常与职业行为人的职业态度、职业风格以及职业声望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职业影响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对接受职业(教育)活动信息的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在职业行为的全面展示。职业影响力对于接受者而言,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好与差之分。
研究职业影响力并非与专业精神分离。“专业和职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因此职业精神与专业化发展含义也不同,职业精神体现出职业活动的共有规律,而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这种规律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专业化发展则更强调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专业性与专业的深度,它是构建职业发展的基础。
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其职业影响力是一种浸入式的、细水长流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力的大小是难以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其效果的。职业行为的影响力有其心理效应。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看,人有意识接受某些信息从而提高自身心理和行为能力,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主动探寻的,受到个体关注的,影响力度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背景性的信息仍然会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一种无形的影响人的潜意识心理状态仍然会在某些情境出现时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虽然这种影响力不是即时体现的,但却可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一旦需要即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当教师对知识教学深入关注时,自己行为其他方面的展示就处于教学的意识层面之外,而这些行为更多传递的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展示,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日积月累,会对职业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如果教师的职业影响力大,学生的模仿行为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甚至会对专业产生反感。教师如果在关注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职业精神展示,无疑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的构成
职业影响力是一种心理能力,它是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得到呈现的。它的构成有外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因素。它可以通过学习与反思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时间上要比中小学教师少了很多,但在专业智慧的沟通上要深入许多。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更提升了教师的智慧声望,其影响力比传统教师的角色影响更大。从影响力的客观因素来看,有法定性影响力;从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来看,有威望性影响力。
1.法定性影响力。法定性影响力也称为权力影响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的社会系统中的职位。这种影响力不是由于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实现的,而是靠外界赋予的。它是由人们沿承了传统教育中对高校教师形成的认知观念、高校教师在社会中的职位、资历因素等来决定的。(1)传统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尊卑,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教化不断地告诉人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久而久之,在人们的思想中就会形成一种对老师要服从的观念,大学生对教师的职位权力性服从也是内在形成稳定的观念。(2)职位因素。大学里重要的职位就是教师,教师的职位本身就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法定性,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学生们对教师总是有着几分敬畏感,容易产生服从的心理行为。(3)资历因素。人们对教师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认可是随着教育经验和教育时间长久积累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敬重资历较深的教师,对其言行容易产生好感,对其指导也容易信服。
2.威望性影响力。高校教师的威望性影响力主要是由教师本人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等个性因素构成,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如果一位教师这四种因素都过硬的话,学生会对他产生敬爱感、敬佩感、依赖感和亲切感,教师的影响过程也是一种使人心悦诚服的自然性的影响力。(1)品格因素。主要包括道德、人格、品行、作风等,它们是一个人的本质表现。如果教师在品格方面立得正,将使学生产生敬爱感;反之,则会给自己的威望带来负面影响。(2)能力因素。高校教师的能力主要反映在教学与科研中。教学方式灵活,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能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动力与希望,这样的教师就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心理磁力,就会使学生产生出由衷的敬佩感。(3)知识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是构成威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知识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以及能力大小的主要标准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分析问题客观,容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开窍乃至心悦诚服,有信赖感。(4)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因素同样也是构成威望性影响力的基本因素。教师如果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亲密和信赖的情感联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小,师生沟通容易,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
三、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内涵的构建
正如前面所述一样,影响力由外在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构成,但体现在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教育的今天,仅靠外在的权力性影响,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是站不住脚的。提高自身的职业影响力主要来自个体内在品质的影响,因此构建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一个人职业风貌在职业行为中的展示,具有自身的职业特征和无形的力量,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它是由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风格与职业习惯等因素构成。
1.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职业态度的核心因素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责任感。
职业态度的基准是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是行为的出发点。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照本宣科,牢骚满腹,手机电话接个不停,甚至于对学生吃拿卡要,让学生花钱买分数,那么其职业影响力是恶劣的,也是对一个职业群体形象的诋毁。
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敬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去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高校教师敬业主要体现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深入科研,引导学生向职业化发展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
教师的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个体责任两个方面。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教师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并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教师职业重要的精神支柱。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还可表现出职业良心。职业良心是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做出评价。对于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反之,则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至于个体责任,是个人社会化程度的体现,对职业负责就会对个人负责;但如果仅对个人负责,它的内涵是狭隘的,有时候也可能是个人主义的,所以仅对个人负责,未必会对职业负责。
2.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职业能力包括教学与科研能力,职业技能主要是指教学技能。这是提升教师影响力的关键内涵之一。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它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能力。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和贡献于社会的智慧性的科研成果。持续的学习能力与熟练的教学技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与职业的激情,创建学生健康成长与积极向上的氛围。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价值体现。
3.高校教师的职业风格。职业风格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职业风格是职业精神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习惯性表现。职业风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表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其职业风格是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人际沟通中表现出来的进取心、合作精神以及对职业的热爱。
4.高校教师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由良好的职业行为流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的有效性与灵活性构成。职业习惯是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能够被学生直接体验到,也是对学生职业精神影响最直接的外在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省略的过程。有的老师只动嘴,懒于动手,不留作业,行为没有规范,同样会给学生留下不良的职业形象。
四、高校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培养与管理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教师是我国社会中具备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职业群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期望,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开拓者和传递者,是社会新风尚、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先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在我国的传统中一直被视为道德的化身,是公众心目中思想崇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的典范,其道德状况也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社会道德状况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践主体,其“育人”的职业责任要求他们在“言传”的同时,必须以高尚的道德风貌进行“身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
教师的行为举止,具有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既广且深。要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具有良好职业影响力的专业教师,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对职业影响力的认知度。职业不完全等同于工作。职业更关注个人工作中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当把本职工作作为一个职业认同时,会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职业群体的特征。就好像穿便装的军人走在陌生人的环境里,我们也能够根据他的行为举止判断出他是一位军人一样。职业化是对整个职业群体的社会形象定位。高校教师的职业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化身,其职业影响力是进步的象征。因此,高校教师在学术自由的校园氛围中,关注职业影响力对学生深入持久性的影响,将职业精神展示在学生和公众的面前,也是教师全面发展必备的素质。
2.研究并实践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与教学是教师必备的职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职业精神?这需要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同时也是大学教育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丰富化与标准化的要求,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略职业技能和行为培养的学生注定会在他们职业化过程中遇到障碍。因此,高校教师应在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中,加入职业化影响力的内容,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培养具备竞争力的人才。
3.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个人在某种职业中的一系列职位的集合。比如大学教师是在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一系列职位中度过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在不同成熟阶段,按照职业发展规律,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会阶段性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观产生有益的影响。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渗透职业精神。职业影响力是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进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有施加影响者和接受影响者,而良好的影响与双方关系的和谐与否密切相关。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工作关系的核心。因此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尊重”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业影响力是巨大的,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对职业影响力的研究是对职业的尊重,是人社会化进程的必需。当教师能够意识到并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对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时,无疑会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的尽快提高,成为社会上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褚启宏.走向校长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1).
[3](美)埃德加·沙因.员工精神——优秀员工的职业基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4]曾乐元.论高校教师在荣辱观建设中的楷模作用[EB/OL].http://www.
newwestchina.cn/Show3.asp?id=611,200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