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鉴赏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很有帮助。现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略陈个人管见。
  
  一、潜心研读,揣摩品味
  
  学习诗歌,不仅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从鉴赏中获得美感的需要。我国的古典诗歌是精美的语言艺术,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性。阅读诗歌如果不通过高声朗诵,是很难领悟古典诗歌那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的。古典诗歌往往以声传情,用声写象,语言是我们欣赏诗歌的第一关。
  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用声写象。鉴赏时就应该由声悟情,循声求情,通过反复的朗读,随着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缓变化和婉转的腔调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清新明快、活泼秀丽的语言,往往是作者轻松愉快心情的体现,而隐晦深沉的语言往往是作者忧伤彷徨、惆怅心情的写照。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语言慷慨激昂,读之荡气回肠,诗人借助雄浑的意境,沉痛的感情,表达了失望与希望交错的复杂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连同胸中的愤怒,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言,读之令人颇受感染。
  
  二、深入分析,体悟情感
  
  “诗言志。”作者在创作诗的时候,并不都是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赋予一定的形象,借用它来表情达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透过文本和语言领会作者深蕴在其中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咏物、叙事、言情,不一而足。笼统而言,有以下几种:模山范水,歌咏景物;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如讽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无耻,抒发国破家亡之悲;描写边塞征战的苦楚,叹伤百姓的离乱;登高望远,借古讽今。抒发人生志向,如建功立业之志、壮志难酬的悲愤;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志趣;寄情山水、归隐园林的闲适;抒发人生的感受,如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的喟叹,世态炎凉、沧桑海田的感悟;此外还有望月怀远,羁旅愁思,思夫征人,离情别绪等等。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意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抓住了诗中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借景抒情的诗中,意象就是一系列的景物,在托物言志诗中,意象就是所托之物。但是,由于诗人的经历、地位、心情等的不同,所使用的意象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有:体现崇高精神品质的松、竹、梅、莲花、菊花等;体现离愁别绪的有柳、长亭、短亭、灞陵桥等;体现思念的有月亮、大雁、鹧鸪、杜鹃、羌笛等;此外还有象征爱情的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等。知道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当然,也不能思维僵化,应该灵活掌握。
  
  三、丰富想像,领悟意境
  
  欣赏诗歌,只有融入想像,诗意才能自然流淌。“诗无达诂”,品味诗歌,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感悟能力的深浅均有所不同,所以想像的丰富性和意境就各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要强调想像的千篇一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诗歌,通过诱导等方式启发学生去想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感知的生动的形象,宛如图画,并尽力做到清晰完整,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尽可能用语言去描绘想像中的美妙事物,以借此来不断提高想像能力,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往往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意境美,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巴金曾言:“没有想像就没有文学,就没有佳作。”文学作品处处有想像,语文教学处处有想像,如大诗人李白,凭借其驰骋天地的想像,如神来之笔的大胆与超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天才而又浪漫的不朽诗篇,欣赏诗歌要借助想像才能去感悟诗人所创造的那绝妙的意境,充满想像,才能妙趣横生。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这首诗中,蒹葭,白露,秋水,作品运用了这一系列的富含秋天特色的景物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苍凉的清秋氛围,有力地烘托了愁肠百结的主人公追求心上人不得的徘徊瞻望与惆怅哀婉,使整首诗的氛围始终笼罩在寒霜浓重却又神韵缥缈的意境中,令人心旌神摇。
  总之,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美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细心感悟,领会作品的情感美;用想像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笔者在讲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有关内容时,发现学生眉头紧锁,疑云重重:鸦片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发”,而南京谈判及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却没有提及鸦片问题,为什么?笔者一时难以作答,只好带着疑问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才弄清了一点眉目,现梳理如下,以笔者之砖,引他人之玉。  问题要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谈起。这一场技术领域的革命,使英国社会特别是其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各主要部
体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认为体育家必须懂得教育,而不懂得体育的教育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他还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
讲台上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老师埋怨学生太不自觉,学生们叫苦不迭:“语文课太没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教学中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个人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
一、【案例】  “你班上有个学生在操场上吸烟!”  “他叫什么名字?”  “叫W。”  没错,真是我班的!一通电话把我整个人打懵了:我的班级怎么可能会有人吸烟?!可却是千真万确的,W吸烟了,W是我班里的学生!  事情被发现以后,该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只是苦苦哀求校方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母。从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该生的幼稚无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该生在乎父母,有积极悔改的一面。结合该生在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真知、开阔视野、开发智慧、发展思维。何谓美育?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
要让语文课教学氛围真正地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入情”。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运用灵活多变地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情不断地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
先分男女生组来朗读全诗。结合平时所教的朗读方法: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课桌示配合节奏;4.边读边想像画面。  男生齐读课文。女生点评。  女生齐读课文。男生点评。  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对其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下面请思考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秋天。四川成都。在杜甫住的草堂里。忧国
【摘 要】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像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插图入手,把思维的想像空间还给学生,让插图焕发光彩。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材 插图 教学优化    新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创新思维最典型的特点是: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打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