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为业,然而家甚富厚,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辄贱其估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
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展转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箱中,取一付耒,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木人则牵牛驾耒,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箱中取出一裹荞麦子,授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箱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
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
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掰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解读
这是一篇唐代传奇小说,讲述的是把人变为畜生这样一种地方巫术,以及施术之人诡计败露,受到惩罚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结局意味深长。三娘子心存恶念,将过往客商变为驴子,然而却自食其果,误食烧饼,变身为驴,供他人骑乘达四年之久,后为华岳庙老人所救,才得解脱。这种情节的安排很像阐释佛经教义的佛经故事,唐代盛行佛教,佛教中的劝人为善、讲究因果报应的思想在小说中有很深入的反映:三娘子种下恶果,被人识破后并不是被官府缉拿,而是自食其果,沦为驴子,四年之后,其所犯之罪已赎,便得老人相救,恢复人身,而她自己也似乎诚心悔改,决心向善,“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辄贱其估以济之 估:估计
B. 季和乘策所变驴 策:鞭打
C. 置于灶前,含水噀之噀:喷出
D. 将诣东都,过是宿焉诣:前往
2.下列能直接反映诡异变幻的特点的一项是()
①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 ②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 ③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 ④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⑤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⑥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A. ②④⑥B. ①③⑥C. ①③⑤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充满诡异色彩的唐人小说,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充满诡异色彩的女主人公——板桥三娘子。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孑然一身,以开店鬻餐为生。
B.她对待过客笑脸相迎,一片“欢悦”之情,供给甚厚,甚至“与诸客会饮极欢”,这使奔波于外的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岂料她竟是一个狠毒的恶妇人。
C. 原来在三娘子的笑脸背后,却是邪恶的法术,她通过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前面。一切是那样从容不迫,又周而复始,使她“家甚富贵”。
D. 作品的文字从容不迫,不作渲染,也不见贬辞,但却令读者从轻描淡写中醒悟过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得活泼有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
译文:
(2)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
译文:
元和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过是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言笑。
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展转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箱中,取一付耒,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木人则牵牛驾耒,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箱中取出一裹荞麦子,授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箱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
后月余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
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掰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解读
这是一篇唐代传奇小说,讲述的是把人变为畜生这样一种地方巫术,以及施术之人诡计败露,受到惩罚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结局意味深长。三娘子心存恶念,将过往客商变为驴子,然而却自食其果,误食烧饼,变身为驴,供他人骑乘达四年之久,后为华岳庙老人所救,才得解脱。这种情节的安排很像阐释佛经教义的佛经故事,唐代盛行佛教,佛教中的劝人为善、讲究因果报应的思想在小说中有很深入的反映:三娘子种下恶果,被人识破后并不是被官府缉拿,而是自食其果,沦为驴子,四年之后,其所犯之罪已赎,便得老人相救,恢复人身,而她自己也似乎诚心悔改,决心向善,“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辄贱其估以济之 估:估计
B. 季和乘策所变驴 策:鞭打
C. 置于灶前,含水噀之噀:喷出
D. 将诣东都,过是宿焉诣:前往
2.下列能直接反映诡异变幻的特点的一项是()
①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 ②含水噀之,二物便行走 ③令小人收割待践,可得七八升 ④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⑤忽一时踣地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⑥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A. ②④⑥B. ①③⑥C. ①③⑤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充满诡异色彩的唐人小说,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充满诡异色彩的女主人公——板桥三娘子。她是一个中年寡妇,孑然一身,以开店鬻餐为生。
B.她对待过客笑脸相迎,一片“欢悦”之情,供给甚厚,甚至“与诸客会饮极欢”,这使奔波于外的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岂料她竟是一个狠毒的恶妇人。
C. 原来在三娘子的笑脸背后,却是邪恶的法术,她通过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前面。一切是那样从容不迫,又周而复始,使她“家甚富贵”。
D. 作品的文字从容不迫,不作渲染,也不见贬辞,但却令读者从轻描淡写中醒悟过来,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赵季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得活泼有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酒,与诸客会饮极欢。
译文:
(2)又安置小磨子,硙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