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案
季琴是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技术了得,在医院和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老公刘国军是农行的网络工程师,业务单纯,跟他内向的性格很合拍。在许多同事朋友眼里,这两口子都是技术能手,薪水高、福利好,日子应该过得开心幸福。其实不然,儿子刘牛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苦恼和烦愁。
刘牛今年11岁,不仅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且脾气见长,骄蛮懒散。刘国军对刘牛的教育态度是随性,他认为儿子喜欢网络没有什么不好,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呢。季琴眼看刘牛学习成绩一直下滑,只得采取棍棒教育,可儿子正长个儿,现在个头比季琴还高,他根本不服季琴的管教。每次去学校开家长会,季琴都感到无地自容,回家除了愤愤然地对刘牛体罚之外,别无他法,可此法对刘牛来说压根儿就不管用。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季琴听一位同学说,她的儿子跟刘牛的情况差不多,自从把儿子送到“吃苦夏令营”进行吃苦教育后,儿子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孝顺父母,回家做完作业还帮父母做家务。季琴听得很是兴奋,回到家就与刘国军商量,要把儿子送到“吃苦夏令营”。刘国军说,既然是让儿子吃苦,不一定非得送到夏令营,可以把他送回农村老家锻炼一个月。虽说农村老家是个穷山沟,交通不便、信号不通,但吃的是纯正的绿色健康食物,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样,既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又能让儿子经历受苦锻炼。因此,两口子把送刘牛到农村老家进行“吃苦教育”当成拯救孩子的稻草,满心期待儿子能焕然一新。
刘牛在农村老家的一个月“吃苦教育”结束了。看着他又黑又瘦的小脸,季琴心疼了,中午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刘牛不分荤素一阵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吃完饭后,刘牛还破天荒地主动提出去洗碗。后来几天,他吃嘛嘛香,一点儿也不挑食了。季琴这心里乐的,看来儿子这趟苦没白吃。但刘牛心理的变化却让季琴犯嘀咕了:回来好几天了,他好像并不快乐。不管怎么宠爱他,他总是一副烦躁的样子。刘牛以前就很少与他们沟通交流,回来后变得越发沉默寡言了。季琴琢磨:是不是儿子在乡下跟当地小朋友不合,变孤僻了?季琴真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然而,刘牛回来没多久就原形毕露了,原来那些坏习惯逐渐显露,并且变本加厉地玩游戏,好像要把一个月的时间都补回来。在家里,只要不高兴他就大吼大叫,有一次跟季琴吵架竟然还动了手。刘国军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他和季琴商量后,两人一致认为是对刘牛的“吃苦教育”剂量不够,时间太短,好的品质和生活方式还没成为一种习惯。于是,两口子决定再次把刘牛送回农村老家。刘牛坚决不从,但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他抹着眼泪再次回到农村老家。
刘牛第二次“吃苦”归来,明显结实了,可变得更加沉默了,不说话便罢,一说话明显带着火药味,好像父母不是他爹妈而是他仇人。为了改善与刘牛的关系,季琴安排周末一家人去唐城游玩,可刘牛说跟同学约好了去隆中玩。刘国军便讨好地说:“也可以啊,我们就陪你去隆中玩。”“我才不跟你们一起玩呢,我和同学一起玩。”刘牛和同学疯玩了一天,作业一个字没写。季琴让刘牛晚上早点休息,明天哪儿都不能去,专心在家写作业。
周日,季琴出门时看刘牛端坐在那儿写作业,便放心地出了门。中午回到家,她发现刘牛没了踪影。她看刘牛的QQ还挂在网上,便进入他的QQ空间,里面竟然全是对农村的厌恶和对他们的愤怒。他写道:“下次打死我也不去那个破地方,穷山恶水,网络没有也罢了,竟然连冰箱都没有,害得我一个月没吃过肉,天天吃土豆,现在想起来就想吐。”“村里除了几个老家伙,找不到能说话的小孩。”他还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上厕所,苍蝇、蚊子一个接一个地亲吻PP,每次吓得我都落荒而逃。”再往下看,包括院子里的鸡屎、炕沿的潮虫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困扰。最令季琴触目惊心的是下面好友给他的留言:“估计你不是亲生的。”他回了一个哭哭啼啼的表情。
天啊!季琴总算明白了,刘牛两次“吃苦教育”回来后为什么变得让他们不认识了。可令季琴困惑的是“吃苦教育”也不是什么新思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运用得很好,为什么到刘牛身上就适得其反了呢?
分析
很多人推崇“吃苦教育”,理由就是现在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过于沉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没错,啃老族的存在,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够“强”,需要“吃苦教育”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季琴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开始信奉“吃苦教育”,觉得到农村吃苦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劣迹,结果却适得其反。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这样的“吃苦教育”是无效的呢?
1.改变不良习惯,重塑品质,途径不对。
比如季琴夫妻是为了让孩子迅速改掉玩游戏、骄蛮懒散的习惯,培养勤奋好学、坚强的意志品质。他们没有把孩子爱玩游戏、骄蛮懒散的原因搞清楚,就武断地把孩子送到一个没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地方去,除了让欲望因压抑而更加膨胀外,真不会有其他结果。培养意志品质,离孩子最近的方式是体育锻炼和克服困难。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多参加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逐渐养成坚韧拼搏的意志品质;至于困难,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多如牛毛,父母能在孩子解决困难时站在身后成为依靠,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真诚地为他喝彩就足矣,何必采用把孩子扔到完全陌生的农村这样极端的方式呢?
2.体验艰苦人生,出发点不对。
有的父母认为,这一代孩子不事稼穑,不懂得生活艰辛,送他们去艰苦的地方锻炼,至少让他们多一分人生体验,也更懂得惜福感恩。但事实上父母一厢情愿地把孩子扔进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地方,父母希望孩子体会的东西,孩子毫无感觉,感受到的只是肮脏的厕所、炕沿的潮虫、飞扬的尘土,那么孩子产生“我不是亲生的”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现在很多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参加军训。许多人认为,军训是好事,单单是离家几天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就已经是让人兴奋的事了。果真如此吗?有次,我在超市碰到一群孩子采购食品,闲聊几句,原来他们在为军训几天准备干粮。因为吃不饱,饭菜难以下咽,而且厕所很脏,孩子们打算忍受五天不大便,回家再解决。孩子们对军训的感觉是唉声叹气,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兴高采烈。我觉得如果这些条件是人为设置的,实在是本末倒置,它让一场充满激情和不平凡的经历变成了一场难以忍受的痛苦,已经背离了军训的初衷。
因此,刻意、盲目地把孩子置于“苦”中,是徒劳和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一种伤害。
“吃苦教育”的启示
1.刻意“吃苦”适得其反。
“挨苦”“适应”“超越”是吃苦教育的三重境界。对于家长的强行安排,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挨”,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此,对孩子施行“吃苦教育”要先征得孩子同意,如果没经过很好的沟通和引导,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刻意而为的“吃苦”,否则会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
2.吃苦教育应贯穿成长全过程。
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时,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以为吃苦教育就是让孩子尝点苦头。事实上,吃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而且,生活条件的好坏也不是塑造孩子性情、脾气的最主要因素,平时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吃苦教育只有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跨越障碍。生活中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锻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
3.“任务式吃苦”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摧残。
如今许多教育或旅游机构针对青少年举办的“吃苦夏令营”、开设的吃苦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吃苦”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任务”观念,学完拉倒,不会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训练严苛,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此产生厌恶情绪,一旦结束吃苦课程,可能会更害怕吃苦了。因此,我们必须制止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极端化吃苦教育,因为它违背了教育规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在抵制极端化吃苦教育的同时,更要摒弃把“吃苦”从孩子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所谓“吃苦”教育的做法。
【编辑:花洁】
季琴是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技术了得,在医院和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老公刘国军是农行的网络工程师,业务单纯,跟他内向的性格很合拍。在许多同事朋友眼里,这两口子都是技术能手,薪水高、福利好,日子应该过得开心幸福。其实不然,儿子刘牛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苦恼和烦愁。
刘牛今年11岁,不仅整天沉迷于网络,而且脾气见长,骄蛮懒散。刘国军对刘牛的教育态度是随性,他认为儿子喜欢网络没有什么不好,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呢。季琴眼看刘牛学习成绩一直下滑,只得采取棍棒教育,可儿子正长个儿,现在个头比季琴还高,他根本不服季琴的管教。每次去学校开家长会,季琴都感到无地自容,回家除了愤愤然地对刘牛体罚之外,别无他法,可此法对刘牛来说压根儿就不管用。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季琴听一位同学说,她的儿子跟刘牛的情况差不多,自从把儿子送到“吃苦夏令营”进行吃苦教育后,儿子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孝顺父母,回家做完作业还帮父母做家务。季琴听得很是兴奋,回到家就与刘国军商量,要把儿子送到“吃苦夏令营”。刘国军说,既然是让儿子吃苦,不一定非得送到夏令营,可以把他送回农村老家锻炼一个月。虽说农村老家是个穷山沟,交通不便、信号不通,但吃的是纯正的绿色健康食物,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样,既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又能让儿子经历受苦锻炼。因此,两口子把送刘牛到农村老家进行“吃苦教育”当成拯救孩子的稻草,满心期待儿子能焕然一新。
刘牛在农村老家的一个月“吃苦教育”结束了。看着他又黑又瘦的小脸,季琴心疼了,中午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刘牛不分荤素一阵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吃完饭后,刘牛还破天荒地主动提出去洗碗。后来几天,他吃嘛嘛香,一点儿也不挑食了。季琴这心里乐的,看来儿子这趟苦没白吃。但刘牛心理的变化却让季琴犯嘀咕了:回来好几天了,他好像并不快乐。不管怎么宠爱他,他总是一副烦躁的样子。刘牛以前就很少与他们沟通交流,回来后变得越发沉默寡言了。季琴琢磨:是不是儿子在乡下跟当地小朋友不合,变孤僻了?季琴真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然而,刘牛回来没多久就原形毕露了,原来那些坏习惯逐渐显露,并且变本加厉地玩游戏,好像要把一个月的时间都补回来。在家里,只要不高兴他就大吼大叫,有一次跟季琴吵架竟然还动了手。刘国军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他和季琴商量后,两人一致认为是对刘牛的“吃苦教育”剂量不够,时间太短,好的品质和生活方式还没成为一种习惯。于是,两口子决定再次把刘牛送回农村老家。刘牛坚决不从,但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他抹着眼泪再次回到农村老家。
刘牛第二次“吃苦”归来,明显结实了,可变得更加沉默了,不说话便罢,一说话明显带着火药味,好像父母不是他爹妈而是他仇人。为了改善与刘牛的关系,季琴安排周末一家人去唐城游玩,可刘牛说跟同学约好了去隆中玩。刘国军便讨好地说:“也可以啊,我们就陪你去隆中玩。”“我才不跟你们一起玩呢,我和同学一起玩。”刘牛和同学疯玩了一天,作业一个字没写。季琴让刘牛晚上早点休息,明天哪儿都不能去,专心在家写作业。
周日,季琴出门时看刘牛端坐在那儿写作业,便放心地出了门。中午回到家,她发现刘牛没了踪影。她看刘牛的QQ还挂在网上,便进入他的QQ空间,里面竟然全是对农村的厌恶和对他们的愤怒。他写道:“下次打死我也不去那个破地方,穷山恶水,网络没有也罢了,竟然连冰箱都没有,害得我一个月没吃过肉,天天吃土豆,现在想起来就想吐。”“村里除了几个老家伙,找不到能说话的小孩。”他还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上厕所,苍蝇、蚊子一个接一个地亲吻PP,每次吓得我都落荒而逃。”再往下看,包括院子里的鸡屎、炕沿的潮虫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困扰。最令季琴触目惊心的是下面好友给他的留言:“估计你不是亲生的。”他回了一个哭哭啼啼的表情。
天啊!季琴总算明白了,刘牛两次“吃苦教育”回来后为什么变得让他们不认识了。可令季琴困惑的是“吃苦教育”也不是什么新思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运用得很好,为什么到刘牛身上就适得其反了呢?
分析
很多人推崇“吃苦教育”,理由就是现在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过于沉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困难轻言放弃。没错,啃老族的存在,让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够“强”,需要“吃苦教育”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季琴从同学那里得到启示,开始信奉“吃苦教育”,觉得到农村吃苦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劣迹,结果却适得其反。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这样的“吃苦教育”是无效的呢?
1.改变不良习惯,重塑品质,途径不对。
比如季琴夫妻是为了让孩子迅速改掉玩游戏、骄蛮懒散的习惯,培养勤奋好学、坚强的意志品质。他们没有把孩子爱玩游戏、骄蛮懒散的原因搞清楚,就武断地把孩子送到一个没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地方去,除了让欲望因压抑而更加膨胀外,真不会有其他结果。培养意志品质,离孩子最近的方式是体育锻炼和克服困难。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多参加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逐渐养成坚韧拼搏的意志品质;至于困难,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多如牛毛,父母能在孩子解决困难时站在身后成为依靠,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真诚地为他喝彩就足矣,何必采用把孩子扔到完全陌生的农村这样极端的方式呢?
2.体验艰苦人生,出发点不对。
有的父母认为,这一代孩子不事稼穑,不懂得生活艰辛,送他们去艰苦的地方锻炼,至少让他们多一分人生体验,也更懂得惜福感恩。但事实上父母一厢情愿地把孩子扔进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地方,父母希望孩子体会的东西,孩子毫无感觉,感受到的只是肮脏的厕所、炕沿的潮虫、飞扬的尘土,那么孩子产生“我不是亲生的”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现在很多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参加军训。许多人认为,军训是好事,单单是离家几天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就已经是让人兴奋的事了。果真如此吗?有次,我在超市碰到一群孩子采购食品,闲聊几句,原来他们在为军训几天准备干粮。因为吃不饱,饭菜难以下咽,而且厕所很脏,孩子们打算忍受五天不大便,回家再解决。孩子们对军训的感觉是唉声叹气,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兴高采烈。我觉得如果这些条件是人为设置的,实在是本末倒置,它让一场充满激情和不平凡的经历变成了一场难以忍受的痛苦,已经背离了军训的初衷。
因此,刻意、盲目地把孩子置于“苦”中,是徒劳和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一种伤害。
“吃苦教育”的启示
1.刻意“吃苦”适得其反。
“挨苦”“适应”“超越”是吃苦教育的三重境界。对于家长的强行安排,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挨”,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此,对孩子施行“吃苦教育”要先征得孩子同意,如果没经过很好的沟通和引导,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刻意而为的“吃苦”,否则会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
2.吃苦教育应贯穿成长全过程。
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时,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以为吃苦教育就是让孩子尝点苦头。事实上,吃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质。而且,生活条件的好坏也不是塑造孩子性情、脾气的最主要因素,平时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吃苦教育只有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跨越障碍。生活中加强孩子自理能力的锻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
3.“任务式吃苦”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摧残。
如今许多教育或旅游机构针对青少年举办的“吃苦夏令营”、开设的吃苦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吃苦”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任务”观念,学完拉倒,不会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训练严苛,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此产生厌恶情绪,一旦结束吃苦课程,可能会更害怕吃苦了。因此,我们必须制止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极端化吃苦教育,因为它违背了教育规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在抵制极端化吃苦教育的同时,更要摒弃把“吃苦”从孩子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所谓“吃苦”教育的做法。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