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集结号》是根据杨金远的原著《官司》由刘恒编剧、冯小刚导演、张涵予等名角主演、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商业贺岁片;上映以来,由电影《集结号》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引来了诸多争议,并形成了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为《集结号》“现象”之“真”的是非争议提供了一个“面向事实本身”的机会。
关键词 电影《集结号》挺“冯”派和倒“冯”派“现象”之“真”“面向事实本身
引言
电影《集结号》是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继《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及《夜宴》等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新作。不过与他的其它作品不同,电影《集结号》听引发的争议,相形之下似乎远远超过了它所预期的效果和影响。而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所谓“真实”的不同理解。鉴此,本文拟结合影视现象学等相关史论,就电影《集结号》与现象学文化视野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电影《集结号》的大致内容及要义
电影《集结号》是08年国内新上映的一部商业性贺岁片,作品通过并围绕解放战争时期由国共大决战时发生的一次惨烈的阻击战所引发的对“集结号”与“阻击连”战士生命与荣誉问题的追问和质疑,试图反映和揭示出某种所谓超越阶级或党团对立的人性化问题。
当然,对于电影《集结号》的内容,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概括和理解。从情节上而言,简单一点“影片故事梗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唯一幸存的连长为他全部战死的46名部下争取烈士称号。”
如果稍微详细一点,影片《集结号》说的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九连连长老谷接到三团团长的命令,带领士兵火速赶往阵地完成阻击任务,以便让大部队安全转移。他们约好,一连听到集结号,就可以突围撤走。但全连战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除了老谷一人被老乡救下,其他的战士全部战死。从此以后,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老谷一生的追求。几十年后,他才得知,三团团长早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团长的警卫员道出了秘密,当年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团长根本没让号手吹号,当时已经决定用一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团长仍然为自己的决定内疚忏悔。老谷最终原谅了团长。”
如果再稍微具体一点,电影《集结号》的内容,则可作如下概括:“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究火力悬殊寡不敌众,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排长焦大鹏是谷子地的左右手,他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响,让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战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大家对此产生了分歧。谷子地此时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强烈的震惊和内疚之下,他携带炸药包奔出窑场只身前往敌军战壕。其余战士最终全部阵亡。”“谷子地受伤后却被解放军当作敌军士兵俘虏。在后方的医院里他才得知,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已经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战死的46个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谷子地设法加入解放军炮兵部队,跟随队伍的步伐南征北战,他生存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即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即使历史已渐渐被人淡忘,那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却丝毫不减,在谷子地的脑海里,永远鲜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们的影像:王金存,焦大鹏,姜茂才,吕宽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与谷子地一样执着寻找的还有孙桂琴,指导员王金存的妻子。直到遇到谷子地,她才确信自己的丈夫早已战死他乡。蒙受冤屈的两人有着共同的哀伤与信念,他们一起踏上了求证之旅。谷子地把孙桂琴介绍给自己在炮兵部队时的挚友赵二斗,见证他们喜结良缘。”“当他们终于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壮烈牺牲的战士。谷子地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
显然,电影《集结号》的内容及基本要义,与解放战争中国共决战、“集结号”及“阻击连”战士的生命与荣誉这类“现象”之“真”的问题息息相关。
二、对电影《集结号》的反应及争议
如前所述,电影《集结号》实际上是一部实足的为赶在新年期间上映的商业性贺岁片,它的内容及基本要义与国共阻击战和“集结号”及“阻击连”战士的生命与荣誉这类“现象”之“真”的问题相纠缠。不过,电影《集结号》自2007年12月18日的首映和20日的全面上映以来,虽然由于央视《新闻联播》及《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先后介入和报导,在带来空前的预期商业性票房收入的同时,却也由此引来如潮一般的争议。
当然,在这场激起的反应及争议中,主要有两派,即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关于挺“冯”派的观点,除了业内部分带有例行性的商业性“捧场”外,该派多数是基于或结合导演试图;中击国际影坛并与国际化“接轨”等意图,并从电影《集结号》所主张和宏扬的所谓“人性”的角度进行切入和探讨的,如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9日刊载的《摆脱“土匪史观”、跳出“内战思维”》、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28日刊发的《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和京华时报2008年1月3日刊载的《集结号:重申珍惜和平》及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20日发表的《为什么会有(集结号)》等就是如此,其它相关的内容也不少,想必大凡看过该片的观众也自有辨别力,这里不拟展开和赘述。
不过,也许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也许当年身经那段烽火岁月的普通大众最有发言权,所以,与挺“冯”派的观点不同,倒“冯”派对电影《集结号》上映以来的反对的声音极为强烈,其中的观点虽说不算理性和前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有关“现象”之“真”问题上。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选,是认为在对待解放军战士的临战态度和“牺牲精神”的断言上失“真”。就电影《集结号》的立场,导演冯小刚曾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对此,有的网友曾撰文指出“我爷爷和我的父亲都参加过战争,一位是红军时代的老兵,一位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前天,当我和我父亲坐下来看我下载的集结号时,才看了15分钟我父亲就愤怒的站了起来!他说冯小钢简直是在败 坏解放军”。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当时那些曾经参加过革命战争且目前尚健在的革命老同志,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冯导在电影《集结号》中所宣扬的这种所谓的“生死”观的。所以,有的专家则进一步指出,影片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对战争的思考中触及到了珍惜生命价值的命题。”“然而,不幸的是,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而“《集结号》在反思牺牲的问题时,就多走了一步。”这是因为“生命需要珍惜,但旧中国是对生命的最大践踏者。中国革命付出的全部牺牲,恰是为了更多中国人得到生的权利和尊严。军人在这时的牺牲应该无条件付出,没有理由追问。”
其次,是认为在反映这段革命战争历史这个史实上失“真”。对于曾经出生入死地经历过这段解放战争并目前健在的老同志和对于较为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以及对解放军怀有感情的国人来说,电影《集结号》在的诸多细节处理上也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网友从解放军军号既有“号谱”的角度揭示了电影《集结号》的失“真”,该网友指出:“客观地说在我军的军号号谱中从来没有‘集结号’这个号谱,电影起了这么个无中生有的名字,犯了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看来以后冯小刚再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应该请军事顾问了。”同时,又认为“吹‘集结’号撤退,是兵家作战大忌”。这是因为“编导又犯了第二个低级错误,这就是刘团长给谷子地下达的听到号音就撤退的命令,那是犯了兵家大忌。是绝不应该出现的。就是刘团长真想让谷连撤退,敌我都听到号音,他还能撤的了吗?这不是把他的战斗行动告诉敌人了吗?”至于影片《集结号》中关于其它一些细节处理的问题,如战友中满口的称兄道弟、行军、战斗中的“战术”运用及解放军官兵“美式军装”的着装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所以,有的网友就此通过与军人的交流后认为“军人反应,在那种战况敌人已经渗透随时可能交火的情况下全连行军不可能打着火把!巷战不可能大声交谈!战场上不可能随便枪毙战俘”
再次,是认为在对军队及军人的性质和任务上失“真”。这就是说,电影《集结号》中关于连长致力“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的企图以及后来在团长墓前的所谓充满人性“质问”的问题,就与军队的性质和任务有相左之处。为此,有的军事战略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撰文指出,影片中连长“谷子地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但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这是因为抛开其它的问题都不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让你去打阻击就打阻击,不让你撤退就不能撤退,军令如山,何来怨气?放在任何一支军队,这种质问都不合常理。”更何况这是一支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所以,有的老同志不仅感到“深深地不安”,甚至不无“忧虑”地指出。像这样“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历史题材的影片”,竟然要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的阶级性和宗旨改变为向西方国家电影界看齐的抽象‘人性’”,它在根本上“否定与歪曲了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显然,电影《集结号》对中所宏扬的这种所谓充满人的“质问”与军队及军人的性质和任务存在着失实之处。
此外,认为冯导在商业宣扬上的主旨与影片实际所反映的内容与要义上失“真”。如前所述,诚然,如果站在导演的所谓立场上,从所谓的“人性”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对导演的观点不作质疑,即不否认在冯导看来“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然而,冯导在《集结号》宣传海报上却又是公然这样宣示的他自己的“意图:战争中“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其实,对冯导来说,既然战场中的“牺牲”已经没有了意义,那么他所谓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又是为了什么?显然,这除了谋求高额的商业票房收入的意图外,或许还有他不为人所知的目的。所以,有的网友又联系起前不久发生“洛阳毁陵事件”并进一步尖锐地指出:“一部自称是主张‘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却不合逻辑地为亵渎牺牲者的行为提供了理由,这还不荒诞吗?”
既然这样,那么电影《集结号》所关涉这种“现象”之“真”的反应和争议又如何看待呢?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影视批评的现象学文化视野问题。
三、由电影《集结号》联想到现象学的文化视野
如前所述,由电影《集结号》而来的争议的确不小。不过,反观此前冯导的一些作品如《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及《夜宴》等,其实,影片《集结号》只能算是冯导所“实验”的一部片子而已。而综观冯导近年的一些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或多或少还是带有一定后现代性电影的意味和倾向的,有的甚至还是极为强烈的,比如像影片《集结号》就是这样。当然,就作品而言,其现象学的文化理论对他的影响应该不小。只是,这就涉及到对“现象学”之“现象”之“真”的理解和文化视野问题。
所谓“现象学”(Phenomenology),它是“由胡塞尔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在现代西方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不过,在“现象学之父”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看来,所谓“现象”一词,“它来自于希腊词‘phamomenon’,意思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或表象”,所以“现象学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一种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东西(即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换言之,“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寻求永恒真理的方法”,即“它是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所有东西进行分析。”当然,他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现象学还原法”,这主要是通过“悬搁法”或“括号法”及“本质直观”来进行分析和实现的。在电影《集结号》中,编剧刘恒先生对于这场战争涉及的或所持的观点,按他自己的说辞即“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这实际上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悬搁法”即“排除世界,不对它作出任何直接的判断”的集中体现。当然,不“作出任何直接的判断”,并非没有“判断”,这种“判断”恰恰在导演冯小刚的言辞里一露无遗:“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显然,如果说冯小刚“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这还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悬搁法”的典型的体现的话,那么,他在电影《集结号》中的观点,则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历史的括号法”,即“加上括号把它括号起来,宣判它无效”的折射。
然而,或许“现象”之“真”的问题也恰恰出现于此。这是因为,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的“悬搁法”或“括号法”并未得到一致的“赞同”,甚至还被“敬而远之”, 其实,它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它最终的目的则是还要通过所谓的“本质直观”对“现象”进行“自由想象变更”从而试图达到或“面向事实本身”,即“获得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当然,即便如此,在德国生存现象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看来,除了“生存论领会”即“本源性的领会”外,就是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也还无法真正达到或“面向事实本身”,因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也植根于生存论领会。”所以,在胡塞尔那里,至于有没有所谓的“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我们不拟妄下断言,这里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存在所谓的“真理”的,那么这“真理”又是什么呢?在电影《集结号》中,它是冯导所要倡导的与国际化“接轨”的某种超越阶级或党团对立的所谓抽象的永恒“人性”吗?
其实,所谓“真”或“真理”(Wahrheit/truth),这就像理解“与假金相区别的真金”一样,真理或真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的“人们通常是指……某种真实的东西”,而“真实就是与实在相符”,亦即“知识与事实的符合一致”,同时,所谓的“事实”或“实在就是处于真理之中。”在由电影《集结号》听引发的有关“现象”之“真”的问题中,无论是挺“冯”派还是倒“冯”派的观点,焦点还都主要是集中在这个通常的层面之上。当然,在现代观念中,或许正是因为对真理或真的这种最初本质内涵的认识,在艺术中,才出现了艺术“被理解成艺术作品(A)与其表现对象(B……)的符合一致(再现、表现、象征等等)”。所以,在由电影《集结号》中,冯导及其韩国顾问对影片中那所谓的惨烈“战斗”场面的“表现”的确不遗余力,如果单纯反映在视觉这个“现象”层面上,这或许不可谓不“真”。
然而,在生存论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将这“相符”或“符合一致”理解为真理或真之本质,从最“本源”的角度而言,“此一翻译完全误解了”真理或真的最初内涵,即它还不是真理的终极“起源”或“本源”,因为真理或真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Aletheia”,它原指“‘无蔽状态’(Unverborgenheit,uncoveredness)”亦即“‘澄明’(Uchtung,lighting,clearing)和‘林中空地’(Claririere)”,它实际上比后来所谓的“‘真’更原始,并是‘真(符合一致、正确)’得以可能的基础”。显然,在由电影《集结号》中,冯导及其韩国顾问所追求的所谓“现象”之“真”,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视觉这个“现象”层面上,而不是真正关注回到或“面向事实本身”之“真”,这甚至还“遮蔽”了最原初的“现象”之“真”即“事实本身”的存在,这也是引起倒“冯”派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海德格尔进而指出,作为最原初的“真理”或“真”的古希腊语即“无蔽状态”的“Aletheia说的是…一由‘隐’入‘显’的运作”而“并不是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它才应该是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真理(本质)即“相符”或“符合一致”的本源。类似地,现代观念中将“physis”和“logos”分别理解为“自然”(物理)、“逻辑”,实际上都是对原始意义“涌现”和“聚集”的疏离,亦即对其真理“本源”的疏离。这是因为,在古希腊语那里,所谓的“现象”不仅仅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或表象”即“存在者之存在”和“存在之存在”,而且海德格尔看来,对于作为“此在”的人而言,“只有存在与存在结构才能够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显然,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的“真理”,“在最原始的意义上”,它“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或者说,它“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这种敞开或昭示的过程”,并“通过提供事物在其中第一次成为互相关联的意义而揭示出世界内事物。”而反映在艺术中,“作品之作品存在”,就是“就是真理生发”亦即就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过程中”,同时,艺术的本质也就类似于“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这“就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das Sich-Werk-Setzen Wah rheit desSeienden)”。而在冯导及其韩国顾问的电影《集结号》中,的确也存在所谓“真理”的“生发”,然而如前所述,这种“真理”的“生发”,它却不是在“在最原始的意义上”进行的,所以,影片中以连长谷子地为核心的“此在的展开状态”即“真理”,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过程中”不是被“开启”了,而恰恰相反是被“遮蔽”了。这是因为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它应当“嵌合那些道路和关联的统一体,同时使这个统一体聚于自身周围”,而“那些道路和关联”“所作用的范围”即“从人类存在那里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如“诞生和死亡,灾祸和福祉,胜利和耻辱,忍耐和随落”等“正是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同时,唯有“出自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这个民族才回归到它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而冯导的电影《集结号》,恰恰因为它追求类似于胡塞尔“纯粹意识”的那种所谓“超越”,没有真正“出自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所以它无法让“这个民族”“回归到它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当“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的那种“神圣”不再被“奉献和赞美”即“建立”时,那么“我们所谓的世界,在神之光辉的返照中发出光芒,亦即光亮起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时,作为也是一种“物”的艺术作品,它所“聚集”的“天、地、人、神‘四方’”的“四重整体(das Gevlert)”也因“神性”的缺失及不能“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无法开启,以致于真正的“现象”之“真”也就被埋没于“不真”之中。
四、余论
当然,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贺岁片,电影《集结号》为广大观众献上一份视觉盛宴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它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等引来了一场持续的风波,并由此形成了所谓挺“冯”派和倒“冯”派的是非争议。尽管这种争议短期内或许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莫衷一是之感,然而电影《集结号》所关涉的艺术作品的“现象”之“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却在挺“冯”与倒“冯”的争执中得以“开启”,并自然而然地回到“面向事实本身”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中,这确实是件值得思考和庆幸的事。
关键词 电影《集结号》挺“冯”派和倒“冯”派“现象”之“真”“面向事实本身
引言
电影《集结号》是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先生继《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及《夜宴》等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新作。不过与他的其它作品不同,电影《集结号》听引发的争议,相形之下似乎远远超过了它所预期的效果和影响。而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所谓“真实”的不同理解。鉴此,本文拟结合影视现象学等相关史论,就电影《集结号》与现象学文化视野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电影《集结号》的大致内容及要义
电影《集结号》是08年国内新上映的一部商业性贺岁片,作品通过并围绕解放战争时期由国共大决战时发生的一次惨烈的阻击战所引发的对“集结号”与“阻击连”战士生命与荣誉问题的追问和质疑,试图反映和揭示出某种所谓超越阶级或党团对立的人性化问题。
当然,对于电影《集结号》的内容,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概括和理解。从情节上而言,简单一点“影片故事梗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唯一幸存的连长为他全部战死的46名部下争取烈士称号。”
如果稍微详细一点,影片《集结号》说的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九连连长老谷接到三团团长的命令,带领士兵火速赶往阵地完成阻击任务,以便让大部队安全转移。他们约好,一连听到集结号,就可以突围撤走。但全连战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除了老谷一人被老乡救下,其他的战士全部战死。从此以后,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老谷一生的追求。几十年后,他才得知,三团团长早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团长的警卫员道出了秘密,当年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团长根本没让号手吹号,当时已经决定用一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团长仍然为自己的决定内疚忏悔。老谷最终原谅了团长。”
如果再稍微具体一点,电影《集结号》的内容,则可作如下概括:“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究火力悬殊寡不敌众,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排长焦大鹏是谷子地的左右手,他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响,让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战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大家对此产生了分歧。谷子地此时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强烈的震惊和内疚之下,他携带炸药包奔出窑场只身前往敌军战壕。其余战士最终全部阵亡。”“谷子地受伤后却被解放军当作敌军士兵俘虏。在后方的医院里他才得知,自己原来的部队番号已经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战死的46个弟兄都将被视为失踪者……谷子地设法加入解放军炮兵部队,跟随队伍的步伐南征北战,他生存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即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即使历史已渐渐被人淡忘,那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却丝毫不减,在谷子地的脑海里,永远鲜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们的影像:王金存,焦大鹏,姜茂才,吕宽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与谷子地一样执着寻找的还有孙桂琴,指导员王金存的妻子。直到遇到谷子地,她才确信自己的丈夫早已战死他乡。蒙受冤屈的两人有着共同的哀伤与信念,他们一起踏上了求证之旅。谷子地把孙桂琴介绍给自己在炮兵部队时的挚友赵二斗,见证他们喜结良缘。”“当他们终于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壮烈牺牲的战士。谷子地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
显然,电影《集结号》的内容及基本要义,与解放战争中国共决战、“集结号”及“阻击连”战士的生命与荣誉这类“现象”之“真”的问题息息相关。
二、对电影《集结号》的反应及争议
如前所述,电影《集结号》实际上是一部实足的为赶在新年期间上映的商业性贺岁片,它的内容及基本要义与国共阻击战和“集结号”及“阻击连”战士的生命与荣誉这类“现象”之“真”的问题相纠缠。不过,电影《集结号》自2007年12月18日的首映和20日的全面上映以来,虽然由于央视《新闻联播》及《焦点访谈》等主流媒体的先后介入和报导,在带来空前的预期商业性票房收入的同时,却也由此引来如潮一般的争议。
当然,在这场激起的反应及争议中,主要有两派,即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关于挺“冯”派的观点,除了业内部分带有例行性的商业性“捧场”外,该派多数是基于或结合导演试图;中击国际影坛并与国际化“接轨”等意图,并从电影《集结号》所主张和宏扬的所谓“人性”的角度进行切入和探讨的,如南方周末2007年11月29日刊载的《摆脱“土匪史观”、跳出“内战思维”》、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28日刊发的《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和京华时报2008年1月3日刊载的《集结号:重申珍惜和平》及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20日发表的《为什么会有(集结号)》等就是如此,其它相关的内容也不少,想必大凡看过该片的观众也自有辨别力,这里不拟展开和赘述。
不过,也许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也许当年身经那段烽火岁月的普通大众最有发言权,所以,与挺“冯”派的观点不同,倒“冯”派对电影《集结号》上映以来的反对的声音极为强烈,其中的观点虽说不算理性和前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有关“现象”之“真”问题上。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选,是认为在对待解放军战士的临战态度和“牺牲精神”的断言上失“真”。就电影《集结号》的立场,导演冯小刚曾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对此,有的网友曾撰文指出“我爷爷和我的父亲都参加过战争,一位是红军时代的老兵,一位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前天,当我和我父亲坐下来看我下载的集结号时,才看了15分钟我父亲就愤怒的站了起来!他说冯小钢简直是在败 坏解放军”。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当时那些曾经参加过革命战争且目前尚健在的革命老同志,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冯导在电影《集结号》中所宣扬的这种所谓的“生死”观的。所以,有的专家则进一步指出,影片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对战争的思考中触及到了珍惜生命价值的命题。”“然而,不幸的是,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而“《集结号》在反思牺牲的问题时,就多走了一步。”这是因为“生命需要珍惜,但旧中国是对生命的最大践踏者。中国革命付出的全部牺牲,恰是为了更多中国人得到生的权利和尊严。军人在这时的牺牲应该无条件付出,没有理由追问。”
其次,是认为在反映这段革命战争历史这个史实上失“真”。对于曾经出生入死地经历过这段解放战争并目前健在的老同志和对于较为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以及对解放军怀有感情的国人来说,电影《集结号》在的诸多细节处理上也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网友从解放军军号既有“号谱”的角度揭示了电影《集结号》的失“真”,该网友指出:“客观地说在我军的军号号谱中从来没有‘集结号’这个号谱,电影起了这么个无中生有的名字,犯了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看来以后冯小刚再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应该请军事顾问了。”同时,又认为“吹‘集结’号撤退,是兵家作战大忌”。这是因为“编导又犯了第二个低级错误,这就是刘团长给谷子地下达的听到号音就撤退的命令,那是犯了兵家大忌。是绝不应该出现的。就是刘团长真想让谷连撤退,敌我都听到号音,他还能撤的了吗?这不是把他的战斗行动告诉敌人了吗?”至于影片《集结号》中关于其它一些细节处理的问题,如战友中满口的称兄道弟、行军、战斗中的“战术”运用及解放军官兵“美式军装”的着装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所以,有的网友就此通过与军人的交流后认为“军人反应,在那种战况敌人已经渗透随时可能交火的情况下全连行军不可能打着火把!巷战不可能大声交谈!战场上不可能随便枪毙战俘”
再次,是认为在对军队及军人的性质和任务上失“真”。这就是说,电影《集结号》中关于连长致力“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的企图以及后来在团长墓前的所谓充满人性“质问”的问题,就与军队的性质和任务有相左之处。为此,有的军事战略学研究专家和学者撰文指出,影片中连长“谷子地的质问虽然充满人性,但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质问”。这是因为抛开其它的问题都不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让你去打阻击就打阻击,不让你撤退就不能撤退,军令如山,何来怨气?放在任何一支军队,这种质问都不合常理。”更何况这是一支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所以,有的老同志不仅感到“深深地不安”,甚至不无“忧虑”地指出。像这样“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历史题材的影片”,竟然要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的阶级性和宗旨改变为向西方国家电影界看齐的抽象‘人性’”,它在根本上“否定与歪曲了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显然,电影《集结号》对中所宏扬的这种所谓充满人的“质问”与军队及军人的性质和任务存在着失实之处。
此外,认为冯导在商业宣扬上的主旨与影片实际所反映的内容与要义上失“真”。如前所述,诚然,如果站在导演的所谓立场上,从所谓的“人性”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对导演的观点不作质疑,即不否认在冯导看来“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然而,冯导在《集结号》宣传海报上却又是公然这样宣示的他自己的“意图:战争中“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其实,对冯导来说,既然战场中的“牺牲”已经没有了意义,那么他所谓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又是为了什么?显然,这除了谋求高额的商业票房收入的意图外,或许还有他不为人所知的目的。所以,有的网友又联系起前不久发生“洛阳毁陵事件”并进一步尖锐地指出:“一部自称是主张‘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却不合逻辑地为亵渎牺牲者的行为提供了理由,这还不荒诞吗?”
既然这样,那么电影《集结号》所关涉这种“现象”之“真”的反应和争议又如何看待呢?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影视批评的现象学文化视野问题。
三、由电影《集结号》联想到现象学的文化视野
如前所述,由电影《集结号》而来的争议的确不小。不过,反观此前冯导的一些作品如《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及《夜宴》等,其实,影片《集结号》只能算是冯导所“实验”的一部片子而已。而综观冯导近年的一些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或多或少还是带有一定后现代性电影的意味和倾向的,有的甚至还是极为强烈的,比如像影片《集结号》就是这样。当然,就作品而言,其现象学的文化理论对他的影响应该不小。只是,这就涉及到对“现象学”之“现象”之“真”的理解和文化视野问题。
所谓“现象学”(Phenomenology),它是“由胡塞尔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在现代西方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不过,在“现象学之父”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看来,所谓“现象”一词,“它来自于希腊词‘phamomenon’,意思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或表象”,所以“现象学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一种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东西(即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换言之,“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寻求永恒真理的方法”,即“它是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所有东西进行分析。”当然,他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现象学还原法”,这主要是通过“悬搁法”或“括号法”及“本质直观”来进行分析和实现的。在电影《集结号》中,编剧刘恒先生对于这场战争涉及的或所持的观点,按他自己的说辞即“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这实际上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悬搁法”即“排除世界,不对它作出任何直接的判断”的集中体现。当然,不“作出任何直接的判断”,并非没有“判断”,这种“判断”恰恰在导演冯小刚的言辞里一露无遗:“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显然,如果说冯小刚“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这还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悬搁法”的典型的体现的话,那么,他在电影《集结号》中的观点,则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历史的括号法”,即“加上括号把它括号起来,宣判它无效”的折射。
然而,或许“现象”之“真”的问题也恰恰出现于此。这是因为,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法”中的“悬搁法”或“括号法”并未得到一致的“赞同”,甚至还被“敬而远之”, 其实,它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它最终的目的则是还要通过所谓的“本质直观”对“现象”进行“自由想象变更”从而试图达到或“面向事实本身”,即“获得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当然,即便如此,在德国生存现象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看来,除了“生存论领会”即“本源性的领会”外,就是胡塞尔的“本质直观”也还无法真正达到或“面向事实本身”,因为“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也植根于生存论领会。”所以,在胡塞尔那里,至于有没有所谓的“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我们不拟妄下断言,这里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存在所谓的“真理”的,那么这“真理”又是什么呢?在电影《集结号》中,它是冯导所要倡导的与国际化“接轨”的某种超越阶级或党团对立的所谓抽象的永恒“人性”吗?
其实,所谓“真”或“真理”(Wahrheit/truth),这就像理解“与假金相区别的真金”一样,真理或真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的“人们通常是指……某种真实的东西”,而“真实就是与实在相符”,亦即“知识与事实的符合一致”,同时,所谓的“事实”或“实在就是处于真理之中。”在由电影《集结号》听引发的有关“现象”之“真”的问题中,无论是挺“冯”派还是倒“冯”派的观点,焦点还都主要是集中在这个通常的层面之上。当然,在现代观念中,或许正是因为对真理或真的这种最初本质内涵的认识,在艺术中,才出现了艺术“被理解成艺术作品(A)与其表现对象(B……)的符合一致(再现、表现、象征等等)”。所以,在由电影《集结号》中,冯导及其韩国顾问对影片中那所谓的惨烈“战斗”场面的“表现”的确不遗余力,如果单纯反映在视觉这个“现象”层面上,这或许不可谓不“真”。
然而,在生存论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将这“相符”或“符合一致”理解为真理或真之本质,从最“本源”的角度而言,“此一翻译完全误解了”真理或真的最初内涵,即它还不是真理的终极“起源”或“本源”,因为真理或真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Aletheia”,它原指“‘无蔽状态’(Unverborgenheit,uncoveredness)”亦即“‘澄明’(Uchtung,lighting,clearing)和‘林中空地’(Claririere)”,它实际上比后来所谓的“‘真’更原始,并是‘真(符合一致、正确)’得以可能的基础”。显然,在由电影《集结号》中,冯导及其韩国顾问所追求的所谓“现象”之“真”,可能更多地是停留在视觉这个“现象”层面上,而不是真正关注回到或“面向事实本身”之“真”,这甚至还“遮蔽”了最原初的“现象”之“真”即“事实本身”的存在,这也是引起倒“冯”派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海德格尔进而指出,作为最原初的“真理”或“真”的古希腊语即“无蔽状态”的“Aletheia说的是…一由‘隐’入‘显’的运作”而“并不是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它才应该是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真理(本质)即“相符”或“符合一致”的本源。类似地,现代观念中将“physis”和“logos”分别理解为“自然”(物理)、“逻辑”,实际上都是对原始意义“涌现”和“聚集”的疏离,亦即对其真理“本源”的疏离。这是因为,在古希腊语那里,所谓的“现象”不仅仅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或表象”即“存在者之存在”和“存在之存在”,而且海德格尔看来,对于作为“此在”的人而言,“只有存在与存在结构才能够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显然,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的“真理”,“在最原始的意义上”,它“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或者说,它“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这种敞开或昭示的过程”,并“通过提供事物在其中第一次成为互相关联的意义而揭示出世界内事物。”而反映在艺术中,“作品之作品存在”,就是“就是真理生发”亦即就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过程中”,同时,艺术的本质也就类似于“器具的器具存在才专门露出了真相。”这“就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das Sich-Werk-Setzen Wah rheit desSeienden)”。而在冯导及其韩国顾问的电影《集结号》中,的确也存在所谓“真理”的“生发”,然而如前所述,这种“真理”的“生发”,它却不是在“在最原始的意义上”进行的,所以,影片中以连长谷子地为核心的“此在的展开状态”即“真理”,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过程中”不是被“开启”了,而恰恰相反是被“遮蔽”了。这是因为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它应当“嵌合那些道路和关联的统一体,同时使这个统一体聚于自身周围”,而“那些道路和关联”“所作用的范围”即“从人类存在那里获得了人类命运的形态”如“诞生和死亡,灾祸和福祉,胜利和耻辱,忍耐和随落”等“正是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同时,唯有“出自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这个民族才回归到它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而冯导的电影《集结号》,恰恰因为它追求类似于胡塞尔“纯粹意识”的那种所谓“超越”,没有真正“出自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所以它无法让“这个民族”“回归到它自身,从而实现它的使命。”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当“这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的那种“神圣”不再被“奉献和赞美”即“建立”时,那么“我们所谓的世界,在神之光辉的返照中发出光芒,亦即光亮起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同时,作为也是一种“物”的艺术作品,它所“聚集”的“天、地、人、神‘四方’”的“四重整体(das Gevlert)”也因“神性”的缺失及不能“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无法开启,以致于真正的“现象”之“真”也就被埋没于“不真”之中。
四、余论
当然,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贺岁片,电影《集结号》为广大观众献上一份视觉盛宴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它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等引来了一场持续的风波,并由此形成了所谓挺“冯”派和倒“冯”派的是非争议。尽管这种争议短期内或许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莫衷一是之感,然而电影《集结号》所关涉的艺术作品的“现象”之“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却在挺“冯”与倒“冯”的争执中得以“开启”,并自然而然地回到“面向事实本身”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中,这确实是件值得思考和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