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因为观察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探索性实验则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
【关键词】创造力;观察力;探索性实验;创造性思维能力
正文:什么是创造力,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笔者认为,中学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就此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观察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起点在于观察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个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在做实验、看演示、参观、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现直观材料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分析、想象、推理等方式,对观察的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造性的境地。化学家雷莱在对空气的组成实验研究中,精心观察,从千分之一的误差中发现了第一种惰性气体元素。可见,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没有很强的观察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力。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
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首先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明确观察目的,指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观察,等等。最后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加工,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提高观察力。
二.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情境中,实验的成功,数据的分析处理,结论的产生,使学生初步尝试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创造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中,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起来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随即追问:“如何证明电子在导线通过。”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接着问学生:“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产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铜锌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装置组成、工作原理和能量变化关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了原电池原理,而且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
从广义来说,创造性思维指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某种原理对教师来说已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事物,学生如果能对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维,均属创造思维。对学生来说,只要他们不是模仿,而是通过独立思考,设计出新颖的方案或提出独特的见解这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如学习《乙稀》这节时,当老师演示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后,学生发现了许多异常现象,如反应物变黑,生成的气体带有刺激性气味,此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思考、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发散性思考,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验证这些异常现象的实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独创性得以发挥。
在教学中“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反映,学则须疑,有疑才有提高,学若无疑,等于没学。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观察到的事物也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可笑。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知识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入手的。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学生时期就应培养。为此,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有目的地设疑。疑有随意的和有目的的,随意的即是见什么问什么,这是学生中较普遍、占大多数,有目的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去设疑、解疑。教师应引导学生由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的疑问方向发展,这才会使疑问与创造结下良缘。如“常温时24ml H2S气体在30mlO2中燃烧,问完全反应后,可生成SO2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一般的解法是根据H2S与O2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时生成单质硫,过量的氧气再与生成的单质硫反应求得SO2的体积,这是一种从正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求解。“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直接思维进行求解。有目的的设疑引导,此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方法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思考,独立解决化学问题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化学问题。例如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提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对产生的各种反应现象加以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硫酸铜溶液的组成,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的可溶性盐的置换反应形成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设计金属钠与氯化锌、硫酸铁等溶液反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应用,达到对这类问题的全面理解,形成较准确完整的认知结构。可见,解决化学反应的实际问题,应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可简单地用一般思维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否则,就会产生科学性错误。
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设计问题的原则是: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贴近学生实际。如当学生做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的实验时,产生的二氧化氮地污染了教室的空气,为了解决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这类问题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问题不大,有一定难度,处于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类问题新而具体,学生很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很有启发性,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而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造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搞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发明创造,而是应当从观察力入手,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设计等有效手段,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不断提高。
【关键词】创造力;观察力;探索性实验;创造性思维能力
正文:什么是创造力,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笔者认为,中学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就此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观察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起点在于观察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个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在做实验、看演示、参观、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发现直观材料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分析、想象、推理等方式,对观察的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造性的境地。化学家雷莱在对空气的组成实验研究中,精心观察,从千分之一的误差中发现了第一种惰性气体元素。可见,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没有很强的观察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力。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
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首先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明确观察目的,指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观察,等等。最后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加工,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提高观察力。
二.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情境中,实验的成功,数据的分析处理,结论的产生,使学生初步尝试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创造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中,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将锌片和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起来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随即追问:“如何证明电子在导线通过。”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学生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接着问学生:“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产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铜锌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能量转换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装置组成、工作原理和能量变化关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了原电池原理,而且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
从广义来说,创造性思维指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某种原理对教师来说已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事物,学生如果能对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维,均属创造思维。对学生来说,只要他们不是模仿,而是通过独立思考,设计出新颖的方案或提出独特的见解这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表现。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如学习《乙稀》这节时,当老师演示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后,学生发现了许多异常现象,如反应物变黑,生成的气体带有刺激性气味,此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思考、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发散性思考,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验证这些异常现象的实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独创性得以发挥。
在教学中“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反映,学则须疑,有疑才有提高,学若无疑,等于没学。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观察到的事物也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可笑。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知识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入手的。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学生时期就应培养。为此,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有目的地设疑。疑有随意的和有目的的,随意的即是见什么问什么,这是学生中较普遍、占大多数,有目的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去设疑、解疑。教师应引导学生由随意的疑问向有目的的疑问方向发展,这才会使疑问与创造结下良缘。如“常温时24ml H2S气体在30mlO2中燃烧,问完全反应后,可生成SO2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一般的解法是根据H2S与O2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时生成单质硫,过量的氧气再与生成的单质硫反应求得SO2的体积,这是一种从正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求解。“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直接思维进行求解。有目的的设疑引导,此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方法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思考,独立解决化学问题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化学问题。例如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提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对产生的各种反应现象加以解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从硫酸铜溶液的组成,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的可溶性盐的置换反应形成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设计金属钠与氯化锌、硫酸铁等溶液反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应用,达到对这类问题的全面理解,形成较准确完整的认知结构。可见,解决化学反应的实际问题,应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可简单地用一般思维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否则,就会产生科学性错误。
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设计问题的原则是: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贴近学生实际。如当学生做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的实验时,产生的二氧化氮地污染了教室的空气,为了解决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这类问题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问题不大,有一定难度,处于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类问题新而具体,学生很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很有启发性,所以学生积极性很高,而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造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搞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发明创造,而是应当从观察力入手,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设计等有效手段,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