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米袋子”充不充实,是农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五年间,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在2007年就提前达到了“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万亿斤的目标,中国人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而2007年以来,连续3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更是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城乡百姓的“菜篮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盛。200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蔬菜总产量618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1%、11.7%和9.5%,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89亿亩、8.75亿千瓦、49.1%。同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五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令人骄傲。“十一五”以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基本经验有哪些?基层干部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精确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高科技”。而“政策好”这一点,更是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夯实农业基础。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加上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农业科学抗灾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十一五”期间。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重发,低温雨雪冰冻,大范围持续干旱,持续低温天气,险象环生。应对突出的自然灾害,技术更加有效,机制更加健全,已成为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宝贵经验。
本刊编辑部
“米袋子”充不充实,是农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五年间,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在2007年就提前达到了“十一五”制订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万亿斤的目标,中国人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而2007年以来,连续3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更是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城乡百姓的“菜篮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盛。200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蔬菜总产量618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1%、11.7%和9.5%,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89亿亩、8.75亿千瓦、49.1%。同时,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五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令人骄傲。“十一五”以来,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基本经验有哪些?基层干部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精确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高科技”。而“政策好”这一点,更是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夯实农业基础。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加上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农业科学抗灾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十一五”期间。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重发,低温雨雪冰冻,大范围持续干旱,持续低温天气,险象环生。应对突出的自然灾害,技术更加有效,机制更加健全,已成为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宝贵经验。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