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及中国公众急救的尴尬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dd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公众可获取的除颤器”计划不仅规定在公共场所安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鼓励普通大众、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而且还有《好撒玛利亚人法》来保护每一位施救者。而中国目前在应急救护方面,比起“不会救”,更大的

问题在于“不敢救”


  “我爷爷今年已经第二次突发心脏病住院了,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报名了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吴女士说。在培训的课堂上,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存在。
  AED是一种急救设备,操作简便,可以为心脏病突发的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助发生心室颤动的病人恢复心律。全球每年心脏猝死的发病率达900万例,我国每年约1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四分钟”内,对患者进行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有很大的几率能够挽救生命。
  “我当时就想,这种救命的东西,以前怎么从来没见到过呢?”吴女士觉得非常不解。其实,AED在国外已经覆盖率非常高,国内在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有所配备。只不过,它们并不为民众所熟知,因此也没什么人会注意到。

救命用的“摆设”


  从2006年开始,北京首都机场开始配备AED,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三个航站楼共配有76台。《中国新闻周刊》实地调查发现,在2号航站楼的出发大厅内,两个问询处的旁边,各有一台AED设备。每一台都装在一个与消火栓差不多大的金属箱里,金属箱上有着醒目的“AED”字样和带急救图案的心形标识。金属箱内的除颤器完好,但箱子却上了锁。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钥匙在问询处人员的手中。在金属箱外的墙面上,还贴着一张“AED操作指南”,用8幅图示和中英文双语,写明了使用方法。操作指南上着重标出,“本套设备仅供医务人员以及在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面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使用”。
  1号航站楼内,在出发大厅内安装的除颤器同样被上了锁。而3号航站楼的到达大厅内的3台除颤器都没有上锁,旅客可以自行打开使用。除颤器旁边除了操作指南,还有一本说明书。
  三座航站楼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从没见过有人使用心脏除颤器。而在设备附近值班的机场工作人员虽然知道这是抢救用的AED设备,但对于具体的使用方法都不清楚。其中一人说,虽然允许旅客使用除颤器,但是他们更建议直接通知机场医院的急诊医生。而即使有乘客突发心脏病需要抢救,通常也不会用到这种除颤器。“急救医生都会携带抢救设备,比这种除颤器还先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首都机场管理人员说,实际上,对于机场来说,AED已经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有人认为我们装上了却没有人用,是一种浪费。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虽然我们有负责维护的人,真正需要用到它的突发状况极少,而且也确实没有人敢用。”
  实际上,一台AED设备的有效使用范围只有直径100米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外,获取AED所需的时间就可能延误最佳抢救时间。而且AED设备每2~3年就需要更换粘贴式电极和电池。因此,那些被锁起来常年不用的AED设备可以说真的就是摆设。
  不过,有76台AED设备的首都机场已经算是有据可查的场所中配备较多的地点之一。根据公开资料,中国目前已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除了首都机场之外,海口美兰机场配有15台,杭州在机场、车站、市民中心配备的AED共有15台,上海从2015年起在公共场所陆续配置了315台。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美国,政府每年提供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公共除颤计划,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 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在日本,每10万人配备AED的数字为235台。即使在香港地区,这一数字也达到每10万人10台。中国大陆在配备数量极其不足的情况下,让AED设备发挥作用基本上是空谈。
  中国红十字总会培训中心讲师、北京急救中心原副主任冯庚说:“AED设备在中国的普及还很不够,一是数量少,二是很多人不会用。这其中除了经济的问题,也有别的原因。在很多地方,一台几万、几十万的设备,你今天放在那儿,明天可能就没了。相对而言,相关技能的培训和普及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傻瓜式”急救法


  使用AED设备究竟需要什么技能?这其实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难。
  冯庚介绍说,AED使用的场景首先必须是发生心跳骤停。“对于受过急救培训的人来说,确认这个是很快的。先拍打、呼唤患者,确定他还有没有意识,然后看胸廓判断呼吸,在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的状况下就可以确认是发生心跳骤停了,需要使用AED除颤的同时配合心肺复苏术。”而因为AED自带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室颤情况的功能,所以不存在病人不是室颤却被电了的可能性。不过AED只对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室颤有作用,如果是外伤、大出血引起的,就没有帮助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丽说:“AED设备其实就像傻瓜式照相机一样,它会给你语音提示,跟着做就行了。在发达国家,一般中小学都有相关的急救知识的培训,所以应用得很普遍,可以说几乎人人都会用。”
  30岁的刘群英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平时的兴趣是跑马拉松。参加了三年马拉松赛之后,常常听说比赛出现猝死的案例,加上正好参加过公司组织的120急救培训,让他开始关注马拉松赛程中的急救问题。“IT行业也是一个猝死发生得比较多的行业吧,马拉松也是一个比较高危的领域。经常听说这些事之后,自己就觉得除了完赛之外,也需要关注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而且我也有帮助别人的意愿。”
  2015年,刘群英成为一名马拉松赛道上的急救志愿者,也就是俗称的“急救兔”。在上海马拉松赛事的急救小组中,AED已是标配。“我们的志愿者都是持有急救证书的。目前上海有三种渠道能获得相关的证书,就是红十字会、上海市急救中心和AHA(美国心脏协会)授权的培训机构。”他说,大部分人在培训中已经掌握了AED的使用,有一部分在红十字会接受培训的人,因为AED设备本身比较少,这部分一般跳过不讲,经过赛前简单的演练和培训也能够掌握。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接受红十字会系统救护培训的人员达到1900万人。按照这个数字,我国群众性救护培训的普及率达到1.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有效期是三年,而目前情况下三年期满能够复训的人数统计并不确切,所以实际的普及率可能还要低。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说:“应急救护培训为什么重要?很多情况下,人的一命关键就在于第一目击者,他身边的这个人有没有足够的应急救护知识。如果他能马上提供帮助,那命可能就保住了;如果他要是束手无策,只能打120,在等待的过程中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间,获救几率就太小了。”
  吴女士对此的体会是,“拿到证书以后,感觉爷爷就算再次发病,我心里也有底了。但是要说在大街上救人,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不太敢的。”
  刘群英表示,赛场之外,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到底要不要救人自己也还是要掂量一下的。“我现在也在做应急救护的公益讲座。我们经常强调的就是,救别人之前也要看当时的场景对自己是不是安全。目前状况来说,没有一个法律保障我们急救人员去施救之后是免责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困扰。所以我们目前在做的急救知识普及,也是鼓励大家在熟人之间互救。”他还透露,在宣传急救知识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人非常纠结:我学会了这个急救技能,遇到别人出事我是不是就必须救?那我救了他,他讹我怎么办?那我到底要不要学?
  可以看出,中国的应急救护,比起“不会救”,更大的问题在于“不敢救”。

呼唤“好人法”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急救法,来规定应急救护中造成的后果责任由谁来负。甚至仅仅从AED设备的配备与使用遇到的困境中,就能看出法律在这一领域的缺失。
  王海京说:“目前,国家对AED设备是作为医疗器械来备案的,根据《医师法》,这个医疗器械就只有具有医师资质的人才能使用。即使拿到了急救证,从法律上来讲也没有一个说法认定普通人可以使用。”
  而关于AED设备的设置,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相关说法的,只有在世博会期间卫计委规定,允许在世博会的范围内悬挂AED设备,其他就没有了。”可以说,在中国,用AED救人目前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况。“我们红十字会目前也在跟卫计委争取获得这个授权,允许我们去悬挂AED,允许我们培训的人员使用AED。不然在目前的状况下,即使企业想要捐赠AED设备,我们也不好接收。”
  对于一般人要不要使用AED,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李立东说:“在没有相关法律保护的地方,我们也确实不鼓励一般人去用这个AED。像首都机场那些,医生敢用,老百姓谁敢用啊!只有相关法律出台之后,AED的使用才有可能大面积铺开。”
  美国在1995年就立法展开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它是一项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的普及计划。
  此外,美国还有《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s,俗称“好人法”)来保护每一位施救者。它包含了两个原则:一是义务救助原则,即人人有义务协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除非这样做会伤害到自身;二是免责原则,对于陌生人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的失误,给予责任上的赦免,对于造成的伤害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美国联邦和各州的法律中都有相关的法律条款,有的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
  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加拿大的法律中都有与《好撒玛利亚人法》相关的条款。比如,德国的法律要求每个司机当遇到事故或事件时,在基于安全的情况下须停车并提供援助。而且,学会急救知识和操作方法是申请驾照的前提条件之一。
  而在中国,目前只有深圳、杭州、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在探索这方面的立法。杭州在2014年9月26日审议通过了《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并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该《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公民发现急、危、重伤病员时可以拨打120电话呼救。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按照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不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全国首个明确急救免责的法律法规。不过《条例》也规定,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才能够享有该权利。
  2016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也规定现场施救者对伤病员实施善意、无偿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造成被救护者民事损害的,其责任可予以免除。
  刘群英最近关注的是《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修改稿》的审议。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该条例草案第三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多数意见认为,由于补偿资金没有落实,认定主体、程序等不明确,这一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条例草案第三十九条修改为:“市民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应当立即拨打‘120’专线电话进行急救呼叫。”“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刘群英最关心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持有急救证书的人,在急救中出现状况时,“我的急救措施到底符不符合正规程序,我要如何证明呢?有时候CPR(心肺复苏术)是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的,我觉得病人家属可能不会理解。”而他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一旦发生需要赔偿的情况,这个钱是由谁来付?既然没有政府补偿,那有没有可能靠社会捐助?”
其他文献
一尊青铜色列宁雕像被丢弃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某个储藏室内。雕像旁边,堆放着塑料垃圾桶和废弃的建筑材料。列宁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身体和底座不知去向。  如今,像这样被遗弃的列宁雕像遍布乌克兰各个城市,大多储藏在闲置的工厂或者废弃的仓库。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平丘克艺术中心,一场名为“让我们把列宁的头重新摆放到雕像上去”的艺术展览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关注。2015年10月,展览
“知耻之人”有时被翻译成“有德之人”。  耻感在日本伦理中的权威地位与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心”“坚信上帝”“回避罪恶”相同  2月的第一天,日本人质后藤健二被杀害的消息传开,其母亲石堂顺子向在场的媒体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自己的儿子已经前往天国去旅行,在整个事件中他给大家添麻烦了,谢谢为营救后藤而前往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各位媒体人。”  这样的谢罪姿态,既有日本国内的强大舆论压力的因素,更与日本人的
“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个曾经显得悲悯而庄重的句子,后来被用得烂俗、随意又矫情。但再没什么比这几个字更能精确地概括《树大招风》了。  在很多人的期盼里,杜琪峰的监制,三大贼王的题材,注定充满密集的枪火和喷溅的鲜血。但这些不过只为数不多地闪现,点缀般地出没在粗粝的开头和悲伤的结尾,更多的时候,写的都是三个悍匪如今琐碎的生活,以及他们压抑、不甘和蠢蠢欲动的内心。这绝不是一部歌颂义气或者快意恩仇的黑帮片,
每年6月第四个周日,旧金山都会举行盛大的LGBT大游行。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缩写。据报道,北美地区最大的华人同性恋组织“华人彩虹联盟”(Chinese Rainbow Network)在中国专供男同性恋者使用的交友客户端“淡蓝网”(Blued)的赞助下,组织成员们打造花车方阵,参与了今
敏的男闺蜜总是很容易成为话题。众姐妹皆好奇,为吗男神年过不惑仍旧单身。据敏说,只因男神要求高,非贤惠女人不娶。几个心酸酸的女友私下耳语:“都什么年代了,偏要找贤惠的,十有八九是个直男癌!”  如今,A4腰的白富美易见,圣母心的贤惠女难寻。古代女子专攻相夫教子,一生都在践行“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现代女性拼杀于职场的同时,自然与“岁月静好,安之若素”渐行渐远。刘惠芳那样的女人,理论上是男人的首选,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老板身上倒是有很多这个时代已经稀缺的优秀品质,比如坚守,比如投入,比如专注。不过,仅仅坚守,仅仅投入和专注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具备一些更重要的品质:合作的气度,以及对他人的有底线的信任  央视前制片人,高端情感平台“桃花岛”创办人  有一个做麻辣香锅的老板。我第一次去吃他做的麻辣香锅时,直接见底,真真是太好吃了,搞得我第二天第三天又连着去吃了两天,之后还天天惦念。他的食材并不
在中国,早恋到今天都还有点污名化的意思,  现在是时候给早恋一个新解,早恋并非过早的  恋爱,而是早期的恋爱  一组从校服一路走到婚纱的照片默默在中学生的朋友圈里流传,小情侣纷纷以此励志,试图用实际行动颠覆大人们关于早恋的刻板态度。在中国,早恋到今天都还有点污名化的意思,现在是时候给早恋一个新解,早恋并非过早的恋爱,而是早期的恋爱。  早恋关系的发生,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
估计全中国的人见到眼前这张脸,第一反应都是情不自禁地想笑。但当他开口说话,估计你又会把笑憋回去了。  他并不严肃,态度温润,但就是显得极为小心翼翼,你摸不清他的底线,所以不敢造次。    几乎每回答一个问题,他都会咂摸一会,不是不清楚问题的答案,而是大抵在想,怎么才能让答案显得“圆”一些,尽量不留下让外界想象或者比较发挥的空间。  他不会拒绝,最怕得罪人,基本已到了下意识的境界。在聊天中,我赞美他
由于户籍、划片等等各种政策,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读于一所  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愿意付出至少数百万元的代价,购买学区房。  这期间,有人斗志昂扬有人神情沮丧,他们购买的其实都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房屋,而是购买一条起跑线,对赌孩子未来的一生  陈华是从孩子玩伴的逐渐减少觉察出紧张气氛的。  他住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大批在海淀上地软件园工作的“码农”在这里买房居住,他们戏称它为上地的“居住后花园”。
在互联网风潮的推动下,在线教育风生水起。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也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但也有人提出了警告:面对正在变得更加理性的消费群体,目前这种水平的在线教育一定会死掉,也应该死掉,因为它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  一节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2617名学生报名,扣除平台分成后老师可以获得18842元的课时费。一课时近2万元!3月底,物理老师王羽火了。  这条新闻在业内人士看来却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