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
作者在寻找大师的过程中,选出了一些人物,他们是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周汝昌、吴敬琏、厉以宁、李泽厚、余英时、木心、茅于轼、韩美林、范曾、张维迎、吴为山、李敖等。卞毓方通过他们传奇的学术人生,书写了名家大师的风骨人生。
山右三贤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如果有一位百岁老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公认的健在的弟子,你见不见?
见,就冲他是章太炎的传人。
——如果有一位百岁博学鸿儒,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俱登峰造极,并称“四绝”,你见不见?
当然见啦!这样的人已经是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如果有一位百岁的老右派,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犹如六七十岁,你见不见?
见,他对人生一定有独窥的心得。
——如果你知道上述百岁老人只有初中正式学历,你还见不见?
见,更要见!仅这一条,就足可以写成一部大书。
这位老人不是别个,就是“山右三贤”老大的姚奠中(山右,乃山西之别称)。
姚奠中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今年正好一百周岁。2013年元月10日下午,笔者前往位于山西大学院内的姚府,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寿星。
这个“仰慕已久”,究竟是多久?认真说来,也不过是两年半。两年半前的2010年7月底,缘于冯其庸的力荐,我知道了“山右三贤”老二的张颔(依年龄大小排序);在同一时间段,缘于柯文辉的推荐,又知道了“山右三贤”老三的林鹏。自然而然,老大姚奠中也跟着进入了视线。若问冯、柯两位先生当初为什么不向我推荐老大,事后得知,不是姚老在他俩心目中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是地位太高,高到没有资格向我推荐,高到不忍心介绍我前去打扰。我哩,自打听说姚老的大名后也不抱奢望,拜访望百的前辈大家,顺逆与否不在于主观意愿,而在于客观因缘。
因缘首先是找他的书看。这几年,我陆续找到了五卷本的《姚奠中讲习文集》,王东满的《姚奠中传》,梁归智的《国学·诗韵·书情——姚奠中学术评传》,姚奠中、刘毓庆的《国学对话录》,以及他的书画集等等。看完了,未见如见,心中有了底气,是以才作此番太原之行。
姚先生住在一楼,这是一套六居或七居,是由相邻的两套打通,面积还算宽敞。室内整洁、清新、朴素……透出儒、雅。对,就是儒雅!唉,儒雅这个词,现在难得一用了,你说天下还有几个儒?只见冒名的儒商,难寻纯粹的儒生。记得刘毓庆著文,说:“姚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大儒,这‘儒’字不是‘儒家’的‘儒’,而是朱彝尊所说的‘多文之谓儒,特立之谓儒,以道得民之谓儒,区别古今之谓儒,通天地人之谓儒’的‘儒’。凡是与姚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其学问如浩浩大海,不知其深几何、广几何,遂而有‘高山仰止’之感。”
姚老从内室现身了。一喜,不用拐杖,行走自如。又一愣,从照片上看,老人身材高大,比常人耸出一头,而眼前的姚老,似乎没有那么高。
因此,坐定,寒暄既罢,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心头的疑问。
老人听清了,他说:“过去是一米七八,现在老了,没有那么高了。”
这大概就是历史。时间使人增高,时间也使人变矮。
姚奠中父母的身高如何,我没有问,也不必问。据《姚奠中传》披露,他的祖上,是稷山县南阳村一个大户,门前有两棵又高又大的老椿树,树后“宅院深深,房屋紧凑”,诗书传家,子弟非仕即商,那时还没有兴土改,不知成分为何,反正是有产阶级啦,不然,连饭也吃不上,长什么长?
怎么会想到这儿了呢?嘿,因为不久前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位诺奖得主的曲笔是:地主是农村中最勤快的农民,是优秀基因,而一些贫雇农,恰恰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负能量。
俱往矣!今天,面对阅遍百年沧桑的姚老,我不想拿一些“初级阶段”的题目问他,我只认准了一个理,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今日名闻遐迩的姚奠中。
思想又开小差了。在本书前面写到的几位人物中,数吴冠中家贫,但也不是赤贫,父亲是小学教员,家中有十几亩地,母亲生了六个孩子,要养活一家八口,日子肯定是紧巴巴的,免不了“瓜菜代”。因此吴冠中取笔名为“荼”,“荼”即苦菜。又因此吴冠中生就一副苦相,到老不展愁眉,脾气也显得过于峻急,不像姚老这般好整以暇,又生得一副“好仪容”(周退密语)。真的,你别不信,环境造化人,所以我一看到姚先生,就想到他生长的大宅院,和院前两棵挺拔繁茂的老椿树。姚先生以“老樗”自喻(樗即臭椿),一是自谦,二也是对旺发他祖宅风水的老椿树的感恩吧。
姚先生从小就向往当学者,天赋加勤奋,成绩出类拔萃。初中毕业,他越过高中,径直报考山西教育学院。考是考上了,半年不到,因为拿不出高中文凭而遭辞退。没奈何补读高中,也就是一年吧,又因为参与反日、反蒋学潮,被判决“押回原籍,严加看管,永不许再回太原”。山西待不下去了,他就跑到江苏,考进大有名头的无锡国专。国专仅念了一学期,又跑去苏州,投奔名头更大的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并且有幸成为太炎先生的七位研究生之一。这是他命运的一大转折,一大飞跃。这转折和飞跃如今都清清楚楚写在他的脸上。
若说挫折,发生在1957年。政治家玄机独秉,鸣放在先,“阳谋”在后。他是山西师范学院九三学社支社副主委,负责鸣放会议的主持与汇报。汇报的当然是大家的意见,秋后算账却归到他一个人头上。于是,他就替大家当了右派。“荆山献璞成和刖,鲁酒无醇致赵围。”(姚奠中《1978·平反有感》)这都是中国特色,尔后的苦楚自不待言。回过头来看,他这个右派也没有白当,补偿么,全叠印在他深邃如海、矗立似山的学问上。
我这是开小差。我一边和老人聊天,一边浮想联翩。聊的是极普通的话题,比如,我问老人:您认识朱季海不?他说:认识,在苏州那会儿,我是章太炎的研究生,他是门人,主要是为师母汤国梨服务。我又问:您认识文怀沙不?他说:听说过,很早很早,那是1944年春天,我在四川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听说学院附中有个文怀沙,也是章门弟子,我就想见见他,战乱时期,没有正常社交,结果我没去,他也没来。循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思绪,老人又讲到了上海太炎文学院,讲到了汤国梨、汪精卫、赵朴初等等。这期间,我还问了一个出口就悔的问题:当代学者中,您最佩服的是谁?姚老敲了敲额头,停了一歇才说:想不起来。
姚老不仅听力好,视力也极佳,自言每天都看书看报。姚老女儿插话,说爸爸每天写日记,是那种蝇头小字,工工整整,一笔不苟。真是令人惊叹!这使我想到周有光、杨绛,在我熟悉的百岁学人中,只有他们二位有此功能。此时此刻,我很想和老人多聊一会儿,这一刻真正是值千金哪。但是,我得克制,我应知足。比起当初去敦煌见饶宗颐,匆匆一面,一语,一握,今天见姚老,不仅登堂入室,还有幸亲聆謦咳,这是何等的福气!我于是果断结束交谈,取出一本册页,请老人签名留念。
然后,征得老人的许可,自由参观他的居室。印象深刻的是太炎先生的肖像、姚老本人的书画、“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的牌匾,他人赠送的苍松图、奔马图,二十多人的全家福照片。我在太炎先生的肖像前驻足良久,这位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近代著名的朴学大师,鲁迅、周作人、黄侃等人的一世龙门,绰号又叫“章疯子”。姚奠中有幸成为“章疯子”的及门弟子,敢情也染上几分“疯劲”。其他我不敢说,至少,他的生命和学术积累已呈逼人的癫狂状态。我还特别注意到霍松林的一幅行书,那是一首诗。在这三年来的“寻找”过程中,至少有四人向我提起过霍先生的大名。霍先生是1921年生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现执教于陕西师大。我认真拜读了他的诗,是称赞姚公的,诗云:“仲淹遗泽在,奇士起河汾。学入余杭室,文空冀北群。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永忆同游乐,何时酒更醺。”
在通向书房、画室的门楣上,高悬一匾,上书“亦曲园”。何谓“亦曲”?令人费解。陪同的薛国喜解释说:“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在苏州有一处花园,状如曲尺,故称曲园,暗喻‘曲则全’,自号曲园居士。你看,姚老的后院也有一个花园,园中小径曲曲弯弯,是以附庸太师爷,取名‘亦曲’。”“曲则全”,这是老子的哲学。《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这么一想,他是把老师的“亦疯亦癫”化作太老师的“曲则全”了,柔以克刚,忍以成事,难怪他活得这么通达,这么坚韧。走进姚老的书房向窗外看,果然是花木偃蹇,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作者在寻找大师的过程中,选出了一些人物,他们是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周汝昌、吴敬琏、厉以宁、李泽厚、余英时、木心、茅于轼、韩美林、范曾、张维迎、吴为山、李敖等。卞毓方通过他们传奇的学术人生,书写了名家大师的风骨人生。
山右三贤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如果有一位百岁老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公认的健在的弟子,你见不见?
见,就冲他是章太炎的传人。
——如果有一位百岁博学鸿儒,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俱登峰造极,并称“四绝”,你见不见?
当然见啦!这样的人已经是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如果有一位百岁的老右派,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犹如六七十岁,你见不见?
见,他对人生一定有独窥的心得。
——如果你知道上述百岁老人只有初中正式学历,你还见不见?
见,更要见!仅这一条,就足可以写成一部大书。
这位老人不是别个,就是“山右三贤”老大的姚奠中(山右,乃山西之别称)。
姚奠中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今年正好一百周岁。2013年元月10日下午,笔者前往位于山西大学院内的姚府,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老寿星。
这个“仰慕已久”,究竟是多久?认真说来,也不过是两年半。两年半前的2010年7月底,缘于冯其庸的力荐,我知道了“山右三贤”老二的张颔(依年龄大小排序);在同一时间段,缘于柯文辉的推荐,又知道了“山右三贤”老三的林鹏。自然而然,老大姚奠中也跟着进入了视线。若问冯、柯两位先生当初为什么不向我推荐老大,事后得知,不是姚老在他俩心目中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是地位太高,高到没有资格向我推荐,高到不忍心介绍我前去打扰。我哩,自打听说姚老的大名后也不抱奢望,拜访望百的前辈大家,顺逆与否不在于主观意愿,而在于客观因缘。
因缘首先是找他的书看。这几年,我陆续找到了五卷本的《姚奠中讲习文集》,王东满的《姚奠中传》,梁归智的《国学·诗韵·书情——姚奠中学术评传》,姚奠中、刘毓庆的《国学对话录》,以及他的书画集等等。看完了,未见如见,心中有了底气,是以才作此番太原之行。
姚先生住在一楼,这是一套六居或七居,是由相邻的两套打通,面积还算宽敞。室内整洁、清新、朴素……透出儒、雅。对,就是儒雅!唉,儒雅这个词,现在难得一用了,你说天下还有几个儒?只见冒名的儒商,难寻纯粹的儒生。记得刘毓庆著文,说:“姚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大儒,这‘儒’字不是‘儒家’的‘儒’,而是朱彝尊所说的‘多文之谓儒,特立之谓儒,以道得民之谓儒,区别古今之谓儒,通天地人之谓儒’的‘儒’。凡是与姚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其学问如浩浩大海,不知其深几何、广几何,遂而有‘高山仰止’之感。”
姚老从内室现身了。一喜,不用拐杖,行走自如。又一愣,从照片上看,老人身材高大,比常人耸出一头,而眼前的姚老,似乎没有那么高。
因此,坐定,寒暄既罢,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心头的疑问。
老人听清了,他说:“过去是一米七八,现在老了,没有那么高了。”
这大概就是历史。时间使人增高,时间也使人变矮。
姚奠中父母的身高如何,我没有问,也不必问。据《姚奠中传》披露,他的祖上,是稷山县南阳村一个大户,门前有两棵又高又大的老椿树,树后“宅院深深,房屋紧凑”,诗书传家,子弟非仕即商,那时还没有兴土改,不知成分为何,反正是有产阶级啦,不然,连饭也吃不上,长什么长?
怎么会想到这儿了呢?嘿,因为不久前看完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位诺奖得主的曲笔是:地主是农村中最勤快的农民,是优秀基因,而一些贫雇农,恰恰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负能量。
俱往矣!今天,面对阅遍百年沧桑的姚老,我不想拿一些“初级阶段”的题目问他,我只认准了一个理,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今日名闻遐迩的姚奠中。
思想又开小差了。在本书前面写到的几位人物中,数吴冠中家贫,但也不是赤贫,父亲是小学教员,家中有十几亩地,母亲生了六个孩子,要养活一家八口,日子肯定是紧巴巴的,免不了“瓜菜代”。因此吴冠中取笔名为“荼”,“荼”即苦菜。又因此吴冠中生就一副苦相,到老不展愁眉,脾气也显得过于峻急,不像姚老这般好整以暇,又生得一副“好仪容”(周退密语)。真的,你别不信,环境造化人,所以我一看到姚先生,就想到他生长的大宅院,和院前两棵挺拔繁茂的老椿树。姚先生以“老樗”自喻(樗即臭椿),一是自谦,二也是对旺发他祖宅风水的老椿树的感恩吧。
姚先生从小就向往当学者,天赋加勤奋,成绩出类拔萃。初中毕业,他越过高中,径直报考山西教育学院。考是考上了,半年不到,因为拿不出高中文凭而遭辞退。没奈何补读高中,也就是一年吧,又因为参与反日、反蒋学潮,被判决“押回原籍,严加看管,永不许再回太原”。山西待不下去了,他就跑到江苏,考进大有名头的无锡国专。国专仅念了一学期,又跑去苏州,投奔名头更大的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并且有幸成为太炎先生的七位研究生之一。这是他命运的一大转折,一大飞跃。这转折和飞跃如今都清清楚楚写在他的脸上。
若说挫折,发生在1957年。政治家玄机独秉,鸣放在先,“阳谋”在后。他是山西师范学院九三学社支社副主委,负责鸣放会议的主持与汇报。汇报的当然是大家的意见,秋后算账却归到他一个人头上。于是,他就替大家当了右派。“荆山献璞成和刖,鲁酒无醇致赵围。”(姚奠中《1978·平反有感》)这都是中国特色,尔后的苦楚自不待言。回过头来看,他这个右派也没有白当,补偿么,全叠印在他深邃如海、矗立似山的学问上。
我这是开小差。我一边和老人聊天,一边浮想联翩。聊的是极普通的话题,比如,我问老人:您认识朱季海不?他说:认识,在苏州那会儿,我是章太炎的研究生,他是门人,主要是为师母汤国梨服务。我又问:您认识文怀沙不?他说:听说过,很早很早,那是1944年春天,我在四川江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听说学院附中有个文怀沙,也是章门弟子,我就想见见他,战乱时期,没有正常社交,结果我没去,他也没来。循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思绪,老人又讲到了上海太炎文学院,讲到了汤国梨、汪精卫、赵朴初等等。这期间,我还问了一个出口就悔的问题:当代学者中,您最佩服的是谁?姚老敲了敲额头,停了一歇才说:想不起来。
姚老不仅听力好,视力也极佳,自言每天都看书看报。姚老女儿插话,说爸爸每天写日记,是那种蝇头小字,工工整整,一笔不苟。真是令人惊叹!这使我想到周有光、杨绛,在我熟悉的百岁学人中,只有他们二位有此功能。此时此刻,我很想和老人多聊一会儿,这一刻真正是值千金哪。但是,我得克制,我应知足。比起当初去敦煌见饶宗颐,匆匆一面,一语,一握,今天见姚老,不仅登堂入室,还有幸亲聆謦咳,这是何等的福气!我于是果断结束交谈,取出一本册页,请老人签名留念。
然后,征得老人的许可,自由参观他的居室。印象深刻的是太炎先生的肖像、姚老本人的书画、“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的牌匾,他人赠送的苍松图、奔马图,二十多人的全家福照片。我在太炎先生的肖像前驻足良久,这位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近代著名的朴学大师,鲁迅、周作人、黄侃等人的一世龙门,绰号又叫“章疯子”。姚奠中有幸成为“章疯子”的及门弟子,敢情也染上几分“疯劲”。其他我不敢说,至少,他的生命和学术积累已呈逼人的癫狂状态。我还特别注意到霍松林的一幅行书,那是一首诗。在这三年来的“寻找”过程中,至少有四人向我提起过霍先生的大名。霍先生是1921年生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现执教于陕西师大。我认真拜读了他的诗,是称赞姚公的,诗云:“仲淹遗泽在,奇士起河汾。学入余杭室,文空冀北群。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永忆同游乐,何时酒更醺。”
在通向书房、画室的门楣上,高悬一匾,上书“亦曲园”。何谓“亦曲”?令人费解。陪同的薛国喜解释说:“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在苏州有一处花园,状如曲尺,故称曲园,暗喻‘曲则全’,自号曲园居士。你看,姚老的后院也有一个花园,园中小径曲曲弯弯,是以附庸太师爷,取名‘亦曲’。”“曲则全”,这是老子的哲学。《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这么一想,他是把老师的“亦疯亦癫”化作太老师的“曲则全”了,柔以克刚,忍以成事,难怪他活得这么通达,这么坚韧。走进姚老的书房向窗外看,果然是花木偃蹇,曲径通幽,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