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他只有很少的传世佳作,但却以一生对摄影事业的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摄影大师。
英雄出“少年”
年轻时期的吴印咸帅极了,比起一些电影明星来似乎也并不逊色,1937年,他在上海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可称得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时年刚刚37岁,却已有17年摄影爱好的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间的摄影组织已十分活跃,同时,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报道的手段,在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良友》、《中华》等民间的摄影画报不断涌现;国民党的报社和政府部门都成立摄影部,拍摄当时的国内重要事件。苏、美、英、法等国也陆续在中国成立新闻处,把摄影列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展开抗击日本的各种宣传行动,可见摄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激励着一批年轻的记者走向前线,反映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日斗争。同时也震醒了那些陶醉于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摄影家的美梦,从风花雪月和美女的题材中解脱出来,接触现实,和人民大众一道加入抗战的行列中。
1938年8月13日,日本军队打响了入侵上海的枪声。吴印咸与许幸之共同拍摄了《中国万岁》大型纪录影片,实录日军暴行,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行动。大量现场实录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摄影的历史中,都是极其出色的。但是,国民党当局以电影宣传“共产”的罪名,将所有的底片和拷贝片全部销毁,让吴印咸等人痛心万分,彻底失去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
正当他对前途茫然之际,收到了一封神秘的电报,他的一生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人民摄影的奠基人
1938年夏,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给吴印咸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一道赴陕北拍摄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这是一个危险而艰苦的工作。但是民族危机的紧迫,个人失业的苦闷,拍摄《中国万岁》引起的思想震动以及影片被销毁在心头引起的愤怒,促使他毅然接受邀请。没想到从此踏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人民摄影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翻开中国当代人民摄影的历史,从三十年代末期开始萌芽,四十年代慢慢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完善的国家新闻摄影工作体系。在中国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历史背景中,吴印咸在创建、拍摄以及摄影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延安电影团时期
1938年,吴印咸到达延安后不久,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吴印咸被任命为电影团的技术和摄影负责人。抗战时期的延安,各种物资严重缺乏,吴印咸使用的是自费购置的三台相机,还有一台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的“埃姆”摄影机。从1938年至1946年,他所在的电影团克服了极其艰难的条件,记录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从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到华北人民奋勇抗击日寇的顽强斗争;从领袖人物的英姿丰采,到部队战士开荒生产的劳动场面,摄影团创造了摄影史上的奇迹,尤其是毛泽东等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照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而吴印咸是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者。《白求恩大夫》是他的代表作,但只是他众多摄影成就中的闪光一页而已。
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
1946年吴印咸率电影团奉命奔赴东北,参加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电影的制片基地,被人们喻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曾拍摄制作了大量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吴印咸参与规划新中国人民电影蓝图的同时,对摄影工作也极其重视,东影厂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和照片,巡回展出。据统计,当时派出的摄影队有32支,分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随军拍摄了30多万尺的解放战争过程和解放区民主改革、发展生产的新闻素材。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民摄影的规模迅速扩大,摄影的水平大大提高。
摄影教育的开拓者
吴印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人才,撰写过上百万字的摄影理论著作。1939年他撰写的《摄影常识》,是根据地第一本摄影教材,是八路军培养摄影工作者必读的手册。延安时期、东影厂时期他主办和参加授课的摄影训练班,为中国共产党摄影队伍的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不少学员以后都成为著名的摄影师或国家摄影专业的领导干部。
1955年他调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摄影教育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摄影人才,为新中国专业摄影教育的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先后著有《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怎样正确估计曝光》、《怎样拍摄人像》《摄影用光》、《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摄影滤色镜使用法》、《彩色摄影》等十几本著作,也编辑出版了几本个人的摄影作品集。虽然吴印咸所写的大都是一些启蒙性的摄影技术书籍,但是在文革以后,整个中国的摄影文化还处在复苏的萌芽时期,他的著作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看到他最后一张工作照片是1994年8月14日拍摄的,94岁的老人在炎热的夏天里,还在伏案写作。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24天。吴印咸就是以一生的辛勤工作,成为中国人民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摄影成就和局限
吴印咸在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领域成就卓著,令人瞩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拍摄了《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58年,他拍摄的故事片《红旗谱》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他在图片摄影创作中表现出的现实主义成就,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历史轨迹。虽然他早期一些作品艺术性并不是很高;虽然他晚期的一些花卉风光作品更看上去不像是大师之作;虽然与国外许多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他只有很少的类似《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传世佳作,但是,客观地分析时代的局限因素,综合评价他的一生,吴印咸还是以一生对摄影事业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摄影大师。
1937年,吴印咸拍摄影片《马路天使》时的工作照。
呐喊1935年
艰苦创业 1942年
铁杆海棠 1972年
1988年,吴印咸赴法国参加第十九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摄影节期间,在《中国》这个主题中的《吴印咸——中国摄影之父》部分中展出了吴印咸摄影作品81幅。同时摄影节还举办了“吴印咸之夜”活动,放映了吴印咸在延安时期拍摄的电影。
英雄出“少年”
年轻时期的吴印咸帅极了,比起一些电影明星来似乎也并不逊色,1937年,他在上海拍摄的电影《马路天使》,可称得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时年刚刚37岁,却已有17年摄影爱好的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间的摄影组织已十分活跃,同时,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报道的手段,在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良友》、《中华》等民间的摄影画报不断涌现;国民党的报社和政府部门都成立摄影部,拍摄当时的国内重要事件。苏、美、英、法等国也陆续在中国成立新闻处,把摄影列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展开抗击日本的各种宣传行动,可见摄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激励着一批年轻的记者走向前线,反映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日斗争。同时也震醒了那些陶醉于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摄影家的美梦,从风花雪月和美女的题材中解脱出来,接触现实,和人民大众一道加入抗战的行列中。
1938年8月13日,日本军队打响了入侵上海的枪声。吴印咸与许幸之共同拍摄了《中国万岁》大型纪录影片,实录日军暴行,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行动。大量现场实录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摄影的历史中,都是极其出色的。但是,国民党当局以电影宣传“共产”的罪名,将所有的底片和拷贝片全部销毁,让吴印咸等人痛心万分,彻底失去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
正当他对前途茫然之际,收到了一封神秘的电报,他的一生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人民摄影的奠基人
1938年夏,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给吴印咸发来一封电报,邀请他一道赴陕北拍摄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这是一个危险而艰苦的工作。但是民族危机的紧迫,个人失业的苦闷,拍摄《中国万岁》引起的思想震动以及影片被销毁在心头引起的愤怒,促使他毅然接受邀请。没想到从此踏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人民摄影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翻开中国当代人民摄影的历史,从三十年代末期开始萌芽,四十年代慢慢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完善的国家新闻摄影工作体系。在中国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历史背景中,吴印咸在创建、拍摄以及摄影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延安电影团时期
1938年,吴印咸到达延安后不久,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吴印咸被任命为电影团的技术和摄影负责人。抗战时期的延安,各种物资严重缺乏,吴印咸使用的是自费购置的三台相机,还有一台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的“埃姆”摄影机。从1938年至1946年,他所在的电影团克服了极其艰难的条件,记录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从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到华北人民奋勇抗击日寇的顽强斗争;从领袖人物的英姿丰采,到部队战士开荒生产的劳动场面,摄影团创造了摄影史上的奇迹,尤其是毛泽东等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照片,更是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而吴印咸是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者。《白求恩大夫》是他的代表作,但只是他众多摄影成就中的闪光一页而已。

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
1946年吴印咸率电影团奉命奔赴东北,参加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人民电影的制片基地,被人们喻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曾拍摄制作了大量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吴印咸参与规划新中国人民电影蓝图的同时,对摄影工作也极其重视,东影厂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和照片,巡回展出。据统计,当时派出的摄影队有32支,分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随军拍摄了30多万尺的解放战争过程和解放区民主改革、发展生产的新闻素材。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民摄影的规模迅速扩大,摄影的水平大大提高。
摄影教育的开拓者
吴印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人才,撰写过上百万字的摄影理论著作。1939年他撰写的《摄影常识》,是根据地第一本摄影教材,是八路军培养摄影工作者必读的手册。延安时期、东影厂时期他主办和参加授课的摄影训练班,为中国共产党摄影队伍的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不少学员以后都成为著名的摄影师或国家摄影专业的领导干部。
1955年他调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国第一所摄影教育高等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摄影人才,为新中国专业摄影教育的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先后著有《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怎样正确估计曝光》、《怎样拍摄人像》《摄影用光》、《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摄影滤色镜使用法》、《彩色摄影》等十几本著作,也编辑出版了几本个人的摄影作品集。虽然吴印咸所写的大都是一些启蒙性的摄影技术书籍,但是在文革以后,整个中国的摄影文化还处在复苏的萌芽时期,他的著作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看到他最后一张工作照片是1994年8月14日拍摄的,94岁的老人在炎热的夏天里,还在伏案写作。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24天。吴印咸就是以一生的辛勤工作,成为中国人民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摄影成就和局限
吴印咸在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领域成就卓著,令人瞩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拍摄了《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58年,他拍摄的故事片《红旗谱》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他在图片摄影创作中表现出的现实主义成就,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历史轨迹。虽然他早期一些作品艺术性并不是很高;虽然他晚期的一些花卉风光作品更看上去不像是大师之作;虽然与国外许多世界级的摄影大师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他只有很少的类似《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传世佳作,但是,客观地分析时代的局限因素,综合评价他的一生,吴印咸还是以一生对摄影事业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摄影大师。
1937年,吴印咸拍摄影片《马路天使》时的工作照。
呐喊1935年
艰苦创业 1942年
铁杆海棠 1972年
1988年,吴印咸赴法国参加第十九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摄影节期间,在《中国》这个主题中的《吴印咸——中国摄影之父》部分中展出了吴印咸摄影作品81幅。同时摄影节还举办了“吴印咸之夜”活动,放映了吴印咸在延安时期拍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