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评价”触发科研不端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日本细胞生物学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因论文造假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但这样的事在中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宏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张宏一样,参会的专家学者都围绕“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的主题,毫不客气地对目前的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进行了激烈批评。
  科学评价的施压过重
  中科院院士杨卫用一组数据说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研究能力和学术产出发展迅速,但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术成果大幅提高的同时,学术诚信却越来越遭到质疑;二是尽管学术产出数量增幅大,但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他举例说,2010年,《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对编辑部收到的5000多份国内外投稿,用CrossCheck软件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约有1700多篇(即31%)的论文存在不合理引用和抄袭情况。随后,英国《自然》杂志就张月红发现的这一情况,刊登了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的稿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震荡。杨卫说:“学术诚信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造成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的原因有很多,如竞争压力、急功近利、经济成本、监督机制等,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科学评价的施压。”
  张宏说:“现在对一个单位的评价都是拥有多少院士、‘千人’、‘杰青’、经费以及多少重点项目、奖项等;对个人的评价则是发表多少文章,实验室面积有多大、实验经费有多少、获得过哪些奖励。”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委会委员康克军则指出,目前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调文章、SCI文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科数、博士点和硕士点等的“数量和文章导向”;强调年度发表论文数、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和获得奖励数的“短期导向”;强调本人是否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否是本项目负责人、是否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的“个体导向”等。由此造成片面追求数量,而质量低、水平低,不择手段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没有效益、甚至成果造假。此外,科技创新个体化,“谁也别掺和谁”,团队建设越来越难,越来越不能打硬仗。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康克军教授说,“世界上一些顶尖大学每年新增的专利也就两三百个,而清华每年新增专利上千个。其实很多专利并不是有价值的,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专利呀?人家说,有些项目结题时候必须要有专利,没有专利不给你验收。”
  评价体系与“推波助澜”
  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10年的中科院监察审计局局长李定也指出,由于评价体系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多大专院校热衷于规模效应,一般本科院校热衷于增设硕士学位点,重点高校则热衷于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造成办学模式趋同,学科设置重叠。他举例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每年仅招收200多名学生,毕业生大概只有2000名。这个学校只发文凭,不授学位,要想获得博士学位,可在这里培养,但必须到别的高校注册。按照中国某些大学评价的排名,巴黎高师恐怕要名落孙山了,但这个学校却培养出13位诺奖得主、10位菲尔兹奖得主,还有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蓬皮杜总统和两位总理等。
  令人担忧的是,大学排行的规模导向使得许多大专院校热衷于扩招、合并、扩张,但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却没有解决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的问题。
  此外,尽管学科评估和各种大学评价不与经费直接挂钩,但仍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杨卫说,“评价的压力,使许多学校利用一切关系去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而且科研项目越大越好。目前很多大学的研究经费飞速增长,学校的科研经费远比学费、政府拨款、校友捐款、校办企业收入高。”
  科学评价是把双刃剑
  一份中科院的调查显示,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是科研诚信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专家认为,科学评价是把双刃剑,过度的评价会触发科研的不端行为。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彭金辉把“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著作、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急于当导师”的现象称为:将“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艰辛变成“一年磨几把小刀”的短期速成。
  而一直让张宏费解的是,为什么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大多是网络和媒体发现的,而不是科学共同体发现的?“我们的科学评价体系、监督机制、惩罚措施在哪里?”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勤坦言:“科技评价体系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三方评价机制不健全;科技评价规则有时执行不严,流于形式审查;监督及处理的手段太弱,导致审查、评价过程中形成寻租和腐败,违规代价过低等。”他分析说,目前,评价指标不全面,有些在操作上过分简化,使得对于某些群体的评价不科学、不公平。比如,某些单位对科技工作者只以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部委级课题承担数等进行考察,而忽略了学术内容和实际贡献。同时,评价的操作不严格,只重形式、不管内容,评价时只找熟人或有学术关系的圈内人,互相捧场。此外,外行评内行,权力左右学术评价。由于评价权、审查权往往依附于行政权,评价工作常常要听命于行政权力;由于对评价的监督不够,使得评价不透明,就会发生暗箱操作的现象。
  “科技界学风浮躁、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腐蚀了科技界的肌体,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他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从内在原因看,是一些科研工作者道德约束力削弱、科学精神缺失、急功近利思想泛滥所致;从外部环境看,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科学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学术批评与监督不力等不无关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张宏说,他在国内一些大学看到,还是有很多大学老师和研究者希望“大学做大学曾经想做的事情,把科学和名利分开”。在张宏看来,“科学就是科学,跟科学无关的都应‘踢’掉。”
其他文献
本刊记者对近5年来高校腐败案例进行了梳理,其中发现,高校腐败人员七成以上是在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另外,在采购、招生、后勤服务等众多环节,也可轻易找到腐败的漏洞。对此,《教育》旬刊对其中一些已经明确结案的事例进行回顾,冀望对研究高校如何预防和防治腐败提供一些借鉴。  许晓鸣:提拔之日腐败之时  2013年8月2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法院以受贿罪判处
200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放权,允许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这本是教育改革中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尝试,却成了某些人掘金的好机会。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高校负责人纷纷跳入腐败陷阱。“100万能上人大。”这是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调查后,爆出的腐败黑幕。和自主招生一样,“点招”也容易为招生权力产生巨大的寻租空间。  自主招生黑幕  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就已嗅出
中国高校到底有多少校办企业?这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今年年初,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部门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489所高校3478个校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90.26亿元。虽然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但《统计报告》显示,高校产业资产规模非常不均匀,排名前20位的高校资产总额就高达2500多亿元。也就是说,这20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直接管理着这高达
目的:应用RT-PCR作为探针分别测算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FoxL2,以及代表了TGF-beta/Smad细胞信号通路的重要标志物Smad3和肝纤维化的重要产物collagen typeⅠ在大鼠肝星状细胞中
毕业季临近,每到此时,散伙饭成了毕业生们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但是今年,很多学校表示,毕业聚会将会取消。很多大规模的散伙饭将被其他更简朴的形式所取代。  “散伙饭”并非毕业唯一仪式  安娜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她最近一直在忙着找工作、面试的事情,但就在几天前她收到了学校微信群里的通知:“同学们,根据学校的指示,今年的毕业聚餐将会取消,且行且珍惜。”这让安娜略感意外。  不过当问及安娜自己是否愿意参加这
近年来,高校腐败引人注目。腐败是复杂而且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同时,对政治稳定也构成严重挑战。高等教育自主办学后,腐败问题在数量、程度、范围上呈上升和扩大趋势,社会影响十分恶劣。高校腐败与社会腐败有何不同?如何从源头上治理高校腐败?  办学自主权不是自由作主  高校腐败问题来自于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高校的公共权力包括校内普通行政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
盐业企业尤其是井矿盐生产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管道腐蚀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含盐液体跑冒滴漏和盐尘飞散,对制盐建筑物产生一定腐蚀,影响其使用
期刊
近几年,高校学术腐败案频发,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统计,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他将学术腐败作了如下划分: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学术不端,以及学术的低水平重复。“高校中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必须设法遏制科研上愈演愈烈的浮躁倾向。”安徽财经大学教授陈忠卫认为,在高
采用多点测试仪收集试验数据输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铸件浇注系统水模拟试验中液体的充型状态,并定量地分析某一时刻的充型状态。 The multi-point tester was u
现在国内部分大学之间建立了合作招生、互认学分制度,并共享彼此的选修课。但即使是这样,这些大学之间的学生也不能方便地转学。相比国外大学可以转学的制度,我国大学还是开放共享程度不够。现有的政策不允许学生由低一级大学转入高一级大学,是为了避免腐败现象,但是也堵死了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大门。  高等教育的一个硬伤  2013年10月,以辽宁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香港大学的刘丁宁选择休学回高中复读,目的是来年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