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经常会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中国式英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拟通过对汉英问候、邀请和恭维这几种相似语境下的不同言语的对比,提出解决方法,使二语习得者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国式英语 汉英对比
一、引言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问候语、邀请话语和恭维语是几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社会交际用语,它们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创建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这几种相似语境下的言语对比,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使二语习得者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
二、汉英相似语境下的不同言语对比探微
1.汉英问候语对比。
我们经常会在跟外国人打招呼时说:“Where have you been?”“Are you going home?”等之类的话。这样的问候对于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甚至在用这些言语进行问候时,我们还传达了一种亲密感情。然而,这些问候却常常使一些外国人感到尴尬,在外国人看来这些纯属个人隐私,别人不能随便过问。在英美国家,真正符合习惯的问候语有“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外国人认为这些问候既表达了对彼此的友好,又不涉及个人隐私,是非常得体的问候语。
2.汉英邀请话语对比。
首先看一段中国邀请者邀请朋友吃饭时的典型对话:
A: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B:不了,太麻烦了。
A:麻烦什么呀,菜都是现成的,好做。
B:还是不要了,不想麻烦你。
A:一点都不麻烦,你不来我也要烧饭吃呀。
B:那好,你千万别费功夫,我们就随便吃点好啦!
A:那你什么时间有空?
B:我下午下班就来吧!
美国的邀请方式是:“Frank,we’d like you and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y evening.How about six-thirty at our place?”[2]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重礼貌,美国人简单、直接,他们不喜欢像我们那样反复地邀请,并且美国邀请者不喜欢被邀请者的回答里面有“about”,“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等字眼,他们喜欢准确、明了的回答。
3.汉英恭维语对比。
虽然汉英恭维语的主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汉语恭维语侧重于表示尊重和关心对方,而英语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如去别人家做客即将离去时,汉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一般以道歉的方式表达对主人的谢意,诸如:“今晚做了这么多菜,辛苦你了”,或者“今晚打扰你这么久,真不好意思”之类。而英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会感谢主人的招待,并恭维他(她):“It’s so good to be with you this evening.”;“I had a pleasant time.”等[3]。
三、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
语言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人民进行交际的纽带。由于中西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树立跨文化意识。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的不同,是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2.培养英语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汉语和英语之所以不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英语时,要努力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克服已经形成的汉语思维定势。在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二语习得者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小说、欣赏英语电影等途径来丰富英语知识,提高语感。
3.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失误[4]。这种失误主要指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会语言知识,又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得当,可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性,有助于避免产出不地道的中国式英语,甚至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5.
[2]杨艳.中、美礼貌语言选择及语用失误中隐藏的群体取向、个体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何明智.英汉称赞表达及称赞回应比较与语用失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6).
[4]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国式英语 汉英对比
一、引言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问候语、邀请话语和恭维语是几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社会交际用语,它们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创建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本文通过这几种相似语境下的言语对比,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使二语习得者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
二、汉英相似语境下的不同言语对比探微
1.汉英问候语对比。
我们经常会在跟外国人打招呼时说:“Where have you been?”“Are you going home?”等之类的话。这样的问候对于我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甚至在用这些言语进行问候时,我们还传达了一种亲密感情。然而,这些问候却常常使一些外国人感到尴尬,在外国人看来这些纯属个人隐私,别人不能随便过问。在英美国家,真正符合习惯的问候语有“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外国人认为这些问候既表达了对彼此的友好,又不涉及个人隐私,是非常得体的问候语。
2.汉英邀请话语对比。
首先看一段中国邀请者邀请朋友吃饭时的典型对话:
A: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B:不了,太麻烦了。
A:麻烦什么呀,菜都是现成的,好做。
B:还是不要了,不想麻烦你。
A:一点都不麻烦,你不来我也要烧饭吃呀。
B:那好,你千万别费功夫,我们就随便吃点好啦!
A:那你什么时间有空?
B:我下午下班就来吧!
美国的邀请方式是:“Frank,we’d like you and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y evening.How about six-thirty at our place?”[2]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重礼貌,美国人简单、直接,他们不喜欢像我们那样反复地邀请,并且美国邀请者不喜欢被邀请者的回答里面有“about”,“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等字眼,他们喜欢准确、明了的回答。
3.汉英恭维语对比。
虽然汉英恭维语的主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保持双方和谐一致的关系,但汉语恭维语侧重于表示尊重和关心对方,而英语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如去别人家做客即将离去时,汉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一般以道歉的方式表达对主人的谢意,诸如:“今晚做了这么多菜,辛苦你了”,或者“今晚打扰你这么久,真不好意思”之类。而英语文化背景的客人会感谢主人的招待,并恭维他(她):“It’s so good to be with you this evening.”;“I had a pleasant time.”等[3]。
三、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
语言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人民进行交际的纽带。由于中西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树立跨文化意识。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在相似语境下,两种语言在实施方面的不同,是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2.培养英语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汉语和英语之所以不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英语时,要努力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克服已经形成的汉语思维定势。在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二语习得者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小说、欣赏英语电影等途径来丰富英语知识,提高语感。
3.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失误[4]。这种失误主要指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会语言知识,又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得当,可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性,有助于避免产出不地道的中国式英语,甚至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5.
[2]杨艳.中、美礼貌语言选择及语用失误中隐藏的群体取向、个体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何明智.英汉称赞表达及称赞回应比较与语用失误[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6).
[4]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