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溪小镇笼罩在薄薄的雨雾之中,袅袅的炊烟缓缓从小屋顶上升起,有一种莫名的温暖萦绕心头。没在江南居住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这样一种特有的情调的。而我,三生有幸,生长在江南的一隅,在湘溪小镇的温婉情怀里沐浴了十多载,就连我的性格也变得温柔多情,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湘溪有太多的沧桑历史,口耳相传的佳话也是数不胜数。在那些可爱的乡土佳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童稚时那轰轰烈烈的蚕花庙会了。
那是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大早我就被奶奶叫醒,坐上她颠簸的自行车,向双庙渚奔去。人山人海的庙会,摩肩接踵的场面,至今还停留在我脑海中,无法抹去。那蚕花庙会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就像是上海世博会,一样的热闹,一样的精彩。每次奶奶都会抱起幼小的我,挤过一大片的人向河岸奔去,只为让我看到我最爱的庙会表演,这时的奶奶也好似回到了童年,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河面上鞭炮阵阵,彩旗飘飘,参加庙会的船只开始竞相表演节目。首先为大伙展示的是“台阁船”。所谓“台阁船”,就是两条农船拼在一起,在船上铺板搭台,然后由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站在台上为大家表演节目,比如“许仙与白娘子”“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等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是“许仙与白娘子”的演出,动听的音乐,唯美的背景,再加上演员们动人的演绎,使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的相遇如梦如幻,也使我如临其境。接着是拜香船表演,也是几个十岁有余的孩童穿红着绿,手捧一只红漆小香凳,在船上边舞边唱蚕歌《十只香烛》:“四只香烛起风云,马皮裹走陈翠仙,三姑尸骨桑园葬,一身白肉化龙蚕。五只香烛敬天庭,腊月十二正凌晨,玉帝御笔来敕点,马王菩萨封蚕神……”
在一阵锣敲鼓打之后,只见水面上两条并排的船上,摆着一个石臼,一根碗口粗、四五丈长的带梢毛竹竖于石臼之中,四面由四根竹杠撑着。竹竿梢端套装着一只形似升罗的踏脚。表演者缘竹而上,爬至竹梢,依靠“升罗”稍作休息后,便开始了表演。只见他时而仰躺竹上,双手放开,谓之“躺竿”;时而脚钩竹竿,人体倒悬,谓之“倒挂锄头”;时而双臂反钩竹竿,谓之“苏秦背剑”;时而单臂挽住竹竿,谓之“张飞卖肉”。这些表演令我惊讶,当时的我把他们当作绝世高手,常常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身怀绝技。现在想来,心里还莫名地激动呢。而其中,最为高超的技能称之为“蜘蛛放丝”。表演者取来一匹新织绸布系于竹梢,然后双手握住绸布,从高空突然坠下。只见竹竿吊弯如弓,人似跌入水中,可就一眨眼的工夫,他又重新爬上竹梢,带来新一轮的表演。观众无不为之捏一把汗。
在精彩的高杆船表演过后,是刺激的摇快船比赛。记得2008年的蚕花庙会上曾出现了一只由“蚕娘”组成的队伍,她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与年轻力壮的男子一起比赛,毫不逊色,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啊!
要说蚕花庙会,主角当然是我们的蚕花娘娘了。在一系列的开场表演后,一条装饰精致的水泥船“从天而降”,水泥船的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绸以及一条大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蚕花娘娘”四个大字。船的四角上都站着一个“天兵”,守护着船上的蚕花娘娘。忽然,天空中飘下来许多玫瑰花瓣。只见一位身着白衣、头戴鲜花的女子出现在船上,这便是我们的蚕花娘娘。这时,人们便开始拜蚕神,祈祷田蚕丰收。
双庙渚蚕花庙会的历史,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相传赵构在临安登基后,为鼓励农民栽桑养蚕,特封蚕神马鸣王为“马鸣大士”,并传旨蚕乡各地建庙供奉。为此,双庙渚附近的蚕农,开始在芝村的龙蚕庙、清河的贵和庙、永秀的富墩庙中建造起马鸣王神庙。每年清明节期间,人们就从庙中请出一位蚕神进行祭拜,并于双庙渚至芝村一带河港中,在船上表演各种精彩节目,娱神娱人,祈求蚕花丰收。这样,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声誉远扬的桐乡双庙渚蚕花庙会。清朝诗人吴曹麟在《语溪棹歌》中写道:“赛会清河远近闻,各装双橹载如云。来随阿母龙船庙,讨得蚕花廿四分。”可见当时蚕花庙会的盛况。
只可惜,传统文化经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在蚕农的故土,皮鞋厂、纺织厂、化纤厂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现在的蚕花庙会已变了味,似演戏一般。蚕花庙会像泛黄的胶卷,将变成黑白片,只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那是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大早我就被奶奶叫醒,坐上她颠簸的自行车,向双庙渚奔去。人山人海的庙会,摩肩接踵的场面,至今还停留在我脑海中,无法抹去。那蚕花庙会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就像是上海世博会,一样的热闹,一样的精彩。每次奶奶都会抱起幼小的我,挤过一大片的人向河岸奔去,只为让我看到我最爱的庙会表演,这时的奶奶也好似回到了童年,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河面上鞭炮阵阵,彩旗飘飘,参加庙会的船只开始竞相表演节目。首先为大伙展示的是“台阁船”。所谓“台阁船”,就是两条农船拼在一起,在船上铺板搭台,然后由几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站在台上为大家表演节目,比如“许仙与白娘子”“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等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是“许仙与白娘子”的演出,动听的音乐,唯美的背景,再加上演员们动人的演绎,使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的相遇如梦如幻,也使我如临其境。接着是拜香船表演,也是几个十岁有余的孩童穿红着绿,手捧一只红漆小香凳,在船上边舞边唱蚕歌《十只香烛》:“四只香烛起风云,马皮裹走陈翠仙,三姑尸骨桑园葬,一身白肉化龙蚕。五只香烛敬天庭,腊月十二正凌晨,玉帝御笔来敕点,马王菩萨封蚕神……”
在一阵锣敲鼓打之后,只见水面上两条并排的船上,摆着一个石臼,一根碗口粗、四五丈长的带梢毛竹竖于石臼之中,四面由四根竹杠撑着。竹竿梢端套装着一只形似升罗的踏脚。表演者缘竹而上,爬至竹梢,依靠“升罗”稍作休息后,便开始了表演。只见他时而仰躺竹上,双手放开,谓之“躺竿”;时而脚钩竹竿,人体倒悬,谓之“倒挂锄头”;时而双臂反钩竹竿,谓之“苏秦背剑”;时而单臂挽住竹竿,谓之“张飞卖肉”。这些表演令我惊讶,当时的我把他们当作绝世高手,常常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身怀绝技。现在想来,心里还莫名地激动呢。而其中,最为高超的技能称之为“蜘蛛放丝”。表演者取来一匹新织绸布系于竹梢,然后双手握住绸布,从高空突然坠下。只见竹竿吊弯如弓,人似跌入水中,可就一眨眼的工夫,他又重新爬上竹梢,带来新一轮的表演。观众无不为之捏一把汗。
在精彩的高杆船表演过后,是刺激的摇快船比赛。记得2008年的蚕花庙会上曾出现了一只由“蚕娘”组成的队伍,她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与年轻力壮的男子一起比赛,毫不逊色,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啊!
要说蚕花庙会,主角当然是我们的蚕花娘娘了。在一系列的开场表演后,一条装饰精致的水泥船“从天而降”,水泥船的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绸以及一条大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蚕花娘娘”四个大字。船的四角上都站着一个“天兵”,守护着船上的蚕花娘娘。忽然,天空中飘下来许多玫瑰花瓣。只见一位身着白衣、头戴鲜花的女子出现在船上,这便是我们的蚕花娘娘。这时,人们便开始拜蚕神,祈祷田蚕丰收。
双庙渚蚕花庙会的历史,我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相传赵构在临安登基后,为鼓励农民栽桑养蚕,特封蚕神马鸣王为“马鸣大士”,并传旨蚕乡各地建庙供奉。为此,双庙渚附近的蚕农,开始在芝村的龙蚕庙、清河的贵和庙、永秀的富墩庙中建造起马鸣王神庙。每年清明节期间,人们就从庙中请出一位蚕神进行祭拜,并于双庙渚至芝村一带河港中,在船上表演各种精彩节目,娱神娱人,祈求蚕花丰收。这样,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声誉远扬的桐乡双庙渚蚕花庙会。清朝诗人吴曹麟在《语溪棹歌》中写道:“赛会清河远近闻,各装双橹载如云。来随阿母龙船庙,讨得蚕花廿四分。”可见当时蚕花庙会的盛况。
只可惜,传统文化经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在蚕农的故土,皮鞋厂、纺织厂、化纤厂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现在的蚕花庙会已变了味,似演戏一般。蚕花庙会像泛黄的胶卷,将变成黑白片,只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