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学意识 科学态度 好奇心 实践 科学技能
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为此在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只能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点滴渗透,逐渐积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决定思路。任何时候,只有具备强烈的意识,才能促使主体去不断改进。为什么有了爱迪生才有电灯,有了瓦特才有蒸汽机,有了牛顿才有运动三定律……科学发展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没有他们那种努力探索的意识,即使机遇到来,也照样会错过。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比他具备什么技能更为重要。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中的一切可能“机遇”,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历史教学中讲到半坡彩陶中半坡尖底瓶时,教师不是介绍清楚半坡尖底瓶作用就完事了,还应引导学生想一想半坡尖底瓶的作用原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错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让他们更正错误,而是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比较问题的意识。在谈到物质的纯净时,当学生举出水的例子,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明白自然界中的水其实是混合物,培养他们辩证地看问题的意识……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具有科学教育的意识,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就会找到熏陶、引导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
二、引导学生的科学态度
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说意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那么态度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同一件事,做不做;认真做和敷衍做往往导致差异巨大的结果。由态度而形成的习惯还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爱因斯坦就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认真细致,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探究、有始有终的科学精神。
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人的身体在成长中不断强壮,智慧在成长中不断整长,这是人的可喜之处,人的好奇心在成长中不断萎缩,却是人的可悲之处。因为只有保持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才能对生命怀有新鲜、惊叹的心情,才能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哈佛箴言。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牛顿对一个苹果落地感到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冲开盖子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
任何伟大的发现和创新几乎都源于好奇。但在日程生活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有时常常会被成人埋怨、指责甚至泯灭。好奇心是探究的动力之源,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关闭了他们通向创新之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鼓励学生的科学实践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科技人员,查文献,找资料,忙的不亦乐乎,为的是完成一项科研成果:用什么方法去掉旧家具或墙上的油漆。大家先后提出了很多办法结果都不太满意和理想。其中有一位工程师开了小差,走了神。他是在回忆儿时的情景:过年过喜庆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导火线一点燃噼里啪啦一通震天响,裹爆竹的纸就会炸的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油漆里放点炸药,当需要油漆剥落时用炸药将油漆炸掉呢?他的想法一提出同事们一听就笑了?这不是孩子的天真的想法么?可是,这位工程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后来,他沿着这条思路不断地探索、研究、改进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加入到油漆中的物质,把这种特殊物质加入到油漆中油漆本身的特性不会改变,可当它与另一种试剂接触后,油漆马上从附着物上干干净净地剥落下来。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伟大的创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它的价值,把创意变成现实才是创新,否则只是空想,鼓励学生勇于行动,积极进行科学实践,并引导他们要坚持,要持之以恒。波利亚说过:“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科学的实践,让他们明白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虚心求教、要有合作精神。
五、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技能
所谓科学素养,一是思考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能够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而不是主观臆断;二是应该有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任何科学实践都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作支撑,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技能。让他们明白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成为巨人,但别忘了现在自己是誰。因此要从基础做起,只有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才能实现创意,实现梦想。只有在不断进步中才能开阔眼界,只有在知识的不断积淀完善中才能不断成长,只有自己成了“小巨人”,才有成为巨人的可能,才有赶超巨人的机会。
总之,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是一项项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关键时候。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为此而奋斗,这样才不会辜负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为此在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只能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点滴渗透,逐渐积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决定思路。任何时候,只有具备强烈的意识,才能促使主体去不断改进。为什么有了爱迪生才有电灯,有了瓦特才有蒸汽机,有了牛顿才有运动三定律……科学发展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没有他们那种努力探索的意识,即使机遇到来,也照样会错过。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比他具备什么技能更为重要。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中的一切可能“机遇”,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历史教学中讲到半坡彩陶中半坡尖底瓶时,教师不是介绍清楚半坡尖底瓶作用就完事了,还应引导学生想一想半坡尖底瓶的作用原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了错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让他们更正错误,而是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比较问题的意识。在谈到物质的纯净时,当学生举出水的例子,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明白自然界中的水其实是混合物,培养他们辩证地看问题的意识……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渗透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具有科学教育的意识,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就会找到熏陶、引导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
二、引导学生的科学态度
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说意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那么态度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同一件事,做不做;认真做和敷衍做往往导致差异巨大的结果。由态度而形成的习惯还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爱因斯坦就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认真细致,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探究、有始有终的科学精神。
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人的身体在成长中不断强壮,智慧在成长中不断整长,这是人的可喜之处,人的好奇心在成长中不断萎缩,却是人的可悲之处。因为只有保持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才能对生命怀有新鲜、惊叹的心情,才能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哈佛箴言。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牛顿对一个苹果落地感到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冲开盖子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
任何伟大的发现和创新几乎都源于好奇。但在日程生活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有时常常会被成人埋怨、指责甚至泯灭。好奇心是探究的动力之源,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关闭了他们通向创新之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鼓励学生的科学实践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科技人员,查文献,找资料,忙的不亦乐乎,为的是完成一项科研成果:用什么方法去掉旧家具或墙上的油漆。大家先后提出了很多办法结果都不太满意和理想。其中有一位工程师开了小差,走了神。他是在回忆儿时的情景:过年过喜庆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导火线一点燃噼里啪啦一通震天响,裹爆竹的纸就会炸的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油漆里放点炸药,当需要油漆剥落时用炸药将油漆炸掉呢?他的想法一提出同事们一听就笑了?这不是孩子的天真的想法么?可是,这位工程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后来,他沿着这条思路不断地探索、研究、改进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加入到油漆中的物质,把这种特殊物质加入到油漆中油漆本身的特性不会改变,可当它与另一种试剂接触后,油漆马上从附着物上干干净净地剥落下来。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伟大的创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它的价值,把创意变成现实才是创新,否则只是空想,鼓励学生勇于行动,积极进行科学实践,并引导他们要坚持,要持之以恒。波利亚说过:“学生应当有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经验,但是如果让他独自面对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够,那么他很可能没有进步。”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科学的实践,让他们明白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虚心求教、要有合作精神。
五、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技能
所谓科学素养,一是思考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能够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而不是主观臆断;二是应该有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任何科学实践都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作支撑,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技能。让他们明白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成为巨人,但别忘了现在自己是誰。因此要从基础做起,只有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一定的科学技能才能实现创意,实现梦想。只有在不断进步中才能开阔眼界,只有在知识的不断积淀完善中才能不断成长,只有自己成了“小巨人”,才有成为巨人的可能,才有赶超巨人的机会。
总之,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是一项项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关键时候。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为此而奋斗,这样才不会辜负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