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观,使用E-Prime 2.0在线测试、SPSS数据分析及R语言编程软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情感加工中人称视角的启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验从不同人称视角呈现情感效价事件句,收集受试对情感词的反应时及对判断句的准确率.研究发现:1)不同人称视角对二语情感加工的影响趋异:积极文本中,第二人称视角下对正价词的反应时短于第一、三人称视角;消极文本中,第三人称视角下对负价词的反应时最短,第二人称视角下反应时最长;2)情感效价对准确率无影响,人称视角对准确率有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视角下准确率最高,第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观,使用E-Prime 2.0在线测试、SPSS数据分析及R语言编程软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情感加工中人称视角的启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验从不同人称视角呈现情感效价事件句,收集受试对情感词的反应时及对判断句的准确率.研究发现:1)不同人称视角对二语情感加工的影响趋异:积极文本中,第二人称视角下对正价词的反应时短于第一、三人称视角;消极文本中,第三人称视角下对负价词的反应时最短,第二人称视角下反应时最长;2)情感效价对准确率无影响,人称视角对准确率有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视角下准确率最高,第二人称视角下准确率最低.研究结果证实了人称视角对二语情感语义加工的启动效应.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13个省/市/自治区的371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考生对写作提示的认知与其综合写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考生对写作提示的认知来源于问卷调查,并经多层线性模型检验无地区差异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3个基于考生认知的写作提示因子,即提示知识、提示难度、提示认同.进一步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英语语言能力是影响考生综合写作表现的主要因素,考生认知因子中只有提示知识对其综合写作得分具有显著影响.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显示,提示知识对综合写作表现有较微弱的正面影响,提示难度对综合写作表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
本文通过两项研究考察汉英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词汇化模式特征、方式突显性差异及其动因.研究一采用汉英小说类比语料,对比两种语言的类型学倾向.结果 显示,汉语在编码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时,表现出非强势S-语言倾向,而英语表现出V-语言倾向.研究二采用汉英小说平行语料,对比两种语言的方式突显性差异,验证研究一的结论,发现汉语方式信息突显性高,描写颗粒度较为精细,而英语呈现较强的方式泛化倾向.汉英方式突显性差异是由两种语言“因言而思”模式差异所致,受到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可及性和搭配灵活性的限制.
[目的/意义]探讨政府数据开放中公众参与的行为逻辑,旨在推动实现公众广泛参与政府数据开放服务的政策目标,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公众参与议题的纵深推进.[方法/过程]综合运用逻辑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规范分析方法,以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论证了政府数据开放中公众参与行为的生成机理.[结果/结论]政府数据开放中公众参与行为受到个体感知、环境影响、条件保障三大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个体感知生成功利性影响,外部环境生成指引性影响,基础条件保障生成关键性影响.构建供需精准匹配的数据开放服务体系、夯实政府数据开放
本文认为生态语言学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即语言学应用),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学科.在区分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的基础上,本文指出:1)这两个领域都是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内容,它们大同小异;2)语言学家眼中的语言生态学与生态学家所认同的语言生态学是小同大异.本文认为,无论是跨学科还是交叉学科,总有一个学科是核心的,起关键作用的.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的异同,说明我们有必要对跨学科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预设与等级含义的推导涉及语义和语用信息,二者虽同处语义-语用这一外接口之上,但又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黑箱范式,以语用推导的生成和消除为研究视角,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解读预设和等级含义的加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二语者与母语者的总体加工模式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二语者解读预设和等级含义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这说明预设和等级含义分属两种不同的推导类型.本研究通过展示二语者在语义-语用接口上复杂的加工行为,期望为实验语义-语用研究和基于“接口假说”的二语习得研究带来新的借鉴和启发.
对于论元增容结构这一语言研究热点,有个现象尚未得到统一解释,即该结构中的受事不可以进行话题化、关系化或省略操作.本文在加标理论框架下探讨该现象,发现该结构中的轻动词短语内有一个引入非核心论元的非语段中心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受事不能进行话题化、关系化或省略操作.若它进行上述操作,受事在加标运算开始时将无法跟弱中心语进行题元特征匹配.这会导致受事的空语类出现在没有标记的结构中,致使其空语类不能获得合适的解读.
“对(于)”引入语篇过程的信息价值,在先前的研究中缺乏等级梯度;研究结论甚至彼此冲突:要么是“非焦点”性质的“已知信息”,要么是话题焦点,即“新信息”.为此,本文以SFL三元功能为立足点、以修正和补充后的Prince信息价值分级模式为框架,以《北京口语语料库》全面检索“对(于)”的结果为依据,系统梳理这一句式引导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的信息价值等级,包括唤召、可推知、未用和非焦点全新四个典型类别及其过渡情形;它们在分布上构成一个连续体.结论 是,相关信息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可恢复的;即使是全新,也只能是非焦
庭审话语中的名物化既能增强话语的专业性、正式性和简洁性,也会使话语具有抽象性、浓缩性、概括性和多义性,从而导致语义模糊,增加理解难度.对缺少法律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众而言,除了要面对不熟悉的法律制度、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术语背后的法律程序外,还要承受语义模糊带来的理解阻力,影响他们公平享受法律的权利.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名物化引起的语义模糊有碍法律语义的生成,应结合语境进行模糊消解,凸显语言在解决与语言有关问题时的适用性和社会责任.因此,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公诉人等法律人有必要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取语义解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一位4岁10个月儿童进行持续21个月的个案追踪,收集其自然产出的隐喻,再借助图片描述任务,对120位不同年龄的幼儿园儿童进行诱导隐喻产出实验.综合各年龄段儿童隐喻产出的数量统计分析、语义标注和隐喻程度判定,发现汉语儿童在学前阶段具有跨域映射的隐喻产出能力,该能力发端于4岁初,关键期在5岁中期,并具有从自我关注到具身体验、双域映射、过渡式隐喻以及U型发展等特点.这种跨域映射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认知能力、概念范畴化、相似性识解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折射出隐喻思维在人类早期概念掌握中的重要作
分裂结构可以表达穷尽义,而这种穷尽义的属性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可以分为语义和语用两大阵营,细化为断言说、预设说和会话隐含说三类分析.本文以汉语分裂式“是”字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语义学的测试方法,对比普通话母语者对分裂式“是”字句和其它几类表达穷尽义的结构的理解,以检验上述三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断言说和会话隐含说,将“是”字句的穷尽义处理为预设更符合母语者语感和语言事实.与Zimmermann et al.(2020)的研究发现相比,汉语分裂式“是”字句的穷尽性与匈牙利语分裂句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