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美,作为美的传播者——音乐教师,应该成为美的“天使”,只有这样,音乐的神韵才能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更完美的体现,音乐才会更美。因此,在突出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种素质——美。心理学证明:对音乐的感悟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也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一、改变教学结构和模式,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更多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器”,过多地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播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教师的讲授多于学生的练习,且练习往往是“依葫芦画瓢”,多是模仿的、机械的、单项的,缺乏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练习。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正好补其不足,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主讲探究的成果,使学生感受探究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大众音乐》这个单元就是由学生介绍通俗音乐及其体裁形式,各个体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这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分享的方式,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外探究汇报、分组学习、班级音乐会等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交流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发挖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为目标,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音乐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既是“导演、主持人、参与者”,又是“研究者、求知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各种信息和资料,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相互间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增大了信息量,从学生的身上学到了不为熟悉的知识,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的教学中,音乐课堂上真正洋溢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二、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它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的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大胆突破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高考音乐一般以声乐为主,因为舞蹈、钢琴、器乐等这些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却在学生的“本钱”的优势上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例如我教学生声乐,给学生练“哼鸣”的时候不要追求高音,到d2或e3就要往回走了,也不能过分要求音量,用开口哼鸣,可先擤些气出来再练,放松口腔动作检查声音稳定性。另外还有坚持给学生练“wu”的练声曲,真的很有效,让他们感觉是在头顶发出来的火车鸣笛声,上下是一条管子的状态,声音畅通舒服,舌头平放略带凹状轻松哼唱,吸气时感觉像慢慢地喝水,呼气像轻轻地吹蜡烛,位置跟“哼鸣”时一样,同样不能过分要求音量,到高音区带“O”来唱,但一般到f2或g2就要往回唱了。多唱些简单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对咬字发音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创作时,要适时地给予鼓励,敦促学生求上进。对阶段性教学成果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可采用学生互评、自评、他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学生参与创造性的过程。若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够完整或答错了,教师应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避免给答错的学生造成伤害。重视学生参与创造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价值的多给予足够的肯定,从而推动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欲望。另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措施也应随之变化,面对活生生的每个不同的对象,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的尺寸,评价也需有所创新,而不能死板、老套,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张扬,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音乐是一门艺术,从美学角度来讲,它是用声音表现出来的美,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这就是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四、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着由表到里的心理过程,从喜欢音乐,到用心用情去领会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灸人口的名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欣赏中国的古曲《春江花月夜》,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先把作品的标题、分段及每段的大致内容做了简析以后再进行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之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课上欣赏两遍,一遍观看录像,直观地了解琵琶及民族管弦乐队;第二遍聆听全曲。)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点点画画,有的学生用文字记录,有的学生主动要求转录全曲。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音乐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一首首动人的音乐作品会长时间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遗忘,但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又会投入其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欣赏层次。
总之,音乐教师要潜心钻研学科知识,提高专业修养,扩大知识面,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加强业务进修,掌握先进的教学媒体的运用,及时给自己“充电”。密切关注最新的音乐动态和学生的兴趣趋向,紧跟社会文化的发展步伐。音乐教学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尽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一、改变教学结构和模式,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更多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器”,过多地重视音乐知识的传播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教师的讲授多于学生的练习,且练习往往是“依葫芦画瓢”,多是模仿的、机械的、单项的,缺乏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练习。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正好补其不足,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主讲探究的成果,使学生感受探究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大众音乐》这个单元就是由学生介绍通俗音乐及其体裁形式,各个体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这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分享的方式,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课外探究汇报、分组学习、班级音乐会等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交流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发挖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为目标,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音乐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既是“导演、主持人、参与者”,又是“研究者、求知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各种信息和资料,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相互间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增大了信息量,从学生的身上学到了不为熟悉的知识,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师生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的教学中,音乐课堂上真正洋溢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二、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它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的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大胆突破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高考音乐一般以声乐为主,因为舞蹈、钢琴、器乐等这些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却在学生的“本钱”的优势上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例如我教学生声乐,给学生练“哼鸣”的时候不要追求高音,到d2或e3就要往回走了,也不能过分要求音量,用开口哼鸣,可先擤些气出来再练,放松口腔动作检查声音稳定性。另外还有坚持给学生练“wu”的练声曲,真的很有效,让他们感觉是在头顶发出来的火车鸣笛声,上下是一条管子的状态,声音畅通舒服,舌头平放略带凹状轻松哼唱,吸气时感觉像慢慢地喝水,呼气像轻轻地吹蜡烛,位置跟“哼鸣”时一样,同样不能过分要求音量,到高音区带“O”来唱,但一般到f2或g2就要往回唱了。多唱些简单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对咬字发音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创作时,要适时地给予鼓励,敦促学生求上进。对阶段性教学成果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评价,可采用学生互评、自评、他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学生参与创造性的过程。若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够完整或答错了,教师应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避免给答错的学生造成伤害。重视学生参与创造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价值的多给予足够的肯定,从而推动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欲望。另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措施也应随之变化,面对活生生的每个不同的对象,教师应把握好评价的尺寸,评价也需有所创新,而不能死板、老套,这样,才不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张扬,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音乐是一门艺术,从美学角度来讲,它是用声音表现出来的美,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这就是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四、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着由表到里的心理过程,从喜欢音乐,到用心用情去领会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灸人口的名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欣赏中国的古曲《春江花月夜》,为了使学生能进入音乐,先把作品的标题、分段及每段的大致内容做了简析以后再进行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之后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课上欣赏两遍,一遍观看录像,直观地了解琵琶及民族管弦乐队;第二遍聆听全曲。)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点点画画,有的学生用文字记录,有的学生主动要求转录全曲。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音乐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一首首动人的音乐作品会长时间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遗忘,但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又会投入其中,并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欣赏层次。
总之,音乐教师要潜心钻研学科知识,提高专业修养,扩大知识面,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加强业务进修,掌握先进的教学媒体的运用,及时给自己“充电”。密切关注最新的音乐动态和学生的兴趣趋向,紧跟社会文化的发展步伐。音乐教学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魅力是无穷尽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