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将社会生活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感知道德,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及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 教学 ;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20-01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都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明确内容。因此,开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从中体现出儿童的需要,让其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自于生活,因为有了生活,才会形成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积极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新课程比较关注怎样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的反思谈一些见解,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快乐地回归生活,真正地体现乐中学,学中乐。
一、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感悟促使了他们品德的形成,他们在生活过程中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就会得到越到位、越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重视,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到教学内容,通过对生活的回顾,来唤醒儿童的经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程时,可预先给学生布置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说照片等任务,帮助家里做事情、参加游戏等都是符合孩子们喜好的活动。之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回忆与家人一起游玩、过年和做家务等情景,引导学生对寒假的快乐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在交流孩子們寒假的快乐与感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化课堂的趣味,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既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也是一种养成过程,在感悟中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深化。
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从中体现出儿童的需要,与儿童生活的实际相联系,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开放式的活动充分地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如在教学心系家乡的课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特色的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这一活动已经开展,同学们纷纷响应,展开了积极地调查与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文化特点以及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等,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整个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道德的存在,道德与生活不能相互分离,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认识的提高,并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程时,可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在寒假所学的本领分小组进行展示,把学生的分类在课前安排好,课堂上孩子们展示了很多本领,如剪纸、唱歌、背诗、包饺子、弹琴等。这样,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的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并且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仅能让孩子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合作、谦让、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说明了实践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的到了锻炼,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鲁洁教授曾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思想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也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将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另外,还要把握好儿童好奇心强、专注时间短的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在体验中引导儿童提高认识,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并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贡惠霞.刍议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2]陈燕燕.基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5).
[3]李艳革.新课改标准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2(05).
[4]邸永学.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2011(12).
[5]宗序亚.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1(01).
[6]严明.生活:生活化教学 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源头活水[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 教学 ;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20-01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都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明确内容。因此,开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从中体现出儿童的需要,让其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自于生活,因为有了生活,才会形成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积极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新课程比较关注怎样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的反思谈一些见解,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快乐地回归生活,真正地体现乐中学,学中乐。
一、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感悟促使了他们品德的形成,他们在生活过程中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就会得到越到位、越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重视,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到教学内容,通过对生活的回顾,来唤醒儿童的经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程时,可预先给学生布置在家和家人逛花街、说照片等任务,帮助家里做事情、参加游戏等都是符合孩子们喜好的活动。之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回忆与家人一起游玩、过年和做家务等情景,引导学生对寒假的快乐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在交流孩子們寒假的快乐与感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化课堂的趣味,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既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也是一种养成过程,在感悟中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深化。
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从中体现出儿童的需要,与儿童生活的实际相联系,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开放式的活动充分地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如在教学心系家乡的课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特色的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这一活动已经开展,同学们纷纷响应,展开了积极地调查与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文化特点以及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等,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整个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道德的存在,道德与生活不能相互分离,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认识的提高,并指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程时,可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在寒假所学的本领分小组进行展示,把学生的分类在课前安排好,课堂上孩子们展示了很多本领,如剪纸、唱歌、背诗、包饺子、弹琴等。这样,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的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并且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兴趣和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蕴涵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仅能让孩子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合作、谦让、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体验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说明了实践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的到了锻炼,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鲁洁教授曾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思想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也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将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另外,还要把握好儿童好奇心强、专注时间短的特点,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在体验中引导儿童提高认识,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并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贡惠霞.刍议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2]陈燕燕.基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5).
[3]李艳革.新课改标准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2(05).
[4]邸永学.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2011(12).
[5]宗序亚.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特点与课程资源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1(01).
[6]严明.生活:生活化教学 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源头活水[J].教育教学论坛,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