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展示思想的万花筒,让他们的世界绽放精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放飞 创新 打破定式 换角度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展翅飞翔。有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在课堂表现沉闷,麻木不仁、缺乏热情,没有创造力……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不达标准的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堂充实了,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一、放飞心灵,打破定式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在重重的包裹下,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创新问题一:狐假虎威对不对。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被老虎抓住以后,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从而让老虎相信并放了自己。我们一直把狐狸定位在狡猾、奸钻的地位,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一样,用一种有色眼光来看待狐狸,将其做为反面角色。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看法也是如此,对狐狸的批评是一筐又一筐。而狐狸的做法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狐假虎威”对不对?我在班里首先搞了个民意测验,结果45人中,只有4人是赞同狐狸的,而其他40人对狐狸持的是反对意见。(我很高兴,还有人是赞同狐狸的,为接下来的辩论打了基础)接着,在我的鼓励下,班级里掀起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力呈自己的理由。反对狐狸的同学主要是认为狐狸撒谎是错误的;赞同狐狸的同学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为了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性命,是聪明的做法。
双方的口舌之争很让我高兴,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一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在我们家长、幼儿园以及我们小学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鹿”永远是善良的化身,狼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当我问及鹿和狼你喜欢谁的时候,无疑,大多数的声音是“可爱的鹿”。可一名学生大胆的说出“谁说的,狼也有善良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定式瞬间被击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看法之多观点之新令我瞠目。是呀,学生的思维定式是我们给他们的,从我们的观念中培植新芽,让教师自己的思维放飞,孩子们的心灵才会放飞。寓言和童话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想象力,拓展我们的思维,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或儿童一定的道理。有些事或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如狐狸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很狡猾,但换一个角度想它也很聪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才谈得上对教材体验的多元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才有创新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摈弃各种先入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不管学生的辩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思维定式已经受到了挑战,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辩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二、放飞心灵,把握机会
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
创新问题二:机会。
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标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捣乱。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睬,接着往下讲。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被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朗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
可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的思维才能驰骋;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学生的创造之火才能点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土壤,才能收获敢于改变世界的甘甜之果。
(吉林通化市通钢二小;134003)
【关键词】放飞 创新 打破定式 换角度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展翅飞翔。有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在课堂表现沉闷,麻木不仁、缺乏热情,没有创造力……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不达标准的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堂充实了,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常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给我一个空间,我要放飞心灵”。
一、放飞心灵,打破定式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飞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在重重的包裹下,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
创新问题一:狐假虎威对不对。
狐假虎威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狐狸被老虎抓住以后,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从而让老虎相信并放了自己。我们一直把狐狸定位在狡猾、奸钻的地位,在这个故事里也是一样,用一种有色眼光来看待狐狸,将其做为反面角色。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的看法也是如此,对狐狸的批评是一筐又一筐。而狐狸的做法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了吗?“狐假虎威”对不对?我在班里首先搞了个民意测验,结果45人中,只有4人是赞同狐狸的,而其他40人对狐狸持的是反对意见。(我很高兴,还有人是赞同狐狸的,为接下来的辩论打了基础)接着,在我的鼓励下,班级里掀起了一场辩论赛,双方力呈自己的理由。反对狐狸的同学主要是认为狐狸撒谎是错误的;赞同狐狸的同学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为了在危险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性命,是聪明的做法。
双方的口舌之争很让我高兴,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一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在我们家长、幼儿园以及我们小学教育的熏陶下,我们的儿童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鹿”永远是善良的化身,狼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当我问及鹿和狼你喜欢谁的时候,无疑,大多数的声音是“可爱的鹿”。可一名学生大胆的说出“谁说的,狼也有善良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定式瞬间被击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看法之多观点之新令我瞠目。是呀,学生的思维定式是我们给他们的,从我们的观念中培植新芽,让教师自己的思维放飞,孩子们的心灵才会放飞。寓言和童话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想象力,拓展我们的思维,也是为了告诉我们或儿童一定的道理。有些事或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就如狐狸一样,我们可以说它很狡猾,但换一个角度想它也很聪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才谈得上对教材体验的多元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才有创新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产生新思想,就必须摈弃各种先入之见,进行创造性思维,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不管学生的辩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思维定式已经受到了挑战,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辩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二、放飞心灵,把握机会
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宝藏。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
创新问题二:机会。
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反复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一个同学突然冒出了一句“老师,你最后一句的标点标错了。”我吃了一惊,连忙翻书对照。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我的标点符号没错呀?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课堂上经常随便说话,因此,我怀疑他是不是故意捣乱。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理睬,接着往下讲。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机会,我问了一句“那么你认为这儿应该是什么号呀?”他小声地说“我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忙问“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大胆地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被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朗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
可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的思维才能驰骋;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学生的创造之火才能点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土壤,才能收获敢于改变世界的甘甜之果。
(吉林通化市通钢二小;13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