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观念的转换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这种理论树立了有限物质资源通过循环可以无限地被利用的观念,也为环境的持续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近年来环境持续恶化,土地、水源、森林等资源也正在被耗尽,于是传统生态理论与客观环境持续性恶化的现实脱节.面对这种现实状况,生态学的理论模式正由物质循环模式转换为前进变化的螺旋发展模式.生态观念也由生态平衡稳定观念转变为持续变动的观念.
其他文献
该文探讨林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作用。和谐分两个方面,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被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生态文明问题,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和环保是越来越重视.
在深入分析国家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学校要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树立全面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关键,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该文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树状模型。模型主要包括树根代表的知识结构与积累 ,芽和枝叶代表的运用知识和创新点 ,树干代表的创新
清朝初期统治者较为开明,尽力发展生产并减轻农民的负担,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和平安定的'康乾盛世'.清朝中叶,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除
2005年9月24-25日,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首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东京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
民国初年是中国林政的重要转型期.当时对林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及西方林业思想的引进、林务机关的设立、相关民间社团组成、一系列森林法规颁布,都着意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掀起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灰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