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老师及时更新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以为,历史教学的创新,应该是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合理操作相互促进的结果。它应是一渠流动的活水,一首生动的进行曲,一部有血有肉的师生双向活动记录。历史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关系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老师及时更新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历史教学中某些无序状况,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插科打诨。课堂上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二是滥加臧否。课堂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三是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或以“电灌”取代“口灌”,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就是创新……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对创新教育的实质理解有误。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勉强为之,而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识必须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从古今中外历史现象中找到。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舍近求远和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展开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作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就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和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及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课改确实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也实现了逐步融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使用不当。对此提出如下建议: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
期刊
摘要:网络的诞生,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人们道德失范。如何应对人们伦理道德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  关键词: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失控 网络道德修养    有人说,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则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被誉为“第四媒体”,尽管它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
期刊
摘要: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使学生能够自觉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法制教育 实效性 途径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应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为了能在教学中产生教有所爱、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最佳效果,创新教育应从五“新”谈起,即:教学方法新、教师形象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材料新、考试办法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学方法 教师形象 师生关系 教学材料 考试办法    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笔者认为:为了能在教学中产生教有所爱、点有所通、启有所
期刊
摘要:一所学校,就像一个人一样,也该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及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入手,在一种民主、宽松、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氛围中,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积极投身于红色教育科研实践,着力培育红色精神,让全校师生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师的教育激情因而被重新唤醒,工作充满了干劲和创劲。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学生更有了理想信念,学习刻苦勤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以人的“青春期”为分界,将个体人的基础文明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养期、青春期与修身期。  【关键词】基础文明 教养期 青春期 修身期    Brief talk about the upbringing period, puberty and the period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of the basic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
期刊
摘要:在以往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吃透教材上,很少会去考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感受,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的,束缚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备学生永远最关键。要做到充分地“备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备课 关注学生    在以往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吃透教材上,很少会去考虑学生
期刊
摘要: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记》更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的不良症状有: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学生合作的形式化、教师指导的形式化。通过感悟与反思,我们提出了有效合作学习的三要素。  关键词:教师素质 合适内容 人际技能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把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高兴,学生学有乐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