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老师及时更新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以为,历史教学的创新,应该是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合理操作相互促进的结果。它应是一渠流动的活水,一首生动的进行曲,一部有血有肉的师生双向活动记录。历史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关系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老师及时更新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历史教学中某些无序状况,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插科打诨。课堂上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二是滥加臧否。课堂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三是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或以“电灌”取代“口灌”,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就是创新……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对创新教育的实质理解有误。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勉强为之,而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识必须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从古今中外历史现象中找到。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舍近求远和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展开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作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就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和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及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关系
创新已成为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具有强烈求索和实践精神的老师及时更新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试图创新者脱离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历史教学中某些无序状况,表面看来很是花哨、热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插科打诨。课堂上博得学生一惊一笑,以为这就是创新。二是滥加臧否。课堂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个人之好恶,道听途说之材料,任意评说,引起学生认识混乱,以为这就是创新。三是放任自流。课堂教学胸无成竹,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扔下几个问题,不加引导与指点,让学生争争吵吵,无结果而散,留下认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为这就是创新。四是活动取代。有的以参观、讨论取代教学,或以“电灌”取代“口灌”,缺乏与课文的有机结合,仅仅停留在历史教学的表面,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还以为就是创新……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对创新教育的实质理解有误。
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勉强为之,而是贯穿教师创新意识与求实作风,精心筹划、设计与操作,确有成效的。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识必须经过加工、联系、拓展和重组,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关系中的盘根错节、风云变幻,深长思之,仍可从古今中外历史现象中找到。水有源,树有根,在历史教学创新中,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舍近求远和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传授知识,不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不过,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可否试它一试?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的,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呢?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在这方面,不少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创造。有的把讨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阐述观点,说明道理,甚至围绕一些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展开辩论。如郑和下西洋、殖民主义的后果、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对中国有影响的问题,都可作为辩题。不必担心学生越辩越糊涂。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课堂争鸣只会带来学生热情的高涨,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
4、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就愈强。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和作为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及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