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老师,小成拿了我的笔不还,还把墨甩到了我的桌上。”语文课前,我正忙着开电脑、调试投影仪,雯雯跑过来向我告状。眼看着上课铃就要打响,我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完,这时候叫我处理这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存心添乱吗?我不耐烦地回了一句:“没看到老师正忙着呢,等下了语文课再说。”雯雯不声不响地回了座位。等语文课一下课,广播操音乐响了起来,我赶紧组织孩子排队做操,自然而然,课前雯雯“告状”的事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中午,孩子们的课堂作业陆陆续续交上来了,当批到雯雯的作业时,我发现她竟然是用铅笔写的,想到学校一贯要求作业本上墨色前后一致,就气不打一处来,厉声把雯雯喊到了身边。“怎么回事?不是要求作业用钢笔写吗?今天没带钢笔?还是没墨了?就不能问同学借一支吗?”我的声音越说越高。雯雯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过了一会儿,低低地说了一句:“我的钢笔被小成拿去了,他不还给我。”“那你怎么不告诉我?”刚说完这句,我立马后悔了,因为我想到了上午语文课前雯雯那无助的眼神和诉求。一瞬间,一种无法名状的愧疚、歉意在心头荡漾开来。“对不起,雯雯,老师忙得忘记了,是小成拿了你的笔,才让你不好写作业的。我这就去找他。”经过一番调查、处理,调皮的小成退还了雯雯的钢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雯雯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问题解决了,可我的心却还在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自责。我知道自己的疏忽已伤害了雯雯幼小的心灵。雯雯是个内向、柔弱的女孩,平时从不与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也很少在我面前告其他同学的状。这次,要不是小成惹急了她,她一定会像以前一样默默地承受或自己解决。可想而知,文静的她是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才跑到我跟前开口求助的。没想到我却以一句“没看到老师正忙着呢”,将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给浇灭了。而之后,我明明答应她下课后处理,却因为忙碌而忘得一干二净。对于一心期待着老师为自己伸张正义的雯雯来说,内心该有多么失望啊!她也许会想:老师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也许会想:老师一定不喜欢我,才不帮我解决问题;也许会想:以后遇到事情,我再也不会跟老师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我不是雯雯,无法知道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雯雯一定期盼着我给她主持公道,一定希望能得到来自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可粗心的我却用无视、冷漠抹去了她对老师的信任。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课间两个男孩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动了手,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牙齿被打掉了。孩子很乖巧,怕给我添麻烦,谁都没告诉,直到晚上家长发现他嘴角的异样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第二天,我问起孩子为什么不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孩子小声地说:“你不是常常说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汇报吗?反正牙齿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听着孩子纯真的话语,我心里的惭愧和歉疚真是难以言表。是呀,这样的话不是我曾经亲口说的吗?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告状”的情况。“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刘炀发作业本的时候随便乱扔,把我的本子扔坏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一开始,碰到孩子告状,我会叫来当事双方,查个水落石出,定个孰是孰非。可后来,发现孩子之间的这些问题几乎都是芝麻大小,几乎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就不再那么上心。有时间的话,处理一下;没时间的话,安慰几句受委屈的孩子,或者应付一句“知道了”;如果遇到自己心情不好,面对孩子的诉求,甚至会训斥两声:“怎么又是你们俩闹矛盾?遇到事情不会自己解决吗?你不看老师正忙着吗?不要碰到一点点的小事就来找老师。”久而久之,跑到我身边“告状”的孩子变少了。就在我自认为孩子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时,却慢慢发现我与孩子们的距离疏远了。下课时,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很多孩子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野外活动时,也没有几个孩子主动拉着我加入他们的小队。反而,隔三岔五地接到家长的电话或短信,向我反映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麻烦我帮着处理一下。
面对这样的状况,再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保护神,只有她才能给身处劣势的自己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当他鼓起勇气向老师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时,内心是多么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安慰呀!孩子的世界很大,可以装下无穷的奇思妙想;孩子的世界很小,有时竟容不下一个玩笑。很多时候,他们比大人更在乎自己的利益,更在乎别人的看法,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形象不顾一切地寻求外界的支援,而向老师“告状”就是他们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途径。当他们真诚地向老师表达渴望得到同情、理解、帮助时,正是最迫切想得到认同的时候,也是心理上与老师最亲近的时候。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学会把孩子的“告状”放在心上,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解决他们的诉求,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顾利华)
王晓春点评:
顾老师的反思精神值得学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学会把孩子的‘告状’放在心上,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解决他们的诉求,走进他们的内心。”如此充满爱心的语言,令人感动。然而,顾老师说的另一句话,“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汇报”,说错了吗?我想也不错,因为教师无论多么耐心,他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还有很多“处理告状”之外的事情,更加重要,而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告状是可以无穷无尽的,你教师浑身是嘴,也未必应付得过来。人非圣贤,谁也有被弄烦了的时候,烦了就难免发脾气,发脾气就容易说错话做错事,勉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会造成心理问题(焦虑),早晚出更大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可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不理会学生的告状,一个是事无巨细一律“解决他们的诉求”。前一种办法会造成师生隔阂,形成矛盾隐患,后一种办法会弄得老师心力交瘁,且吃力不讨好。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事无巨细地管,其实就是溺爱。 那怎么办呢?我想比较好的思路是:对学生告状,要区别情况,分类处理,教师的目标应该是逐渐减少学生向老师告状的数量,提高其质量。
有些孩子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遇到很多同龄人可以处理的矛盾自己不会,于是求助于老师。这种情况老师当然要伸出援手,但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地教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怎么样自己解决。教师单纯“主持公道”属于治标不治本。
有些孩子告状,其实是趁机亲近老师,对于这种孩子,告状是一种“讨好老师”甚至“示爱”的方式。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对他的告状表示不耐烦,你会发现他的表情有一种特殊的委屈,有点像“失恋”的样子。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平时注意对他们表示一些亲切的爱意,他们的告状就会减少。
有些孩子比较孤独,同学和老师都很少注意他,他自己又不甘心,于是就可能借告状的手段来“刷存在感”。这种孩子不难鉴别。只要老师多关注他一点,或者鼓励同学们关注他,你就会发现他很少再告状了。
还有些孩子表达欲特别强,上课总是争着发言,下课也是说个不停,找个茬就说,没话找话也要说。他似乎不大在意别人的反应,只要能说话,就能得到满足。这种孩子的告状,恐怕多半就是把告状当成一种说话的机会了。教师如何对待这种孩子的告状呢?我想,一个是要告诉他,告状是件严肃的事情,不可轻易为之,另一个是教他们学学控制点自己的表达欲。
还有一种孩子要注意,他们告状并不是要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要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让老师对某学生印象不好,或者通过告状借教师之手打击对手。他们的告状有时是诬告,但更多的确有其事,只不过是“选择性地向老师汇报”。对这种告状,教师当然也要秉公处理,但要警惕,别被利用,同时要教育这种孩子,别用告状的办法谋私。
以上几种学生,只要教师区别对待,告状的数量就可能逐渐减少,而质量却会慢慢提高,于是教师就可以“好钢使在刀刃上”了。关于学生告状,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告状与偶尔告状的区别,一般说来,偶尔告状要比经常告状的质量高,宜加注意。经常告状的学生如果态度不同往常,也要注意,那可能是真有点事了。完全没人告状未必是好事情。如果班风较好,还可以考虑设立“班级小法官”,同学之间一些小矛盾由他们处理(要自愿)。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其法律意识,是个好办法。
学生告状为哪般?
像天真活泼是孩子的天性一样,爱告状也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天到晚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揪到老师的面前来。低年级的教师本来就很忙——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都在打基础的阶段,现在又加上不断的学生告状事件,使工作变得更加繁琐,所以,如何处理学生的告状问题成了每位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全部处理吧,没那么多时间,自己精力有限;不处理吧,万一发生什么大事,自己可是要负重大责任的。面对这样一个进退两难、分寸不太好把握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来讨论这样四个问题:学生为何喜欢告状?学生主要告的是哪方面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告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告状问题?
一、学生为何喜欢告状?
我把学生分成两类来研究:一类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另一类是已适应小学生活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他们已经习惯了幼儿园以玩耍、活动为主的学习,忽然之间,进了小学,要学习那么多知识,遵守那么多行为规范,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无助了。此时的他们,非常希望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出现,能够保护他,帮他解决问题。于是,老师就成了一年级学生心中妈妈的代名词。有事找老师,受了委屈告诉老师。“老师,老师”,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有一些学生追着叫。一声声老师,催得教师像陀螺似的转。一年级由此成了小学最会告状的年级。
一年级结束了,学生已经慢慢适应了小学的生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喜欢告状。此时的学生想法已经不同了,他们的告状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告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比如今天同学骂了自己,自己骂不过人家吃亏了,老师知道了,肯定会维护自己;同学在玩水,被自己看见了,告诉老师,老师批评他的同时也会表扬自己;回家作业自己按时完成了,可有一位同学却是早上在学校里做的,为什么他可以在学校里做,自己却不能,一定要让老师知道,等等。虽然事情五花八门,但其实告状学生的目的只有一个:自己没有做或者不敢做的事,也不让同学做;自己受了委屈,一定要让老师为自己讨回公道。
二、学生主要告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来告的事情真的是形形色色,大到班级里同学之间打架有人受伤了,小到自己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不见了,这些都可以成为“状”的内容。但我们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摩擦、违反行为规范的现象以及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是学生告状时的三大块内容。这其中学生最常用的话语是:老师,他打(骂)我;老师,××在踩草坪;老师,××把××推倒了……
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告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处于低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人人都向老师告过状。告状的人多,被告的也多,告状的时间段也很长,无论早上还是下午,上课还是下课,总有学生敲起告状的鼓。到高段,告状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不再天天跑办公室,不再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纠结,告状也不再在上课时出现。这时候的学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大事”。他们已经明白:有哪些事需要让老师知道,有哪些事不用告诉老师。于是,教师开始对自己的学生渐渐懂事感到欣慰,但不好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的班级发生了大事,瞒着老师,自己私底下解决,让教师成为事件的最后知情者。
四、如何处理告状问题?
教师的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告状现象的存留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过于严厉,或者对学生的告状从不放在心上,那么,告状的事情就会在这个班级里消失,教师就变成一个“聋哑人”——他不知道他的班级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对告状的事每件必处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排山倒海般的告状浪潮。既不让告状现象蔓延,又能了解班级的日常运转,我是这样做的: 1.用态度给学生指路。刚做教师时,学生只要前脚迈进办公室来告状,我必定后脚跑出去马上解决问题。后来,当老师久了,明白有些事情是必须马上处理的,有的事情则可以缓一缓。为了帮学生分清事情的轻重程度,我常常用一些语言来表示:碰到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等学生说完,我会说:你很乖,老师知道了,而身子还稳稳地坐着;碰到一些要紧事,我没等学生说完,就立即起身,一边走一边向这个学生询问,然后到达事情发生的地点时,我就对事情已经了解了大概。这样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明白哪些事必须马上向老师汇报,哪些事不汇报也成,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
2.上一堂有关告状的课。把告状的问题,摆到我们的课堂上,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一上课,我先表扬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表扬他们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然后我装出很烦恼的样子,向学生诉说:你们常常到办公室来告状,老师都无法批改作业和备课了,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快点处理完你们告状的问题?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有的同学常常把小事向你汇报,你听见是小事就不用处理了;有的说,小事让班长来处理好了,大事老师你自己处理;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们能自己处理的,你就让我们自己处理……不问不知道,一问原来有那么多招数。学生想告诉我的,不就是他们以后自己要做到的:小事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找班长,大事才告诉老师。听着他们的回答,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3.各告各的状。像大扫除分任务一样,为了整顿告状太频繁的现象,我也把告状的权力分成几大块:各个学科的课代表可以告同学不做作业的状;值日组长可以告同学不认真打扫的状;纪律委员可以把不遵守纪律同学的名单上报给老师……班长则全权管理班级,试着处理问题,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把可以行使告状权力的对象锁定,专人专告专门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告状的现象。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好朋友不告”、“霸道学生不告”和“诬告”的问题,我结合语文回家作业,让学生在周二和周四写写简评,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想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写下来,全面真实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简评,我可以了解班级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一些不好的苗头,更好地掌控班级。
4.这些状非告不可。针对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事情大小、轻重缓急,我在班级中提出:“有些状,不管是谁,不管老师有多忙,不管是什么时间,都可以告。这些状是:当同学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当同学的身体受到伤害时。这时候的你,不是一个爱打小报告的小人,你是在帮助同学、关心同学,你的帮助将保障他的安全和健康。”让每位学生关注别人的健康和安全,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又记挂在同学的心里,班级真正成为了安全又温暖的“家”。
总之,与学生有关的事,都是大事。学生的告状现象,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生,它的适度存在是合理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告状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浙江宁波鄞州区茅山小学 徐文君)
中午,孩子们的课堂作业陆陆续续交上来了,当批到雯雯的作业时,我发现她竟然是用铅笔写的,想到学校一贯要求作业本上墨色前后一致,就气不打一处来,厉声把雯雯喊到了身边。“怎么回事?不是要求作业用钢笔写吗?今天没带钢笔?还是没墨了?就不能问同学借一支吗?”我的声音越说越高。雯雯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过了一会儿,低低地说了一句:“我的钢笔被小成拿去了,他不还给我。”“那你怎么不告诉我?”刚说完这句,我立马后悔了,因为我想到了上午语文课前雯雯那无助的眼神和诉求。一瞬间,一种无法名状的愧疚、歉意在心头荡漾开来。“对不起,雯雯,老师忙得忘记了,是小成拿了你的笔,才让你不好写作业的。我这就去找他。”经过一番调查、处理,调皮的小成退还了雯雯的钢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雯雯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问题解决了,可我的心却还在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自责。我知道自己的疏忽已伤害了雯雯幼小的心灵。雯雯是个内向、柔弱的女孩,平时从不与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也很少在我面前告其他同学的状。这次,要不是小成惹急了她,她一定会像以前一样默默地承受或自己解决。可想而知,文静的她是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才跑到我跟前开口求助的。没想到我却以一句“没看到老师正忙着呢”,将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给浇灭了。而之后,我明明答应她下课后处理,却因为忙碌而忘得一干二净。对于一心期待着老师为自己伸张正义的雯雯来说,内心该有多么失望啊!她也许会想:老师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也许会想:老师一定不喜欢我,才不帮我解决问题;也许会想:以后遇到事情,我再也不会跟老师说了,反正说了也没用……我不是雯雯,无法知道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雯雯一定期盼着我给她主持公道,一定希望能得到来自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可粗心的我却用无视、冷漠抹去了她对老师的信任。
无独有偶,几天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课间两个男孩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动了手,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牙齿被打掉了。孩子很乖巧,怕给我添麻烦,谁都没告诉,直到晚上家长发现他嘴角的异样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第二天,我问起孩子为什么不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孩子小声地说:“你不是常常说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汇报吗?反正牙齿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听着孩子纯真的话语,我心里的惭愧和歉疚真是难以言表。是呀,这样的话不是我曾经亲口说的吗?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告状”的情况。“顾老师,姚力刚才打了我一下。”“王林说我抄别人的作业,我根本就没有,可他偏不信。”“刘炀发作业本的时候随便乱扔,把我的本子扔坏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一开始,碰到孩子告状,我会叫来当事双方,查个水落石出,定个孰是孰非。可后来,发现孩子之间的这些问题几乎都是芝麻大小,几乎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就不再那么上心。有时间的话,处理一下;没时间的话,安慰几句受委屈的孩子,或者应付一句“知道了”;如果遇到自己心情不好,面对孩子的诉求,甚至会训斥两声:“怎么又是你们俩闹矛盾?遇到事情不会自己解决吗?你不看老师正忙着吗?不要碰到一点点的小事就来找老师。”久而久之,跑到我身边“告状”的孩子变少了。就在我自认为孩子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逐渐增强时,却慢慢发现我与孩子们的距离疏远了。下课时,不再像以前一样,有很多孩子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野外活动时,也没有几个孩子主动拉着我加入他们的小队。反而,隔三岔五地接到家长的电话或短信,向我反映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麻烦我帮着处理一下。
面对这样的状况,再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保护神,只有她才能给身处劣势的自己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当他鼓起勇气向老师说出自己遇到的麻烦时,内心是多么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安慰呀!孩子的世界很大,可以装下无穷的奇思妙想;孩子的世界很小,有时竟容不下一个玩笑。很多时候,他们比大人更在乎自己的利益,更在乎别人的看法,会为了自己的尊严、形象不顾一切地寻求外界的支援,而向老师“告状”就是他们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途径。当他们真诚地向老师表达渴望得到同情、理解、帮助时,正是最迫切想得到认同的时候,也是心理上与老师最亲近的时候。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学会把孩子的“告状”放在心上,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解决他们的诉求,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顾利华)
王晓春点评:
顾老师的反思精神值得学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学会把孩子的‘告状’放在心上,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解决他们的诉求,走进他们的内心。”如此充满爱心的语言,令人感动。然而,顾老师说的另一句话,“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汇报”,说错了吗?我想也不错,因为教师无论多么耐心,他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还有很多“处理告状”之外的事情,更加重要,而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告状是可以无穷无尽的,你教师浑身是嘴,也未必应付得过来。人非圣贤,谁也有被弄烦了的时候,烦了就难免发脾气,发脾气就容易说错话做错事,勉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会造成心理问题(焦虑),早晚出更大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可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不理会学生的告状,一个是事无巨细一律“解决他们的诉求”。前一种办法会造成师生隔阂,形成矛盾隐患,后一种办法会弄得老师心力交瘁,且吃力不讨好。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事无巨细地管,其实就是溺爱。 那怎么办呢?我想比较好的思路是:对学生告状,要区别情况,分类处理,教师的目标应该是逐渐减少学生向老师告状的数量,提高其质量。
有些孩子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遇到很多同龄人可以处理的矛盾自己不会,于是求助于老师。这种情况老师当然要伸出援手,但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地教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怎么样自己解决。教师单纯“主持公道”属于治标不治本。
有些孩子告状,其实是趁机亲近老师,对于这种孩子,告状是一种“讨好老师”甚至“示爱”的方式。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对他的告状表示不耐烦,你会发现他的表情有一种特殊的委屈,有点像“失恋”的样子。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平时注意对他们表示一些亲切的爱意,他们的告状就会减少。
有些孩子比较孤独,同学和老师都很少注意他,他自己又不甘心,于是就可能借告状的手段来“刷存在感”。这种孩子不难鉴别。只要老师多关注他一点,或者鼓励同学们关注他,你就会发现他很少再告状了。
还有些孩子表达欲特别强,上课总是争着发言,下课也是说个不停,找个茬就说,没话找话也要说。他似乎不大在意别人的反应,只要能说话,就能得到满足。这种孩子的告状,恐怕多半就是把告状当成一种说话的机会了。教师如何对待这种孩子的告状呢?我想,一个是要告诉他,告状是件严肃的事情,不可轻易为之,另一个是教他们学学控制点自己的表达欲。
还有一种孩子要注意,他们告状并不是要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要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让老师对某学生印象不好,或者通过告状借教师之手打击对手。他们的告状有时是诬告,但更多的确有其事,只不过是“选择性地向老师汇报”。对这种告状,教师当然也要秉公处理,但要警惕,别被利用,同时要教育这种孩子,别用告状的办法谋私。
以上几种学生,只要教师区别对待,告状的数量就可能逐渐减少,而质量却会慢慢提高,于是教师就可以“好钢使在刀刃上”了。关于学生告状,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告状与偶尔告状的区别,一般说来,偶尔告状要比经常告状的质量高,宜加注意。经常告状的学生如果态度不同往常,也要注意,那可能是真有点事了。完全没人告状未必是好事情。如果班风较好,还可以考虑设立“班级小法官”,同学之间一些小矛盾由他们处理(要自愿)。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其法律意识,是个好办法。
学生告状为哪般?
像天真活泼是孩子的天性一样,爱告状也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天到晚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揪到老师的面前来。低年级的教师本来就很忙——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都在打基础的阶段,现在又加上不断的学生告状事件,使工作变得更加繁琐,所以,如何处理学生的告状问题成了每位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全部处理吧,没那么多时间,自己精力有限;不处理吧,万一发生什么大事,自己可是要负重大责任的。面对这样一个进退两难、分寸不太好把握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来讨论这样四个问题:学生为何喜欢告状?学生主要告的是哪方面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告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告状问题?
一、学生为何喜欢告状?
我把学生分成两类来研究:一类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另一类是已适应小学生活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他们已经习惯了幼儿园以玩耍、活动为主的学习,忽然之间,进了小学,要学习那么多知识,遵守那么多行为规范,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无助了。此时的他们,非常希望有一个像妈妈一样的人出现,能够保护他,帮他解决问题。于是,老师就成了一年级学生心中妈妈的代名词。有事找老师,受了委屈告诉老师。“老师,老师”,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有一些学生追着叫。一声声老师,催得教师像陀螺似的转。一年级由此成了小学最会告状的年级。
一年级结束了,学生已经慢慢适应了小学的生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喜欢告状。此时的学生想法已经不同了,他们的告状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告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比如今天同学骂了自己,自己骂不过人家吃亏了,老师知道了,肯定会维护自己;同学在玩水,被自己看见了,告诉老师,老师批评他的同时也会表扬自己;回家作业自己按时完成了,可有一位同学却是早上在学校里做的,为什么他可以在学校里做,自己却不能,一定要让老师知道,等等。虽然事情五花八门,但其实告状学生的目的只有一个:自己没有做或者不敢做的事,也不让同学做;自己受了委屈,一定要让老师为自己讨回公道。
二、学生主要告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学生来告的事情真的是形形色色,大到班级里同学之间打架有人受伤了,小到自己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不见了,这些都可以成为“状”的内容。但我们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摩擦、违反行为规范的现象以及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是学生告状时的三大块内容。这其中学生最常用的话语是:老师,他打(骂)我;老师,××在踩草坪;老师,××把××推倒了……
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告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处于低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人人都向老师告过状。告状的人多,被告的也多,告状的时间段也很长,无论早上还是下午,上课还是下课,总有学生敲起告状的鼓。到高段,告状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不再天天跑办公室,不再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纠结,告状也不再在上课时出现。这时候的学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大事”。他们已经明白:有哪些事需要让老师知道,有哪些事不用告诉老师。于是,教师开始对自己的学生渐渐懂事感到欣慰,但不好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的班级发生了大事,瞒着老师,自己私底下解决,让教师成为事件的最后知情者。
四、如何处理告状问题?
教师的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告状现象的存留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过于严厉,或者对学生的告状从不放在心上,那么,告状的事情就会在这个班级里消失,教师就变成一个“聋哑人”——他不知道他的班级里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师对告状的事每件必处理,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排山倒海般的告状浪潮。既不让告状现象蔓延,又能了解班级的日常运转,我是这样做的: 1.用态度给学生指路。刚做教师时,学生只要前脚迈进办公室来告状,我必定后脚跑出去马上解决问题。后来,当老师久了,明白有些事情是必须马上处理的,有的事情则可以缓一缓。为了帮学生分清事情的轻重程度,我常常用一些语言来表示:碰到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等学生说完,我会说:你很乖,老师知道了,而身子还稳稳地坐着;碰到一些要紧事,我没等学生说完,就立即起身,一边走一边向这个学生询问,然后到达事情发生的地点时,我就对事情已经了解了大概。这样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明白哪些事必须马上向老师汇报,哪些事不汇报也成,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
2.上一堂有关告状的课。把告状的问题,摆到我们的课堂上,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一上课,我先表扬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表扬他们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然后我装出很烦恼的样子,向学生诉说:你们常常到办公室来告状,老师都无法批改作业和备课了,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快点处理完你们告状的问题?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有的同学常常把小事向你汇报,你听见是小事就不用处理了;有的说,小事让班长来处理好了,大事老师你自己处理;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们能自己处理的,你就让我们自己处理……不问不知道,一问原来有那么多招数。学生想告诉我的,不就是他们以后自己要做到的:小事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找班长,大事才告诉老师。听着他们的回答,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3.各告各的状。像大扫除分任务一样,为了整顿告状太频繁的现象,我也把告状的权力分成几大块:各个学科的课代表可以告同学不做作业的状;值日组长可以告同学不认真打扫的状;纪律委员可以把不遵守纪律同学的名单上报给老师……班长则全权管理班级,试着处理问题,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把可以行使告状权力的对象锁定,专人专告专门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告状的现象。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好朋友不告”、“霸道学生不告”和“诬告”的问题,我结合语文回家作业,让学生在周二和周四写写简评,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想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写下来,全面真实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简评,我可以了解班级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一些不好的苗头,更好地掌控班级。
4.这些状非告不可。针对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事情大小、轻重缓急,我在班级中提出:“有些状,不管是谁,不管老师有多忙,不管是什么时间,都可以告。这些状是:当同学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当同学的身体受到伤害时。这时候的你,不是一个爱打小报告的小人,你是在帮助同学、关心同学,你的帮助将保障他的安全和健康。”让每位学生关注别人的健康和安全,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又记挂在同学的心里,班级真正成为了安全又温暖的“家”。
总之,与学生有关的事,都是大事。学生的告状现象,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生,它的适度存在是合理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告状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浙江宁波鄞州区茅山小学 徐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