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小船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271724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小船
  小班入园不久的一次户外游戏时间,的的兴奋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地方。”说完拽着我往小山坡的围墙处走。小橘子、鑫鑫等几个小朋友也一起跟着去了。走到围墙边,的的指着小河角落里的一艘小木船说:“就是这里!”孩子们立刻热闹起来。的的:“这是哪里来的船?”小莫:“它怎么不动呢?”俣俣:“它是没有船桨动不了?”鑫鑫:“它坏了吗?我们用吊车吊起来……”快到午餐时间了,我想让大家先回教室,可孩子们扶着高高的栏杆不愿离去,我告诉他们回去后可以继续讨论这件事,大家才和我一起回到教室。刚到教室,大家就围坐在一起,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起来。
  幼:“河里的小船,我们想把船运回来。”
  师:“把船运回来做什么呢?”
  幼:“可以玩划船的游戏、可以在上面睡觉……”
  师:“这么大的船你们想怎么运回来?”
  幼:“用挖挖(土)机。”“用吊车。”“飞机也可以!”……孩子们积极地回应着。
  师:“幼儿园有这些机器吗?”
  幼:“没有。”
  师:“那还有什么办法?”
  幼:“可以用绳子套起来。”“还可以勾住拉起来。”……孩子们的讨论十分热烈,决定第二天去运船。
  初次尝试“勾”小船
  “运小船需要用什么材料呢?”老师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纷纷开始在教室里寻找。的的最先找到艺术区软软的细铁丝,其他几个孩子见状也都拿了长短不一的细铁丝。拿到材料孩子们就出发了,来到小河边,大家开始轮流尝试用铁丝够小船,都没有成功。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纷纷说是铁丝太短所以失败了。俣俣说:“把铁丝接起来试试。”孩子们排好队,用手将铁丝直接连接起来,可是铁丝很快就从中间断开了,尝试又一次失败。
  穿着雨靴抬小船
  过了周末,当孩子们再次来到户外打算运船时候,发现原本在墙角小河里的小木船被挪到了小河对面的草坪上了,运船的难度增加了。要到对面的草坪必须淌过小河,这可怎么办才好?的的说:“我们可以穿雨靴过去。”孩子们兴奋地说自己有雨靴,第二天会把雨靴带到幼儿园来。
  第二天一早,穿好雨靴的孩子们催促我去运小船,我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于是在出发前和他们讨论了如何安全过河的问题。鑫鑫:“我们轻轻走就不会摔跤。”俣俣:“我们会互相帮忙牵着过河。”航航:“走慢一点。”……最终,在这些安全提示下,孩子们一个个顺利地走到了对岸。
  好好提议大家将小船抬回教室,并对老师说:“你在一边喊加油,我们来抬船。”在好好的指令下,我开始喊:“加油!加油!”但由于用力不均,船身偏向一边,孩子们反复尝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回到教室,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我:“今天的运船为什么失败了?”
  俣俣:“因为船太重了,我们力气不够。”
  好好:“他们乱抬,一边有小朋友一边没有。”
  我:“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好好:“可以用长绳子捆小船,还可以用长钩子勾,然后拉着走。”
  用工具运船
  第二次运船时,孩子们过起河来得心应手。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之间有了关爱和合作,好好和晨晨主动向俣俣伸出手,将她拉上岸,并互相提醒着注意安全。来到小船旁,好好和几个小朋友忙着用绳子捆船,可一不小心绳子被拉成了一个死结,没法用了。航航发现小船的船头有个圆洞,他将软铁丝从洞口套进去,再将多出的部分用手拧了拧,呼喊着旁边的小伙伴一起来拉船,“噗”的一声,船头的夹板被拉断了,运船计划再一次失败,孩子们有点沮丧,回到教室开展了第三次讨论。
  我:“刚才绳子为什么会打结呢?”
  好好:“大家都在拉,就打结了。”
  俣俣:“我是想帮忙把绳子捆到船上,没有要破坏。”
  我接着说:“现在小船坏了,大家还想运船吗?”
  航航、俣俣、鑫鑫抢着回答:“要运、要运!”
  我追问:“怎么运?”孩子们沉默了。
  好好:“我们可以多喊一些人来帮忙。”
  造座小桥来运船
  当小船游戏陷入困境的时,航航爸爸的出现又重新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原来,航航回家后告诉了做装修工作的爸爸小船坏掉了,第二天,航爸送航航到幼儿园时就和孩子们一起去看了小船,航爸说:“小船是可以修复的。”这就增强了孩子们想运回教室修好小船的决心。区域游戏时,的的对我说:“老师,我想到一个可以过河的好办法。”“你说说看是什么好办法?”“我们可以搭一座小桥过河,这样小朋友就可以不用打湿鞋子也不用穿雨靴了。”我继续追问:“什么材料可以帮到你呢?”的的来到积木区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小单元积木拿在手里说:“就用这个来搭。”我说:“好吧,叫上伙伴我们一起去试试。”
  的的叫上了俣俣和晨晨,将他的計划分享给小伙伴。俣俣拿着积木说:“这可不行,太小了搭不了桥。要用长长的板子。”此时我们正好走到攀登架旁。俣俣说:“我觉得这个板子应该可以。老师你能帮我把它拿下来吗?”我将板子搬下来,他们合力抬着来到了河边上,将板子架在小河上,长短刚好合适,独木桥建好了。3个小朋友非常兴奋,的的说:“桥搭好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朋友来帮忙。”晨晨说:“我们需要更多板子把桥加宽,就可以有更多的小朋友一起来抬船了。” 一根、两根、三根、四根……独木桥变成了宽宽桥。
  叫上爸妈齐帮忙
  孩子们将小船抬到了每次上岸时通过的灌木丛入口处,停下了脚步,我问他们:“怎么不抬了?”乔妹说:“抬着小船,这么多小朋友走这里(水泥做的岸边)过不了河的。”我问她:“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乔妹安排我站到宽宽桥上,孩子们则把船从灌木丛上推给我,让我一个人接着小船,他们再绕过灌木丛到小桥上来协助我抬船。我对乔妹说:“你们十多个小朋友抬一艘小船,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抬不了船,怎么办呢?”心怡说:“我们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爸爸妈妈力气大呀。”孩子们一致同意。   下午离园时,孩子们自发地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加入运船队伍:孩子们在河对岸将船合力抬起,家长们在桥上接住小船,一路上家长们想帮忙却插不上手,听到最多的是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让我一下,我没有位置了。”“妈妈你跟着我走就行了,不要占了我的位置。”……抬船的队伍凯旋,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
  小船成了大玩具
  小船终于运回了教室,大家决定把小船放在阳台的积木区。随后几天的游戏计划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要去积木区修船。老师问:“你们计划怎么修船?”大家回答:“双面胶、剪刀、卡纸、胶棒。”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双面胶粘、卡纸和胶棒进行粘合,可船越修越“烂”,最后成了个五花大绑的“伤病船”。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小船的探索热情,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小船成了我们班最受欢迎的大玩具。班级陆续生发出“小船上的警察局”“亚马逊河上的漂流船”“恐龙馆”等越来越丰富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创造游戏情节,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互助和合作行为。作为小班的小朋友,孩子们的表现已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有趣、深入的游戏,不仅需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专业的解读和有效的回应、延伸、支持。环境与材料是激发幼儿游戏的“源动力”,这艘看似破旧、不起眼的小船在孩子们眼里却是个“大宝贝”。小船的旅行故事就暂告一段落,期待未来孩子们玩出更多的精彩!
  陈宇华
  海森高教育首席专家
  首次将美国实战有效的主动学习师训体系带到中国
  当夏老师和我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惊喜!我看到了当成人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并给与陪伴和支持的时候,我在想:孩子能有多大的力量呢?孩子能够带给成人多大的惊喜呢?“千辛万苦“把小船运回教室的真的是一群小班的孩子吗?
  “我们要把小船拉回教室”“我们要在河上盖一座小桥”这些来自小班幼儿的想法是多么“疯狂”,多么“不切合实际”啊!这样的意图老师也支持吗?在乐山实幼,这样的“疯狂的想法”不仅仅获得了老师支持,连爸爸妈妈也支持!
  可是如何做呢?“用钩子把船勾回来。”“把铁丝接起来试试。”“用长钩子勾,然后拉着走。”“用小单元积木来盖桥。”这一看便知道是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的解决方式,有些方法成人一听就知道会不成功。可为什么夏老师还会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呢,到底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在这些看似不符合逻辑的想法的背后,我看到了孩子们自主开展的真游戏。即便最后经过了尝试,孩子们没有把船运回教室,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游戏,我珍视这个运船的过程。在多次尝试运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把铁丝接起来”和“合力搬攀登架“中的合作和自律、“8次尝试解决问题”中的坚持、“手牵手过河”时的关爱、“过河不摔倒”的安全关注、“叫更多的小朋友来运船”及“请爸爸妈妈来抬船“中的领导力,看到“孩子们则把船从灌木丛上推给我,…….他们再绕过灌木丛到小桥上来协助我抬船“的缜密计划性。我们还看到了经过了多次努力以后终于将小船搬回教室时的孩子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正是因为这些努力甚至是试错中,孩子们构建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这才是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时最有价值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教师通过“这是怎么回事”来了解情况,帮助孩子们澄清问题;通过“做计划”“你们想要怎么运回来”来鼓励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什么材料可以帮到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绳子为什么会打结”“我们该怎么做呢”;教师陪孩子们在大冬天穿着雨靴过小河,这是一份怎样的担当啊!难道夏老师没有想到万一孩子跌落小河生病了,自己麻烦不说,家长责怪下来怎么办?从教师的这份担当,我也看到教师背后的来自园领导的强大的支持。
  在海森高自主游戏模式强调:支持不是示范,支持是“我托着你”。在这案例中,我看到了一群托着孩子的教师,她们把自己藏在背后,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成功。《纲要》中提到“教師是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很好地体现在了乐山实幼的教师身上!
其他文献
【摘要】点线面是平面艺术造型的三种基本形态。点线面相结合的美术学习,强调学生在学校美术学习的“整体性”,探索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找准“链接点”、打通“衔接线”、把握“多层面”。始终以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由点及线再入面,始终在“场”中学习的过程,让学校美术学习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融合生活美感、体悟生命的过程。  【关键词】链接点 衔接线 多层面 整体学习  在新一轮新美术
阅读案例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游戏中男孩子穿着裙子玩玩很正常,没有必要干预,原因有三。  第一,对新游戏材料的好奇。案例中说“最近,我们为班级表演区购买了很多新裙子,孩子们每天都喜欢去游戏”,可见,丁丁穿裙子游戏,是受新鲜游戏材料的吸引,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很正常。一般来说,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初期,孩子们都会非常喜爱,不停摆弄,丁丁“一连几天都去表演区穿裙子”就是对新游戏道具的好奇,没有必要大惊小
一、“责任感缺失”的常见现象  镜头扫过——  清晨,校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络绎不绝。打开车门,给孩子背上书包、拿上水杯,还听到这样的叫嚷:“妈,我的作业本你帮我装进书包了吗?”课间,一纸片无辜地“躺”在教室的前面,被学生踢来踢去,老师用手指指地面,意思是说可以把它捡起来,却听到随即冒出的这样一句话:“老师,这不是我扔的!”活动课,广播里又在播放:“×班×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一件外套,请丢失的同学到广
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出新求异,抛开教材,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地“挖掘”“拓展”。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并不是不要教材,丢开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又不拘泥局限于教材。我认为,首先要切实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再放手让学生走出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学好语文。  一、深入教材,用好“例子”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我是这样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
摘 要:高校跨校修读学分工作遵循“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带动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沈阳农业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通过制定政策支持教师开展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性、转变学校的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等学校本科教
【摘要】对于刚刚跨入小学课堂的学生们来说,在很多时候可能很容易对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到模糊不清,久而久之便会觉得枯燥乃至厌烦。通过一系列的推敲和设计把游戏融合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发展数学思維。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课堂 游戏  初跨入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对数学的概念各式各样,最多的感觉还
在开展大班“小脚丫走天下”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去了北京天安门,在谈论中我也感受到他们对天安门的热爱,于是我在建筑区投放了天安门的建筑图片,希望孩子们通过搭建来表达他们对天安门的认识和喜爱。但对天安门这样特征显著的建筑,孩子们会用哪些材料、用何种方式进行表现,我也很难预料,于是怀着拭目以待的心情期待着孩子的行动。  初次搭建时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城墙倒了  妃妃一进建构区就走到贴有
20年前的书既普通又不美观,那么20年后的书会是怎样呢?  20年后的书既美观又实用。就拿我手中的三本书来说吧,书名分别是《海洋书》、《太空书》和《动物书》。《太空书》可奥妙了,只要一打开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容可丰富了,它把太空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拍了进去。你看这些內容时就仿佛看电视一样逼真,它会让你更加了解太空中的知识和奥秘。《动物书》呀,只要你按一下书皮上的小电钮,它自然会打开,然后书上便出现一
中长跑是一项极限强度之争的运动项目,在全程跑中既要有良好的速度,又要有保持速度的能力,属于高强度耐力性项目。它单调、枯燥,运动强度大,运动员易感到疲惫乏力,从而产生怕跑的情绪,尤其是小学生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为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尝试改变训练策略,使训练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挑战性,对培养小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意志和心理耐力水平,以及最大限度地调动体能的潜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长跑训练是意志力
班级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也造成了教师创设墙面环境时的一些偏差和误区,分析墙面上布置的内容,目前占据面积较大的主要是装饰、规则和幼儿作品3类。从教师对墙面环境的认识中,可以发现目前班级墙面创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用“墙面幼儿作品丰满程度”作为标准评价墙饰优劣,导致墙面出现装饰多、字多、内容多等现象。第二,创设墙面的出发点基于教师而非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