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认为大学中混合班的教学应具有专业特色,并以环境生物学为例,讨论了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特征(原则),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使读者对大学混合班的教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 大学混合班 环境生物学 必要性 特征 问题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节约型大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大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定位学校层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同时,各大学之间也在努力打破条块分割、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学混合班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在高校中开展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的学生共同授课模式,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学混合班的建设应该具有专业特色。本文以环境生物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与特征,并讨论由混合班中学生背景知识的差异等原因引起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使读者对混合班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大学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属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工业农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大。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大部分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没有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环境“透支”现象仍普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矛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2]。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一样,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社会文明行为的楷模。目前,各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浪费主要指在高校教育内部出现的教育浪费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未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使得本就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浪费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对弘扬健康文明的校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大学混合班是针对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状,为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而提出的一种节约资源、合理设置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资源(人力和物力)共享,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的有效方法。大学内部各学院、各部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开设大学混合班。例如,在温州医学院高校中,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专业和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的学科知识——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对于生命科学专业来说,它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环境生物学这门课不仅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生物学在环境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净化方法和生物修复等。所以,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混合班进行环境生物学的授课,在人力、物力等资源共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打破了各学院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变分散为整合,通过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降低资源的折旧消耗和平均单次使用消耗,从而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然选择。混合班的设置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二、大学混合班的特征
本文中的大学混合班是以节约高校办学资源为目标的,在不影响办学效率的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进行同一门学科的授课。它与浙江大学开设的混合班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浙江大学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于1984年创建了混合班,实施英才教育。浙江大学混合班的教育模式是集全校工科新生中的优等生,单独编班,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3]而本文中的混合班仅仅是为了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暂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学习,其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例如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就是由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设置和知识背景。(2)学生数量众多。混合班都是大班,一般由2—3个小班组成,比起普通班来说,学生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多。(3)课堂授课形式有所改变。基于前面两个特征,混合班授课会在具体方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会引起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首先,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学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样就会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点传授时的一个衔接问题。例如,本文提到的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在其授课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那么势必会淡漠一些环境科学方向的基础知识的温习,这不会影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但是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在课堂上产生困惑,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们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例如,在课堂中提到的一个用来表示浓度的单位ppm,这对高年级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ppm作为浓度单位不是专属于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许多环境方向的专业课中都会提到。但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却不懂,可能是平时用得不多。另外,背景知识的差异引起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新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上。环境生物学是“环境 生物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侧重点,这也使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理解方面有快慢之分。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每个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避免一边倒,而使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听课效率,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课堂上容易放任自流。另外,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积极提出来大家一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醒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多举一些最新的例子来对知识点进行更加形象的阐述,一方面可以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引起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不会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2.学生数量比较多不仅会让课堂纪律难以把握,课堂授课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于混合班来说,小班授课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而混合班的教师不仅要顾全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还要顾全数量众多的学生,比起小班的教师,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使课堂教学变得非常吸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用激情点亮你的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倍感兴趣,那就要用你的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自身仍需加强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必要的讲解与点拨,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大的魅力。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精辟讲授深深地吸引了评委。有人问他备这节课用了多长的时间?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备这节课。我觉得这个教师说得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课堂积累素材,一生都在充实自己。厚积才能薄发,上课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才能魅力无限。例如,环境生物学授课中,可以多提一些互联网上的最新消息。环境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互联网上最新的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会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然会很集中地听讲。
3.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面对人数颇多、专业基础知识不一的混合班学生,其主动性的调动是对教师能力的一大挑战。所谓众口难调,混合班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一部分的根源是因为学生数量多,专业背景不一。在课堂上,任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有些教师会大声怒喝、批评责骂,有时干脆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罚站。这不但对课堂教学没有益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
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策划者,更应该抓住这一特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应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教师。由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述一些与当堂课程有关的知识,这不仅会调动环境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会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学起来更加有亲和力。毕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比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反过来也一样,当碰到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述。另外教师要努力改变“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比如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思考题。课堂上将大家分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组,在面授基础知识的时候把几个思考题贯穿起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不同专业的学生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可能给教师一定的启迪,教学过程也就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
最后,手段多变才美丽。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很难想象,你上课一分钟后学生就能猜出你四十分钟内要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去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应从课堂的导入、提问、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束等各个环节常变常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被吸引住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很想知道这堂课教师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四、结语
专业设置应该服从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同或相近专业应该加以整合,集中教师和实验条件,防止在专业设置上出于部门利益搞“小而全”,这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手段。大学混合班不仅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必须保证混合班的教学质量。对于混合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仍需不断进行改善,以期提高混合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童大焕.节约型社会遭遇制度性瓶颈.新民周刊,2005,(36).
[2]吴建军.节约型校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09-111.
[3]李水英,周金其.关于“英才教育”十六年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1-34.
[4]李伟.问题与对策.档案学通讯,2006,(3):66-68.
关键词: 大学混合班 环境生物学 必要性 特征 问题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节约型大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大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定位学校层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同时,各大学之间也在努力打破条块分割、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学混合班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在高校中开展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的学生共同授课模式,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学混合班的建设应该具有专业特色。本文以环境生物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与特征,并讨论由混合班中学生背景知识的差异等原因引起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使读者对混合班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大学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属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工业农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大。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大部分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没有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环境“透支”现象仍普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矛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2]。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一样,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社会文明行为的楷模。目前,各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浪费主要指在高校教育内部出现的教育浪费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未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使得本就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浪费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对弘扬健康文明的校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大学混合班是针对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状,为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而提出的一种节约资源、合理设置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资源(人力和物力)共享,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的有效方法。大学内部各学院、各部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开设大学混合班。例如,在温州医学院高校中,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专业和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的学科知识——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对于生命科学专业来说,它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环境生物学这门课不仅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生物学在环境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净化方法和生物修复等。所以,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混合班进行环境生物学的授课,在人力、物力等资源共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打破了各学院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变分散为整合,通过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降低资源的折旧消耗和平均单次使用消耗,从而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然选择。混合班的设置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二、大学混合班的特征
本文中的大学混合班是以节约高校办学资源为目标的,在不影响办学效率的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进行同一门学科的授课。它与浙江大学开设的混合班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浙江大学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于1984年创建了混合班,实施英才教育。浙江大学混合班的教育模式是集全校工科新生中的优等生,单独编班,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3]而本文中的混合班仅仅是为了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暂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学习,其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例如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就是由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设置和知识背景。(2)学生数量众多。混合班都是大班,一般由2—3个小班组成,比起普通班来说,学生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多。(3)课堂授课形式有所改变。基于前面两个特征,混合班授课会在具体方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会引起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首先,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学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样就会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点传授时的一个衔接问题。例如,本文提到的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在其授课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那么势必会淡漠一些环境科学方向的基础知识的温习,这不会影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但是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在课堂上产生困惑,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们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例如,在课堂中提到的一个用来表示浓度的单位ppm,这对高年级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ppm作为浓度单位不是专属于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许多环境方向的专业课中都会提到。但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却不懂,可能是平时用得不多。另外,背景知识的差异引起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新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上。环境生物学是“环境 生物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侧重点,这也使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理解方面有快慢之分。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每个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避免一边倒,而使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听课效率,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课堂上容易放任自流。另外,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积极提出来大家一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醒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多举一些最新的例子来对知识点进行更加形象的阐述,一方面可以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引起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不会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2.学生数量比较多不仅会让课堂纪律难以把握,课堂授课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于混合班来说,小班授课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而混合班的教师不仅要顾全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还要顾全数量众多的学生,比起小班的教师,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使课堂教学变得非常吸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用激情点亮你的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倍感兴趣,那就要用你的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自身仍需加强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必要的讲解与点拨,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大的魅力。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精辟讲授深深地吸引了评委。有人问他备这节课用了多长的时间?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备这节课。我觉得这个教师说得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课堂积累素材,一生都在充实自己。厚积才能薄发,上课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才能魅力无限。例如,环境生物学授课中,可以多提一些互联网上的最新消息。环境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互联网上最新的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会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然会很集中地听讲。
3.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面对人数颇多、专业基础知识不一的混合班学生,其主动性的调动是对教师能力的一大挑战。所谓众口难调,混合班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一部分的根源是因为学生数量多,专业背景不一。在课堂上,任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有些教师会大声怒喝、批评责骂,有时干脆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罚站。这不但对课堂教学没有益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
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策划者,更应该抓住这一特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应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教师。由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述一些与当堂课程有关的知识,这不仅会调动环境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会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学起来更加有亲和力。毕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比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反过来也一样,当碰到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述。另外教师要努力改变“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比如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思考题。课堂上将大家分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组,在面授基础知识的时候把几个思考题贯穿起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不同专业的学生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可能给教师一定的启迪,教学过程也就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
最后,手段多变才美丽。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很难想象,你上课一分钟后学生就能猜出你四十分钟内要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去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应从课堂的导入、提问、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束等各个环节常变常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被吸引住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很想知道这堂课教师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四、结语
专业设置应该服从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同或相近专业应该加以整合,集中教师和实验条件,防止在专业设置上出于部门利益搞“小而全”,这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手段。大学混合班不仅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必须保证混合班的教学质量。对于混合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仍需不断进行改善,以期提高混合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童大焕.节约型社会遭遇制度性瓶颈.新民周刊,2005,(36).
[2]吴建军.节约型校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09-111.
[3]李水英,周金其.关于“英才教育”十六年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1-34.
[4]李伟.问题与对策.档案学通讯,2006,(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