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关爱学生、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课堂小结等多种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 数学学习 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愉快的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衰减,日积月累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逃避数学,讨厌数学,排斥数学。这样学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现在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是如此,这让农村教师感到非常头疼。因此,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学习极为关注的方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关爱学生,酝酿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1 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或父母双亡的,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学习上扶助学困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1.3 表扬鼓励,坚定信心
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
2.创设情境,唤醒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象13、23、29、56等都不能社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3.探究新知,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等等,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
又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先后设计了猜一猜、摸物体等游戏。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正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另一部分学生把眼睛睁开,然后同时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说出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明确了,正方体不论怎么翻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正方体的这个特点,来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较容易地学到了这个知识。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兴趣。
4.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就能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得到锻炼,变得更灵巧。学生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并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会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5.课堂小结,延续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延续,使学生延续学习兴趣。
所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孙全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13期.
[2] 任芬,《教学与管理 》,2006年06期.
【关键词】学生 数学学习 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愉快的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有时会难以理解,甚至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衰减,日积月累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负担。于是逃避数学,讨厌数学,排斥数学。这样学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现在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是如此,这让农村教师感到非常头疼。因此,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学习极为关注的方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1.关爱学生,酝酿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1 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尤其是那些单亲家庭的或父母双亡的,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 学习上扶助学困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1.3 表扬鼓励,坚定信心
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
2.创设情境,唤醒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象13、23、29、56等都不能社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3.探究新知,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等等,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
又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我先后设计了猜一猜、摸物体等游戏。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正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让一部分学生闭上眼睛,另一部分学生把眼睛睁开,然后同时翻动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说出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明确了,正方体不论怎么翻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正方体的这个特点,来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游戏活动,学生较容易地学到了这个知识。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兴趣。
4.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就能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得到锻炼,变得更灵巧。学生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并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会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5.课堂小结,延续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延续,使学生延续学习兴趣。
所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孙全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13期.
[2] 任芬,《教学与管理 》,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