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太平,无益可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在开始对汉族的征服战争时,一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贵族,认为“汉人无补于国”,主张“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太宗窝阔台即位之后,攻灭金朝,占领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农耕地区,这才开始采取了包括“戊戌选士”在内的一系列的汉化措施。由于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的敦请,太宗九年下诏:命有关官员“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不以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元史》卷八十一,以下引此书不再注明出处)考试在第二年正式举行,录取了包括杨奂等人在内的一时名士。因为太宗十年(1238年)为农历戊戌年,所以这次考试史称“戊戌选士”。
  “戊戌选士”的对象是“儒人被俘为奴者”,诏令规定中选者“复其赋役”,并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实际上,更多的中选者只是免除了奴隶的身份,免掉了征徭杂役,获得了同僧人和道士一样的地位,与以往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戊戌选士”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由于蒙古贵族的反对,即便是像“戊戌选士”这样功能极其有限的考试,也难以为继。“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特别是在攻灭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大力革除旧制,推进汉化,恢复科举考试也被纳入议事日程。早在至元初,忽必烈就令丞相史天泽条列当时应该施行的大事,其中就包括了设科取士,但“未果行”。至元四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上疏请行选举法,力陈当时“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忽必烈也认为“此良法也,其行之”,并下令相关部门商议制定了科举考试的规程,但最后也不见实施。至元十一年,“翰林老臣”将制定好的科举考试规程呈上,依然是“事未施行”。至元二十一年,丞相火鲁火孙、南宋状元留梦炎等人又一次建议贡举取士,以改变“天下习儒者少,而由刀笔吏得官者多”的状况,忽必烈虽然批准,但最终还是没有施行。至元年间,陈祐、单公履、王恽等都曾先后上书,建议设科举以收人材,也没有结果。终忽必烈之世,科举制度始终没有实行。成宗、武宗时,也一再议“科举事”,依然还是议而不行。正如皇庆二年中书省臣的奏章中所说的那样:“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但由于蒙古贵族反对重用儒生,对采行科举制度多方阻扰,有关设科取士的问题总是议而不行,成为具文,事实上被废止了。
  这是科举史上最长时间的停废,直到延祐二年(1315年)才得以恢复。这时距1206年蒙古建国有109年,距1238年“戊戌选士”有77年,距1271年元朝建国则有4 4年,距1279年攻灭南宋也有36年。元朝长时间的停废科举,从内部关上了那扇向全社会所有成员敞开的参与国家行政机构的大门,堵死了那条所有人都信仰崇奉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彻底幻灭了士人那颗力图用勤苦叩击学问、并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的坚毅决心,这让全社会失望,更叫读书人绝望。在无法改变的现实面前,士人的职业选择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具有高度优越感的士人,沦落到了与传统观念不齿的工匠商贾一般的地步,心理上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加上蒙元是异族入主中原,一些“遗民”感情上排斥抵触,对元朝的文教政策极尽攻击诋毁之能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因此在社会上出现。“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叠山集》卷二)尽管元朝设立了儒户,并免除了儒户的赋役,但将读书人与工匠屠夫、坐商行贩并列,这造成了他们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屈辱感,特别是没有像科举制度那样、给士人提供一个通往社会金字塔顶层的阶梯,所以士人怀怨,乃至愤怒。
  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元仁宗批准了中书省的请求,下诏恢复了久废不兴、屡议不举的科举。诏令次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在以前那些已经制定出但没有实施的科举规程的基础上,这道诏令对元朝的科举制度做了全面的规划。诏令规定,元朝的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式、录取名额、授官情况,根据不同的民族和人等而有所不同。
  元朝把全国的百姓分为四等。在乡试和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两场:第一场试经问五条,第二场试时务策一道,限500字以上。南人和汉人要试三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分别限300字和500字以上;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限1000字以上。比较蒙古人和色目人而言,南人和汉人不仅考试科目多、内容广,而且标准高、难度大。考试科目和答题难度公然不同,而由乡试参加会试的名额以及最终的录取名额,则绝对“公平”:元朝规定乡试合格的300人赴会试,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各占75名;会试录取100人,四等人各占25名。元朝全国的人口约7200万,其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各约100万,汉人约1000万,南人更是多达6000万之众,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的60倍。相同的录取名额,显然使得汉人尤其是南人的录取比例低很多,竞争惨烈许多。元朝的殿试在翰林国史院举行,只试时务策一场,汉人和南人限1000字以上,蒙古人和色目人限500字以上。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元朝以右为尊,称为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为左榜。左右两榜各分三甲。虽然左右两榜第一名都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均为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但如果蒙古人和色目人愿意试汉人和南人的科目,则可以加一等授予官职。
  按照皇庆二年的诏令,延祐二年,元朝第一届科举在大都(今北京)举行。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人,不到原计划300人的一半;从中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只有原计划100人的一半多点。第一届科举名额不足的原因,并不是汉人、南人缺乏合格者,实际上参加乡试的汉人、南人总数要比蒙古人、色目人多几倍;但因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难以选满150个举人名额和50个进士名额,为了维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一致,保持两榜的平衡,就将汉人和南人的乡试和会试名额同等空缺,通过这种办法,以免汉人、南人在科举中占优势。
  元朝的科举考试迟迟不能施行,统治者实际上有难言之隐:明目张胆地袒护本民族的子弟吧,有违历朝行之有效、并为全社会瞩目的公平和公正;让本民族的子弟和汉族士人平等竞争吧,那劣势又显而易见。在不采行不行、采行也多有不便的情势下,元朝最终还是出台并实施了这一明显带有自卑情结和民族歧视性的政策。
  在元朝,朱熹的学说已经取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东山存稿》卷四)不仅是读朱子之书,学朱子之学,而且还以朱子的是非为是非。正因为有这样的学术基础和社会背景,当元仁宗在皇庆二年宣布恢复科举时,就明确了这样的规程: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都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出题,用朱熹《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考试五经的经义,也以程朱理学家的阐释特别是朱熹的解释为依据。从此之后,朱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群经《四书》之说,自朱子折衷论定,学者传之。我国家尊信其学,而讲诵授受,必以是为则。而天下之学,皆朱子之书。书之所行,教之所行也。教之所行,道之所行也。”(《道园类稿》卷二十五)借助科举制度的影响力,朱学在元朝进一步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以后明清两朝,也都沿用元朝的成法,以理学取士,实行了近六百年之久。
  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实际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这也就是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即便是在科举制度被采行之后,由于伯颜等蒙古贵族的反对,也停了2科,6年未举。元朝开科16次,取士1200人,按照每科100人的法定录取名额计,也只有70%。进士入仕者在元朝文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区区4.3%。元末明初的叶子奇,在说及元朝时曾说:“至于科目取士,止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世犹曰无益直可废也。岂时运使然耶,何唐宋不侔之甚也?”(《草木子》卷四)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元朝都是中国科举史上最为低落的一个王朝。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洪明)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4年,北京市西城区小学1-4年级、初中1年级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改初期,与课标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奇缺,教师在对教材加工处理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为解决这些问题,西城区着手建设一个区域性的专业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以及在线研讨的空间,“西城教育研修网”(以下简称研修网)应运而生。  研修网以个人工作室和学科协作组两种形式开
当怀着对暖冬满腔的敌意在岁月里漫步时,风儿推开季节的门,秋天不情愿地走了,冬天出人意料地裹着雪花挤了进来,给了人们一个雪白雪白的惊喜。这几天漫天飞舞的雪花,着实让人兴奋,勾起不少人儿时的回忆,学校的班车上挤满了童年时冬天的故事,叽叽喳喳的,全无冬天的寒冷,到处洋溢着一种甜蜜和陶醉,每个人的脸上、眼中都流溢着青春的光泽。班车载着一个童话世界,在我的目光下驶出了校门、驶出了视野。夜色降临了,孩子们像一
天色渐渐暗了,除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车厢之间轻微的碰撞声,软卧车厢里一片宁静。  小时候,家里穷,用不起电灯,用不起煤油灯,连桐油灯盏也舍不得用三根灯芯,这迫使我养成一个习惯:睡觉之前,黑灯瞎火地、默默地把白天的功课温理一遍,记诵,思索,咀嚼(像牛的“反刍”),消化。旅途也不例外。  叶圣陶先生以为我睡着了,拿过一条毛毯,准备给我盖上,我赶紧翻身起来道谢,告诉他我没睡着。他问:“想什么呢?”听了
家住广西柳州市的陈先生,早年丧偶,2016年6月,经人介绍与已离异的魏女士相识。二人都是60多岁,见面后互相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为避免夜长梦多,同年8月,陈先生与魏女士签下《协议书》,约定彼此愿意结为夫妻,但始终未领取结婚证。协议同时约定,陈先生给予魏女士彩礼1万元,并每月给魏女士零用钱1000元;魏女士则每周固定时间照顾陈先生,双方并在协议上签字
耿爽  2020年7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全权证书,正式开始履职。此前,耿爽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6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耿爽向中外记者告别。四年来,他每一次妙语连珠、铿锵有力的答记者问,都让世界看到一个大国正直的态度。他气定神闲,儒雅博学,能在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也能犀利地把对手反驳得哑口无言,成就了中国许多外交的高光时刻。外交部的成语担当  2016年9月
软木画又名“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它形成于20世纪初,发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东郊的西园村。当时有一些类似“木画”的作品从德国流入中国,受此启发,福州工艺传习所总教习师、木雕名师陈春润和木雕技师吴启棋、建筑花板技师郑立溪等人,充分吸收西方美术的优点,将之与中国传统木雕技法相结合,潜心研究出崭新的软木画技艺。  它以从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拉伯等地进口的栎树的木栓层软木
教师,承载着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托起太阳的人、摆渡人、辛勤的园丁、孺子牛、铺路石、梯子、春蚕和蜡烛。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作用和权威却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今天,教师要找回尊严,让自己真正成为真理和仁爱的化身,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专业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以下3个问题。    一、由教“书”向教“学”转化    母亲把苦药灌进儿童的肚子里是有效的,而教师把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苏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为当今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含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和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意蕴,这源于他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源于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源于他对学生心灵的敏感和深深的关切,也源于他虔诚的人性本善的信念。    一、道德情感教育——始于人道终于敬畏    一切教育在终极目的的意义上讲,都是道德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
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教育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改革的历史。有改革,教育才会有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着,包括我国。因此从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对认识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进行了教育的重建和革新,深刻地体现了苏联教育思想和体制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们立足国情,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尤其是美国,以期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有些小朋友常被爸爸妈妈批评拖拖拉拉。但你知道吗?原因可能并不在这些小朋友身上,而是怪一个名叫“拖拉魔”的小家伙。  不管是谁,只要被拖拉魔的爪子拍中肩膀或者腦袋,那就惨了!哪怕本来是一个说话快、动作快、吃饭快、洗澡快、做功课快的小朋友,也可能因为中了它的魔法,变得就像《疯狂动物城》里那只名叫“闪电”的树懒!  而且,拖拉魔不只欺负小孩子,有时还会对他们的爸爸妈妈下手。只是大人不好意思承认被施了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