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作业要体现“语文味”
在现实中,我们语文作业,一般重“写”轻“读”,重“表达”轻“交流”,重“统一”轻“个性”,这样的作业安排和设计,不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如程少堂所说“不会用‘我’的语言(吾言)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吾心),就不能算是会学语文,语文素养(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不会高”。显然,语文作业作为对语文学习的巩固和拓展,更要求学生“用吾心去悟”“用吾言去表达”语文作业应该是让学生实现感悟语文文字的体验,享受着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文化体验。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如同课堂教学一样,要追求“语文味”,走进语文的世界中去感受语文中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魅力,作业设计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要注重激活学生对文本中语文元素的东西进行把玩、鉴赏、审美创造,方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作业要有“生活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丰富的资源有利于语文学习,在对自然、社会、人、物、事的接触、感悟、碰撞中,实现语文的学习。“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作业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语文学习应该走向生活,而不是在“象牙塔”中进行苍白的说教,语文作业也应该与生活资源整合起来,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掌握语文知识和实践于生活的能力。在进行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一种融合,实现学生在作业过程的情感体验。
三、语文作业也要讲究“趣味”
无趣的东西是难以激发让人长久坚持,即使是作业不得不做,但由于兴趣不浓,也会让其效果大大地打折扣。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所以语文作业的布置在考虑学生的学情、社会的信息以及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可以多想想,怎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会更喜欢去做;同一个内容如何设计学生更喜欢去做。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而,在语文作业在设计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和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融合,如果可以,我们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材料作为语文作业的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动力之一。因而,语文作业讲究“趣味”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做,才能实现高中语文作业之“三味”——语文味、生活味、趣味,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尝试。
(一)内容上,多点设计赏、读、写的语文作业。
品语言,依然要落实文章中的字、词、句。但运用语言文字比记忆理解文章文字,更有价值,在品味文章的语言的时候,可以多点设计造句类的作业。《荷塘月色》为例,教授“月下的荷塘”、“荷塘上月色”、“荷塘的四周”这三段关于叠词的使用时,课后设计了“可否向同学推荐三句你在阅读中遇到使用叠词的语句”和“在赏读这些运用叠词的语句之后,请你试一试,用叠词来写一个场景或表现某种思绪”这两道课后作业。这两道题有一定梯度,解决了阅读和积累的同时,用表达来展示学生感悟之后的成果。
多用诵读、吟咏来表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语文良好的语感,是可以通过诵读、吟咏形成的。在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名篇佳作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感悟文章的抑扬顿挫,诗歌的平仄押韵;感受文章的谋篇布局。学生读的语气、停顿、声音的强弱,无不代表着他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只有在诵读吟咏中,可以在声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在上《声声慢》的时候,布置了一道读的作业“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或语言来诵读《声声慢》,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你体验的结果。(一周后呈现)”,有的学生怕理解不对,主动查找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尝试了白话版的诵读、歌唱的方式来表现;有的学生不甘落后,认真模仿学习名家的朗诵。作业完成后发现,这种体验让学生的感悟比老师在课上喋喋不休的分析,深刻多了。
多设计点比较性阅读作业。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差异,易于学生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内容相似的作品比较阅读,如在上《荷塘月色》时,设计了一道阅读作业“请同学课后寻找关于写月的文章读一读,并且把你喜欢的摘抄出来,贴在学习栏上,比一比,看谁找的文章获得的点赞最多”;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鉴赏”作业;同一流派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与闻一多《死水》比较阅读,体会新月诗派的格律美”;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阅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与莫泊桑《项链》比较阅读,短篇小说的艺术美”等等。
(二)作业的呈现,多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掌握了起码的信息技术,如网络交流、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语文作业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技术,深入的学习和体现学习的成果。利用多媒体展示语文作业的过程、成果,更能充分调动语文学习所提倡的“听”“说”“读”“写”。
1.网络交流。如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利用现在学生喜欢刷微信的兴趣,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引导学生通过微信的渠道,发布一些生活化较浓郁的话题,结合图片和文字,展示周末生活所感。在与同学分享的过程,学生同时也获得肯定的情感愉悦;在上传图片的同时,同时展现学生最起码的审美能力;文字的表述,需要学生的文字表现力。但要求老师必参与其中做好引领,比如话题的设置、文字表现要采用什么手法、情感要求积极向上。曾设计作文话题有《防城港街边美食》《家乡的风景》《新春变化》等等。
2.视频录制、课件制作。在设计作业时候,可以打破传统书面反映的形式。比如一些研究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可以建议学生制作成多媒体的作业来反馈,有文字、有画面、有学生收集资料库、同时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老师可以大方提供课堂给学生展现。在《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教学,我建议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身边触动心灵的镜头,以此作为触动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课堂交流,并根据文章的对象——人或事分两大类,制定两名同学担任组长,统筹分析两类文章的技法,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总结发言。这种活动式、体验式的学习,学生更为热情,而多媒体的制作为后面的分类、分析、总结也提供了便捷,效果比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评好多了。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中。
在现实中,我们语文作业,一般重“写”轻“读”,重“表达”轻“交流”,重“统一”轻“个性”,这样的作业安排和设计,不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如程少堂所说“不会用‘我’的语言(吾言)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吾心),就不能算是会学语文,语文素养(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不会高”。显然,语文作业作为对语文学习的巩固和拓展,更要求学生“用吾心去悟”“用吾言去表达”语文作业应该是让学生实现感悟语文文字的体验,享受着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文化体验。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如同课堂教学一样,要追求“语文味”,走进语文的世界中去感受语文中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魅力,作业设计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要注重激活学生对文本中语文元素的东西进行把玩、鉴赏、审美创造,方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作业要有“生活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无穷大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丰富的资源有利于语文学习,在对自然、社会、人、物、事的接触、感悟、碰撞中,实现语文的学习。“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作业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语文学习应该走向生活,而不是在“象牙塔”中进行苍白的说教,语文作业也应该与生活资源整合起来,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掌握语文知识和实践于生活的能力。在进行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一种融合,实现学生在作业过程的情感体验。
三、语文作业也要讲究“趣味”
无趣的东西是难以激发让人长久坚持,即使是作业不得不做,但由于兴趣不浓,也会让其效果大大地打折扣。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所以语文作业的布置在考虑学生的学情、社会的信息以及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可以多想想,怎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会更喜欢去做;同一个内容如何设计学生更喜欢去做。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而,在语文作业在设计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和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融合,如果可以,我们能否有效利用这些材料作为语文作业的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动力之一。因而,语文作业讲究“趣味”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做,才能实现高中语文作业之“三味”——语文味、生活味、趣味,根据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尝试。
(一)内容上,多点设计赏、读、写的语文作业。
品语言,依然要落实文章中的字、词、句。但运用语言文字比记忆理解文章文字,更有价值,在品味文章的语言的时候,可以多点设计造句类的作业。《荷塘月色》为例,教授“月下的荷塘”、“荷塘上月色”、“荷塘的四周”这三段关于叠词的使用时,课后设计了“可否向同学推荐三句你在阅读中遇到使用叠词的语句”和“在赏读这些运用叠词的语句之后,请你试一试,用叠词来写一个场景或表现某种思绪”这两道课后作业。这两道题有一定梯度,解决了阅读和积累的同时,用表达来展示学生感悟之后的成果。
多用诵读、吟咏来表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语文良好的语感,是可以通过诵读、吟咏形成的。在读中,学生可以体会名篇佳作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感悟文章的抑扬顿挫,诗歌的平仄押韵;感受文章的谋篇布局。学生读的语气、停顿、声音的强弱,无不代表着他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只有在诵读吟咏中,可以在声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在上《声声慢》的时候,布置了一道读的作业“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或语言来诵读《声声慢》,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你体验的结果。(一周后呈现)”,有的学生怕理解不对,主动查找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尝试了白话版的诵读、歌唱的方式来表现;有的学生不甘落后,认真模仿学习名家的朗诵。作业完成后发现,这种体验让学生的感悟比老师在课上喋喋不休的分析,深刻多了。
多设计点比较性阅读作业。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差异,易于学生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内容相似的作品比较阅读,如在上《荷塘月色》时,设计了一道阅读作业“请同学课后寻找关于写月的文章读一读,并且把你喜欢的摘抄出来,贴在学习栏上,比一比,看谁找的文章获得的点赞最多”;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鉴赏”作业;同一流派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与闻一多《死水》比较阅读,体会新月诗派的格律美”;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阅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与莫泊桑《项链》比较阅读,短篇小说的艺术美”等等。
(二)作业的呈现,多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掌握了起码的信息技术,如网络交流、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语文作业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技术,深入的学习和体现学习的成果。利用多媒体展示语文作业的过程、成果,更能充分调动语文学习所提倡的“听”“说”“读”“写”。
1.网络交流。如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利用现在学生喜欢刷微信的兴趣,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引导学生通过微信的渠道,发布一些生活化较浓郁的话题,结合图片和文字,展示周末生活所感。在与同学分享的过程,学生同时也获得肯定的情感愉悦;在上传图片的同时,同时展现学生最起码的审美能力;文字的表述,需要学生的文字表现力。但要求老师必参与其中做好引领,比如话题的设置、文字表现要采用什么手法、情感要求积极向上。曾设计作文话题有《防城港街边美食》《家乡的风景》《新春变化》等等。
2.视频录制、课件制作。在设计作业时候,可以打破传统书面反映的形式。比如一些研究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可以建议学生制作成多媒体的作业来反馈,有文字、有画面、有学生收集资料库、同时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老师可以大方提供课堂给学生展现。在《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教学,我建议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身边触动心灵的镜头,以此作为触动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课堂交流,并根据文章的对象——人或事分两大类,制定两名同学担任组长,统筹分析两类文章的技法,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总结发言。这种活动式、体验式的学习,学生更为热情,而多媒体的制作为后面的分类、分析、总结也提供了便捷,效果比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评好多了。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