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是唐诗的名篇。现被选入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对其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课本作了如下的注释:“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不流动了。”
我总觉得如此注释讲不通。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上:其一,“云”应该说“飘动”,“水”才能说“流动”;说“云”“流动”,怕是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病句。其二,注释用“颓然”一词来形容浮云听到李凭弹奏箜篌之后的状态,就更有问题了。什么叫“颓然”?“颓然”不就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吗?不就是“蔫头耷脑的样子”吗?听了著名的宫廷乐师、琵琶高手李凭所弹奏的乐曲,“浮云”却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在赞扬李凭呢,还是在贬斥李凭呢?这显然是直接与全诗的主旨相悖的。可见,课本的这条注释,无论从语法上,还是从事理与语境上都是讲不通的。
课本对此句的解说,成了我的心结。于是我多方求证,深入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其症结所在。我认为这句诗的意思似乎应该作如下的解释:“(由于被李凭动听的箜篌之声所吸引)群山都静下来了,天上的行云也都停止不动了,就连那流动的水都不流了。”也就是说,这句诗是诗人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山”“云”“水”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渲染李凭弹箜篌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我之所以如此解释,是因为我发现:此句中的“空山”实乃“山空”的倒装。“凝云”实乃“云凝”的倒装。并且“空”“凝”“颓”三字都是古今异义词。“空”当为“静”义;“凝”当为“停”义;“颓”当为“流水”之义。
“空”讲作“静”,在唐诗中不为少见。如:
⑴李煜《捣练子·秋闺》:“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空”与“静”对应成文,表明此“空”当是“静”义。
⑵杜甫《秋野》:“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空峡夜多闻”,即“寂静的山峡中在夜间会听到许多的声响”。
⑶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寂静的山峡之中没有看见人,却听到有人说话的声响。”
“凝”释作“停”,也常见于古诗词。如:
⑴(唐)孙处玄《残句》:“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夕阳西下时,南边的山涧幽暗了下来;当暮色笼罩了北面的树林时,风也停了下来。”
⑵(宋)卢祖皋《望江南》词:“因看蝴蝶著双飞,凝扇立多时。”“凝扇”即“停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看到蝴蝶正双双飞舞,(引起了我对心上人的思念,于是不知不觉地)停下手中的扇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很长时间。”
“颓”之“流水”之义,也见于古诗。如:
⑴刘向《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泣如颓兮。”“泣如颓兮”,即“泪水如流水般地下淌”。
⑵曹植《王仲宣诔》:“经历山河,泣涕如颓。”
在古诗文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及修辞的需要,常常把正常的语序颠倒倒置。这种修辞方式,在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本中都不为罕见。如:
⑴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其正常语序当为“浣女归竹喧”;“莲动下渔舟”,其正常语序当为“渔舟下莲动”。
⑵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宫女如花满春殿”,其正常语序应为“满殿宫女如春花”。
⑶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一系故园心”,其正常的语序当为“孤舟一心系故园”。义即“我乘坐孤舟漂泊在外,但是我的心却一直在牵挂着我的家园”。
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弓如霹雳弦惊”,实即“弓弦惊如霹雳”,义即”弓弦震响,如打霹雳”。
⑸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这两句诗的正常语序是“南浦朝云飞画栋,西山暮雨卷朱帘。”
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月落摇情满江树。”“月落摇情满江树”,其正常的语序当为“月落树摇情满江”。义即“月落夜尽,风起树摇,而思妇的别绪离情就像被大风所掀起的满江的波涛更加汹涌。”这收束全篇的最后两句诗,正可谓戛然而止,而余味无穷。
可见,读古诗时遇到这种倒装的诗句,如若拘泥于其原文的语序,往往就会如坠云堕雾,使你眼昏头晕,不知所云;只有理清其逻辑顺序,才能云消雾散,让你眼澈心明,恍然大悟。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课本注家之所以误注这句诗,其主要原因是不明词语倒装这一古人行文特殊表达方式 ,加之不晓“空”、“凝”、“颓”三詞的古今异义所致。
纵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空山凝云颓不流”与“江娥涕竹素女愁”这开篇的两句诗,正是总写李凭弹箜篌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的。显而易见,前一句是说他能“惊天地”,后一句是说他能“泣鬼神”。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是唐诗的名篇。现被选入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对其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课本作了如下的注释:“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不流动了。”
我总觉得如此注释讲不通。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上:其一,“云”应该说“飘动”,“水”才能说“流动”;说“云”“流动”,怕是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病句。其二,注释用“颓然”一词来形容浮云听到李凭弹奏箜篌之后的状态,就更有问题了。什么叫“颓然”?“颓然”不就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吗?不就是“蔫头耷脑的样子”吗?听了著名的宫廷乐师、琵琶高手李凭所弹奏的乐曲,“浮云”却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在赞扬李凭呢,还是在贬斥李凭呢?这显然是直接与全诗的主旨相悖的。可见,课本的这条注释,无论从语法上,还是从事理与语境上都是讲不通的。
课本对此句的解说,成了我的心结。于是我多方求证,深入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其症结所在。我认为这句诗的意思似乎应该作如下的解释:“(由于被李凭动听的箜篌之声所吸引)群山都静下来了,天上的行云也都停止不动了,就连那流动的水都不流了。”也就是说,这句诗是诗人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山”“云”“水”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渲染李凭弹箜篌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的。
我之所以如此解释,是因为我发现:此句中的“空山”实乃“山空”的倒装。“凝云”实乃“云凝”的倒装。并且“空”“凝”“颓”三字都是古今异义词。“空”当为“静”义;“凝”当为“停”义;“颓”当为“流水”之义。
“空”讲作“静”,在唐诗中不为少见。如:
⑴李煜《捣练子·秋闺》:“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空”与“静”对应成文,表明此“空”当是“静”义。
⑵杜甫《秋野》:“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空峡夜多闻”,即“寂静的山峡中在夜间会听到许多的声响”。
⑶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寂静的山峡之中没有看见人,却听到有人说话的声响。”
“凝”释作“停”,也常见于古诗词。如:
⑴(唐)孙处玄《残句》:“日侧南涧幽,风凝北林暮。”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夕阳西下时,南边的山涧幽暗了下来;当暮色笼罩了北面的树林时,风也停了下来。”
⑵(宋)卢祖皋《望江南》词:“因看蝴蝶著双飞,凝扇立多时。”“凝扇”即“停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看到蝴蝶正双双飞舞,(引起了我对心上人的思念,于是不知不觉地)停下手中的扇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很长时间。”
“颓”之“流水”之义,也见于古诗。如:
⑴刘向《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泣如颓兮。”“泣如颓兮”,即“泪水如流水般地下淌”。
⑵曹植《王仲宣诔》:“经历山河,泣涕如颓。”
在古诗文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及修辞的需要,常常把正常的语序颠倒倒置。这种修辞方式,在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本中都不为罕见。如:
⑴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其正常语序当为“浣女归竹喧”;“莲动下渔舟”,其正常语序当为“渔舟下莲动”。
⑵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宫女如花满春殿”,其正常语序应为“满殿宫女如春花”。
⑶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一系故园心”,其正常的语序当为“孤舟一心系故园”。义即“我乘坐孤舟漂泊在外,但是我的心却一直在牵挂着我的家园”。
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弓如霹雳弦惊”,实即“弓弦惊如霹雳”,义即”弓弦震响,如打霹雳”。
⑸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这两句诗的正常语序是“南浦朝云飞画栋,西山暮雨卷朱帘。”
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月落摇情满江树。”“月落摇情满江树”,其正常的语序当为“月落树摇情满江”。义即“月落夜尽,风起树摇,而思妇的别绪离情就像被大风所掀起的满江的波涛更加汹涌。”这收束全篇的最后两句诗,正可谓戛然而止,而余味无穷。
可见,读古诗时遇到这种倒装的诗句,如若拘泥于其原文的语序,往往就会如坠云堕雾,使你眼昏头晕,不知所云;只有理清其逻辑顺序,才能云消雾散,让你眼澈心明,恍然大悟。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课本注家之所以误注这句诗,其主要原因是不明词语倒装这一古人行文特殊表达方式 ,加之不晓“空”、“凝”、“颓”三詞的古今异义所致。
纵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空山凝云颓不流”与“江娥涕竹素女愁”这开篇的两句诗,正是总写李凭弹箜篌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的。显而易见,前一句是说他能“惊天地”,后一句是说他能“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