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测井曲线形态在复杂油气藏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石油气得需求量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油气田相继被发现并开发挖掘,而由于油气藏的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在开发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技术障碍。科学家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高科技技术被应用到了油气藏的开发中,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本文就电测井曲线形态在复杂油气藏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电测井 曲线形态 复杂油气藏 沉积
  1 测井曲线要素极其常规组合测井曲线地质意义
  1.1 幅度
  分为高幅、中幅和低幅三个等级。
  1.2 形态
  钟型:它表示的是河道的慢慢废弃或侧向移动,反应能量向上逐渐减弱的水流。
  漏斗:可以表示砂体前积的后果,此外也能代表砂体的水流能量慢慢加强,也表示了颗粒的变组分选变好,代表砂体的上部受波浪收造影响。
  箱形:表示沉积的整个过程中的能量相同,供应物源的条件,同时也是河道、沙坝的明显曲线特点。
  对称齿形:是一种很常见的曲线形态,大多都起到冲刷、充填的作用,有正粒形的特点。
  反向齿形:一种常见的曲线形态,主要是河水道的末梢以前积式来充填,有反粒序的特点。
  正向齿形:是堆积充填的特点,一般代表的堆积是在洪水作用下形成的,也有对称粒序。
  指 形:表示中间层组粒在较强的能量下的堆积,如海滩就是这样的。
  漏斗—箱形:表示水下砂体是在物源供应下的堆积,河口的堆积是一个的典型例子。
  箱形—钟形:物资充足的环境,但是后来由于能量在河道转移或者废弃而衰弱,具备河道的均质沉积,到了后期沉积成为了正向粒度。
  以上的后三种统称为复合形,表示由大于一种的组合而成的曲线形态,表示了水动力环境的相互转变。各种类型的曲线形态又能分为锯齿形和光滑形。
  1.3 沉积中的接触关系
  砂体沉积的初、期中水动力能量和物源供给的速度即为顶底关系,它又可分为两种即突变和渐变,渐变有减速、线性和加速三种,能够反映了具有凹形、直线和凸型等形态的曲线。物源中断(顶部突变)或者冲刷(底部突变)通常由突变表示。砂体沉积的末期中的水的动力和供给物源的条件是由单砂层的顶部突变反映的。
  顶部突变表示突然中断物源的供应,大多情况下与河道的末期沉积有关,顶部的均匀渐变表明了均匀的能量的减弱,呈斜线形。它是河道转移的例子,若在后期物质供给缓慢或者能量逐渐变弱就是顶部减速渐变,比如:水下河道。
  1.4 曲线形态的光滑程度
  这是曲线形态的次一级变化,由水动力能量改造沉积物所需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也体现了物源的丰富度,表示水动力能量的强弱。
  光滑曲体:物源丰富,水动力强淘洗充分,分选好的均质如沙坝、滩坝。
  微齿状:物源丰富,改造不彻底分选不好如河道砂,或具季节性变化,使流量引起沉积物粗细间互。
  齿状:代表间歇性沉积选加,海进海退交替,还如冲积扇,辨状河道沉积。
  1.5 齿中线
  指曲线形态上次一级的中线,齿中线都互相平行就表示齿的形态相同,它可以表示能量的变化,平行齿中线又可分为水平、上顷、下顷三类。
  1.6 层序的形态组合方式
  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及层序的曲线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是指多层曲线幅值的包络线的组合形态,它可以反映多层砂体在沉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速率变化的情况。根据包络线的形态不同,可将多层曲线的组合形式分为加积式、后积式及前积式三种类型。
  2 电测井曲线形态主要在复杂油气藏中用于沉积相的分析
  2.1 沉积相的定义
  沉积相即是能够表示沉积物沉积的环境、条件的岩性和生物特性的复合体,利用电测井曲线形态分析沉积相的方法有很简便、很明显的效果。在沉积相的分析判断中一定要根据相模式和一些有特征意义的相标志才能运用该方法,可以证明了它在勾画单孔沉积的框架,十分可行地判断分析沉积的周围环境,的确是一种可靠有效的相分析辅助手段。
  2.2 基本原理
  判断分析沉积相,通常使用两条曲线即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显而易见,流体性质的电性和地层岩性反映是电测井曲线形态,地层水是一种很复杂的液体,而不是很简单的水溶液。井内的泥浆浓度比地层的水离子浓度小、地层水中的压力比泥浆柱的压力小就会导致渗透性岩层的自然电位负异常,假如募线也是以泥岩的自然电位,则自然电位的异常幅度也会逐渐降低,按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排列顺序一次递减。岩石颗粒较粗,孔隙的发育,透水性良好,能够使浓度较高的地层水逐渐向浓度较低的泥浆扩散,离子扩散导致的结果就产生了电位差,正电荷附带在较高浓度的砂岩一端,反之另一端则带负电荷,砂岩粒度会慢慢变细,泥质的成分也会增加,岩石的孔隙直径慢慢变小,从而地层内束缚了地层水,逐渐减弱了溶液的扩散速度。岩石的视电阻率值,同样是按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的顺序逐次降低的,这是由于越来越细的岩石颗粒,对溶液中的负离子选择吸附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这些带有负电荷的离子,也能够吸附一些正离子以此形成可自由移动的偶电层结构,如果外电场对它有作用,则会产生附加的导电性,并使岩石的附加导电能力逐渐加强,减小电阻率值。
  2.3 几种沉积环境的电测井曲线的特征
  河流。下面大上面小的正松塔型是河流沉积的主要曲线形态,也有的沉积底界突折,并向上的偏移度慢慢变小,最终呈箱形。该曲线的顶、底部都突折,而锯齿状的视电阻率曲线能够代表砾岩、砂岩互层和频繁交替。
  三角洲。三角洲具有三层结构(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电测井的电线底部是由表示泥质沉积的直线型构成,如果向上过渡则呈倒松塔型,它们分别代表了顶积层和前积层。
  泥沼及泥炭沼泽。众所周知,自然电位的曲线在平直的基线上偶含偏负的小异常,表示泥岩中偶夹带少量的粉砂岩。若视电阻率曲线出现相间并出现峰状的高阻则代表了炭薄煤层或质泥岩。
  3 电测井曲线形态在复杂油气藏的应用的总结
  利用电测井曲线形态结合相模式和一些有特征意义的标志去判断分析复杂油气藏中的沉积相问题,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可行的。油气藏的地形十分复杂,国家也对此十分重视,鼓励科学家们对其的研究,现阶段,一些新技术也被应用到油气藏中,比如: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判断油田的地下情况。电测井曲线形态在复杂油气藏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未来,电测井曲线形态的更多用途会被研发出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罗菊兰,张新,王荣.用测井方法研究SG地区主要储层段沉积相[J].测井技术,2003,03
  [2] 吴健君.用电测曲线形态解释沉积相[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4,06
  [3] 杨成.油田沉积相模式识别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4] 孙友.中国石化油气开采技术论坛成立[N].中国石化报,2005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国家频繁出台的各种政策体现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本文结合我国各个地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与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细分领域两
期刊
我园自2005年创建以来,一直秉承“以艺健体、以艺养智、以艺养德、以艺陶情”的教育理念,坚持走特色办园之路,精心锻造音乐艺术教育特色品牌,探索音乐教育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为凸显音乐特色,“人人会上音乐课、骨干上好特色课”的目标,我园积极开展园本培训以提高教师音乐教学水平。  但是,近几年由于受教育系统考编的影响,我园师资流动比较频繁,每年会有大量新聘教师入园,90%以上为年轻教师,体现为:音乐教学经
期刊
我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认为“变”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穷”则思
摘要:罗西尼是19世纪音乐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音乐中迸射着阳光般的灿烂、明快、典雅,并富有意大利民间色彩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作为浪漫主义歌剧的一位革新者,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传统严肃歌剧进行了革新,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给19世纪西欧歌剧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给后世作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罗西尼 音乐 歌剧  一、罗西尼的音乐风格略谈  罗西尼是19世纪音乐史上一位重
本文根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从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强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探索,并进一步阐述了该课程的教改的新思路。
本文分析了因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电力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出现的症状,提出了只有重视预算管理模块,和合理构建预算管理信息化组织,才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信息化,乃
摘 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教师人才稀缺、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职业技能不达标、教师再培训不足等情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探讨高校应如何结合事情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以期为当下高校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在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之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课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模式。它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带给学生最大的课程资源,不断满足学生各阶段的需求。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应用中,微课教学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其出现的问题、设计方案以及发展角度思考,以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设计;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
世纪之交的中国诗坛,感染了经典焦虑症。诗歌经典的标准是什么?新诗是否应该经典化?诗歌经典如何构建?围绕这些问题,本期笔谈刊发了吴思敬、王珂、张大为的文章,分别从新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