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对于医学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系统的医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认知能力差距大,学习兴趣缺乏,教师教育教学手段有限,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化学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类中职学校 化学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60-02
客观存在的物质,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是各种化学元素。可以说,化学元素构成了世间万物,而生命,只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人类作为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物质的。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N、P、S、Cl、Na、K、Ca、Mg、Fe等,这些元素首先构成了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的无、有机小分子以及生物大分子物质,以上这些化合物再按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包括人体在内的极其复杂而又协调一致的生命物质体系,即生物体[1]。
医学是一门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能健康为目的的学科[2],人体的生命属性决定了医学这门学科的生命范畴。综上所述,这门学科包括有机、无机、分析化学等,对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系统的医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校化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下面就本人在化学教育过程中的感受作个反思:
1.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认知能力差距大,教学进度难以掌握
目前,就读医学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且在校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入学摸底考发现:化学知识底子总体薄弱,优:良:中:差呈现0:1:2:2结构,底子中等甚至很差的学生占80%,约40%的学生化学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启蒙阶段,例如还无法写出正确的化学元素符号或简单的化合物分子式;其次,群体的认知能力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知识结构、学习兴趣、自律性、智力水平等多種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总的来说,初中化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兴趣也较浓厚,反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兴趣也无从谈起,反复几次课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群体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让教师难以以一种教学方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了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3];另外,中职学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部分知识点难度已超过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备课时,教师很难合理地安排知识点,教学进度也很难掌握。
对此,可采取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即主张从学生个性出发,构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框架。这套框架,打破了以往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尊重生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及企业需求,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缺乏教学手段
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和无数的化学符号打交道,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对于化学基础及认知能力本来就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学不懂,自然谈不上兴趣。对此,我国无数化学教育专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其中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及优化实验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实验内容的调整及实验课程比例的设置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内容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安排学生学得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能做到一课一实验甚至是直接在实验室开展化学教学,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情感目标的实现来说,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奠定很好的基础。
3.教师专业知识扩展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申继亮等人曾提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与化学相关的情景和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根据著名的“木桶原理”,教师的教学成败往往受制于这三种知识中最弱的一项[3]。本人认为:教师仅仅掌握教材及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能够将知识点寓教于专业教育中。例如:当讲解到盐类水解时,可以举例临床上纠正酸中毒常使用碳酸氢钠、纠正碱中毒使用氯化铵的原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化学知识与一定的医学知识进行结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学有所获,不再觉得化学是无关紧要的课程。
综上所述,要整体性提高医学类中职学校化学教育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是独立采用的,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用人单位以及社会需求出发,全方位地制定整体措施,全面整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斌,潘凯元.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2011.
[2]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陈丽琴,胡志刚.浅析化学教学中的非线性现象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2(30):134-136.
【关键词】医学类中职学校 化学教育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60-02
客观存在的物质,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是各种化学元素。可以说,化学元素构成了世间万物,而生命,只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人类作为生命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物质的。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N、P、S、Cl、Na、K、Ca、Mg、Fe等,这些元素首先构成了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生理功能的无、有机小分子以及生物大分子物质,以上这些化合物再按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包括人体在内的极其复杂而又协调一致的生命物质体系,即生物体[1]。
医学是一门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能健康为目的的学科[2],人体的生命属性决定了医学这门学科的生命范畴。综上所述,这门学科包括有机、无机、分析化学等,对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系统的医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校化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下面就本人在化学教育过程中的感受作个反思:
1.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认知能力差距大,教学进度难以掌握
目前,就读医学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且在校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入学摸底考发现:化学知识底子总体薄弱,优:良:中:差呈现0:1:2:2结构,底子中等甚至很差的学生占80%,约40%的学生化学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启蒙阶段,例如还无法写出正确的化学元素符号或简单的化合物分子式;其次,群体的认知能力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知识结构、学习兴趣、自律性、智力水平等多種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总的来说,初中化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兴趣也较浓厚,反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兴趣也无从谈起,反复几次课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群体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让教师难以以一种教学方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了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3];另外,中职学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部分知识点难度已超过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备课时,教师很难合理地安排知识点,教学进度也很难掌握。
对此,可采取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即主张从学生个性出发,构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框架。这套框架,打破了以往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尊重生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及企业需求,将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缺乏教学手段
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和无数的化学符号打交道,对于多数人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对于化学基础及认知能力本来就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学不懂,自然谈不上兴趣。对此,我国无数化学教育专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其中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及优化实验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实验内容的调整及实验课程比例的设置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内容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安排学生学得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能做到一课一实验甚至是直接在实验室开展化学教学,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情感目标的实现来说,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个性奠定很好的基础。
3.教师专业知识扩展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申继亮等人曾提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与化学相关的情景和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根据著名的“木桶原理”,教师的教学成败往往受制于这三种知识中最弱的一项[3]。本人认为:教师仅仅掌握教材及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能够将知识点寓教于专业教育中。例如:当讲解到盐类水解时,可以举例临床上纠正酸中毒常使用碳酸氢钠、纠正碱中毒使用氯化铵的原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化学知识与一定的医学知识进行结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学有所获,不再觉得化学是无关紧要的课程。
综上所述,要整体性提高医学类中职学校化学教育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是独立采用的,需要从整体出发,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用人单位以及社会需求出发,全方位地制定整体措施,全面整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斌,潘凯元.生物学[M].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2011.
[2]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陈丽琴,胡志刚.浅析化学教学中的非线性现象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2(30):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