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纸媒带来深刻挑战。因为在快捷和直观上无法匹敌,所以无数纸媒把加强深度报道视为应对之策。于是出现一种怪象:一条缺少新闻内核的东西,往往被放大做成一个或多个版面。看似热闹,实为新闻泡沫。新闻深度不取决于文字的长短和所占版面的多少。认识这一点并不难,但要成就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功夫还得下在“亲历”和“调查”上。
亲历和调查既是两种报道样式,也是惯用的两种采访手法,作风浮躁者是很难做到的。前者需要记者不怕艰辛,能够扑下身子去体验,是意志的考验;后者则需要记者有执着的追问精神,一点一点逼近事实真相,是智慧的体现。“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那种足不出户,依靠网络就能完成一篇篇“大作”者,所得总觉肤浅。
亲历式报道之深在写实
亲历式报道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钱江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全村老小,与蛇共舞》的文章,全国有近百家媒体予以转载。在新浪网上了头条后,有数千读者跟贴参加讨论。这篇文章之所以受到读者这么欢迎主要取决于它的写实性。“站在养蛇池前,看到一大团一大团盘绕在一起的蛇急速蠕动时,记者本能地往后倒退身子,突然觉得头顶被什么东西扫了一下,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小树上悬挂着很多蛇……”记者的这些经历,对蛇农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如果通过他们描述,可能会平淡无奇,而记者亲历的实景,则显得非常扣人心弦。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般意义的新闻,通常只保留事物的本真,告诉人们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但这样的传播,带给受众的只是事实信息本身,而事实之外更加丰富的“声与色”等附加信息,却往往被忽略了。亲历式报道则以其写实性的报道方法,填补了这一空缺,弥补了常规性报道的不足。
这些年,亲历式报道一直是《钱江晚报》的重头戏。在戒毒所亲历,记者和管理人员成功阻止吸毒人员因毒瘾发作要吞铁钉的行为(《戒毒所里的零距离接触》);京杭大运河流淌了千余年,运河上的船也航行了千余年。那些世代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家,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为此,记者在船上住了六天六夜,亲历了运河人家的生活(《运河人家的喜与忧》)。因为是“亲历”,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统统付诸笔端,并加入自己的活动,带读者一起去“经历”新闻。
“亲历”本身没有新闻价值,但“亲历”一旦伴随新闻事件发生,就具有了可以与新闻本身同等重要的价值。《钱江晚报》通过策划,让记者带着一批大学生重走红军路,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和援藏干部一道走访牧民家庭,到荒岛上挑战生存极限……这些行为因其具有独特性和新鲜感,因此也就具有了吸引受众的新闻价值。
现在一些年轻记者时常被缺少新闻线索所困扰,今天写了愁明天,明天写了愁后天。其实,只要你积极去亲历,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座新闻富矿。
调查性报道之深在真相
调查,是为了逼近事实真相。调查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亲历行为。把隐蔽的真相和信息,通过记者的调查,进行还原,客观公正地传达给受众。这是调查性报道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在浙江东阳市区繁华的双岘路上,一幢3层小楼空置8年无人居住,更为奇怪的是,这幢漂亮的小楼居然无人认领。《钱江晚报》记者为此两赴东阳,对这幢神秘的小楼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的结果形成四个问号:小楼为何无人认领?小楼是怎样造起来的?有关方面调查结果为何漏洞百出?主管部门为何阻挠记者查看档案?四个问号,各有所指。当调查性报道《神秘小楼背后的四个问号》刊出后,在东阳掀起了轩然大波,老百姓把刊登这篇文章的《钱江晚报》贴满了整幢小楼。当地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很快查清小楼背后的一桩贪腐大案,原来这是一位村干部伙同某些政府官员非法建造的,他们因害怕群众举报而不敢认领。
调查性报道不同于一般消息,构成新闻主体的事实不一定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有的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要靠记者一点一点发掘出来。今年4月,观潮圣地盐官江面被淤沙塞满。这是怎么回事?它对钱塘江水系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沙什么时候能退?它会不会影响八月十八观大潮?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记者所关心的,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带着一大堆问号,《钱江晚报》记者到海宁盐官进行了现场体验和调查(《沙涌钱江为哪般》)。通过调查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里也曾涨过大沙。记者在盐官镇上采访了20位60岁以上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时涨沙及退沙的情形。在占有大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再请专家介绍涨沙成因以及涨沙对航运和钱江潮会不会构成影响等。应该说,这篇调查性报道向读者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也基本回答读者头脑中的问题。
调查性报道说到底就是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带着问题找答案。《钱江晚报》的许多调查性报道,从选题看,就是冲着抓问题而来的。如《节能灯缘何难进百姓家》、《绣球为啥没人接——关于温州首届民间资本洽谈会“流产”的思考》、《金华火腿怎样被株连的》、《十年之痛今如何——嘉兴北部遭江苏盛泽水污染情况的最新调查》、《温州炒房团还能走多远》等。
调查性报道做得多,人的思维模式变得快。一般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主要运用的是呈现式思维,任务就是完整、真实、全面地呈现出事物的面貌。而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不能作简单的录音机和传声筒,要具备发现式思维。当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记者不仅要反映其基本的事实组成要素,还要思考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被掩盖的真相。
监督报道之深在结果
舆论监督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正确的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但现在有记者不愿意去做舆论监督报道,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这是回避记者的责任。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能体现记者担当“道义”的精神,而且还能提高记者的功力。因为舆论监督报道要通过“亲历”和“调查”,否则事实是站不住脚的。
《钱江晚报》隶属浙江日报集团,在该集团内有良好的舆论监督平台,既有公开的报道途径,也有通过内参反映的渠道。关键看问题的选择是不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否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多数人的要求。去年8月底,慈溪一民办教育集团董事长要带着7500名师生到宁波中级法院门前游行,要求司法公正。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慈溪,了解到这是由一桩久拖不决的案子引起的。为了使当地政府及时掌握这一动态,内参一发出,集团总编室就将该内参传真给宁波市委主要领导,领导立即指示有关方面,慈溪市委书记深入到教育集团,做稳定人心的工作。后来,省委主要领导对此也作出重要 批示。在师生们决定上街游行的前一天,法院表示重新启动审理程序,师生们也主动放弃游行计划,事情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无论是内参,还是公开见报,监督报道的深度就在结果。这些年,《钱江晚报》刊发的监督报道,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结果。如,《东阳江遭填埋之痛》刊发后,东阳、义乌两地开展江面整治;《丽水车站假警察横行霸道》刊发后,警方果断采取取缔行动;《“黑龙”窜入钱塘江》刊发后,环保部门立即查办向钱塘江大量偷排废水的污染企业:《摩崖石刻惨遭剧组毁损》刊发后,《大旗英雄传》剧组第二天就要求通过《钱江晚报》向全国观众道歉……
为了丰富监督资源和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钱江晚报》与省信访局沟通,共同推出了《大众呼声》专栏。该专栏是一个以透视热点、舆论监督为主的深度报道栏目。它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组织报道,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为老百姓所关注,强化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该栏目刊登的稿件几乎每篇都会得到省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的批示,影响力非常大。《水上餐厅脏并危险着》的文章在该专栏刊登后,得到了两位副省长的批示,出于行洪安全和环境保护需要,省有关部门联合作出在全省范围内取缔水上餐厅的决定。
做监督性报道,应该十分注重深入细致地调查、采访,捕捉住能够反映事物客观全貌的东西,然后加以理性的分析。首先,分析也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要让被批评者心服口服。其次,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监督报道才有力度,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第三,要有实效。实效就是结果。如果舆论监督总是没有结果,那么这种舆论监督就会因失去威慑力,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人物报道之深在“情”字
成功的人物报道因情而生动。人物报道要出情,首先是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去“亲历”和“调查”,这样才能走进人的情感世界。如果靠坐在办公室改写事迹材料,这样的人物报道那是绝对生动不起来的。绍兴一名刑警在一座山上追捕逃犯时,被犯罪嫌疑人狠刺了几刀,英勇刑警视死如归,忍着巨痛继续向前,在留下一段120米的血路后倒下了……《钱江晚报》记者是在烈士牺牲后的当天夜里赶到了事发现场,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一块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泥土把记者的心揪紧了,他用手绢把这块泥土轻轻包了起来,用双手捧着,好像托起的是烈士的身躯。他把这块带血的泥土带到了杭州,原想把它洒在报社大院的那棵雪松下,让英雄每天都生活我们的身边。后来报社领导建议送给烈士的妻子更为妥当。英雄追悼会这一天,记者把已改用黄绸布包裹、在檀香木盒里装着带血泥土,交到了烈士妻子手中,烈士妻子立即给记者跪了下来,她说这让她的爱人“活”过来了。原来,当地农村有一个老的说法,只要人体有血在,死后是能复活的。人们未必信这个说法,但记者的这份特殊礼物,给悲痛中的烈士亲人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安慰。什么是情?这就是情!
情就是一种心的相融。当《钱江晚报》在泰顺城里,找到80多岁还在给人家当保姆的老人时,她的平和令记者不知所言。她是一位红军失散人员,丈夫原是泰东游击队队长。她原本有一个女儿,敌人放火烧山时,躲在山洞的她怕女儿的哭声暴露游击队员的藏身目标,用毛巾捂住女儿的嘴巴,当敌人撤退后,她发现女儿已经被自己捂死了。后来,她又怀上了一个孩子,临产前,她被捕了,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孩子流掉了,自己也昏死过去,敌人以为她没救了,把她抛弃于山中,是当地山民救了她一命。在讲述这些经历时,从老人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而记者早已泪流满面。老人的故事经《钱江晚报》报道后,当地政府给她落实红军失散人员待遇,老人过上了吃住不愁的日子。老人每年给记者写信,寄她自制的茶叶和粉丝,并将记者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墙上,而每次来信的开头总是对记者以“革命的好儿子”相称,记者也给她回信,偶尔也寄些钱,在回信时记者总是对她以“革命的好妈妈”相称,这是记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情义无价!
走近人物,与人物交朋友,在双方各自感觉身份模糊时,才能触及灵魂。向深度挺进是传统纸媒的优势所在,努力并懂得向深度挺进是一个合格记者所必备的素质。
亲历和调查既是两种报道样式,也是惯用的两种采访手法,作风浮躁者是很难做到的。前者需要记者不怕艰辛,能够扑下身子去体验,是意志的考验;后者则需要记者有执着的追问精神,一点一点逼近事实真相,是智慧的体现。“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那种足不出户,依靠网络就能完成一篇篇“大作”者,所得总觉肤浅。
亲历式报道之深在写实
亲历式报道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钱江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全村老小,与蛇共舞》的文章,全国有近百家媒体予以转载。在新浪网上了头条后,有数千读者跟贴参加讨论。这篇文章之所以受到读者这么欢迎主要取决于它的写实性。“站在养蛇池前,看到一大团一大团盘绕在一起的蛇急速蠕动时,记者本能地往后倒退身子,突然觉得头顶被什么东西扫了一下,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小树上悬挂着很多蛇……”记者的这些经历,对蛇农们来说可谓司空见惯,如果通过他们描述,可能会平淡无奇,而记者亲历的实景,则显得非常扣人心弦。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般意义的新闻,通常只保留事物的本真,告诉人们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但这样的传播,带给受众的只是事实信息本身,而事实之外更加丰富的“声与色”等附加信息,却往往被忽略了。亲历式报道则以其写实性的报道方法,填补了这一空缺,弥补了常规性报道的不足。
这些年,亲历式报道一直是《钱江晚报》的重头戏。在戒毒所亲历,记者和管理人员成功阻止吸毒人员因毒瘾发作要吞铁钉的行为(《戒毒所里的零距离接触》);京杭大运河流淌了千余年,运河上的船也航行了千余年。那些世代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家,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为此,记者在船上住了六天六夜,亲历了运河人家的生活(《运河人家的喜与忧》)。因为是“亲历”,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统统付诸笔端,并加入自己的活动,带读者一起去“经历”新闻。
“亲历”本身没有新闻价值,但“亲历”一旦伴随新闻事件发生,就具有了可以与新闻本身同等重要的价值。《钱江晚报》通过策划,让记者带着一批大学生重走红军路,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和援藏干部一道走访牧民家庭,到荒岛上挑战生存极限……这些行为因其具有独特性和新鲜感,因此也就具有了吸引受众的新闻价值。
现在一些年轻记者时常被缺少新闻线索所困扰,今天写了愁明天,明天写了愁后天。其实,只要你积极去亲历,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座新闻富矿。
调查性报道之深在真相
调查,是为了逼近事实真相。调查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亲历行为。把隐蔽的真相和信息,通过记者的调查,进行还原,客观公正地传达给受众。这是调查性报道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在浙江东阳市区繁华的双岘路上,一幢3层小楼空置8年无人居住,更为奇怪的是,这幢漂亮的小楼居然无人认领。《钱江晚报》记者为此两赴东阳,对这幢神秘的小楼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的结果形成四个问号:小楼为何无人认领?小楼是怎样造起来的?有关方面调查结果为何漏洞百出?主管部门为何阻挠记者查看档案?四个问号,各有所指。当调查性报道《神秘小楼背后的四个问号》刊出后,在东阳掀起了轩然大波,老百姓把刊登这篇文章的《钱江晚报》贴满了整幢小楼。当地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很快查清小楼背后的一桩贪腐大案,原来这是一位村干部伙同某些政府官员非法建造的,他们因害怕群众举报而不敢认领。
调查性报道不同于一般消息,构成新闻主体的事实不一定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有的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要靠记者一点一点发掘出来。今年4月,观潮圣地盐官江面被淤沙塞满。这是怎么回事?它对钱塘江水系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沙什么时候能退?它会不会影响八月十八观大潮?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记者所关心的,也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带着一大堆问号,《钱江晚报》记者到海宁盐官进行了现场体验和调查(《沙涌钱江为哪般》)。通过调查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里也曾涨过大沙。记者在盐官镇上采访了20位60岁以上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时涨沙及退沙的情形。在占有大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再请专家介绍涨沙成因以及涨沙对航运和钱江潮会不会构成影响等。应该说,这篇调查性报道向读者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也基本回答读者头脑中的问题。
调查性报道说到底就是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带着问题找答案。《钱江晚报》的许多调查性报道,从选题看,就是冲着抓问题而来的。如《节能灯缘何难进百姓家》、《绣球为啥没人接——关于温州首届民间资本洽谈会“流产”的思考》、《金华火腿怎样被株连的》、《十年之痛今如何——嘉兴北部遭江苏盛泽水污染情况的最新调查》、《温州炒房团还能走多远》等。
调查性报道做得多,人的思维模式变得快。一般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主要运用的是呈现式思维,任务就是完整、真实、全面地呈现出事物的面貌。而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不能作简单的录音机和传声筒,要具备发现式思维。当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记者不仅要反映其基本的事实组成要素,还要思考新闻事实的本质,发现被掩盖的真相。
监督报道之深在结果
舆论监督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正确的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但现在有记者不愿意去做舆论监督报道,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这是回避记者的责任。舆论监督报道不仅能体现记者担当“道义”的精神,而且还能提高记者的功力。因为舆论监督报道要通过“亲历”和“调查”,否则事实是站不住脚的。
《钱江晚报》隶属浙江日报集团,在该集团内有良好的舆论监督平台,既有公开的报道途径,也有通过内参反映的渠道。关键看问题的选择是不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否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多数人的要求。去年8月底,慈溪一民办教育集团董事长要带着7500名师生到宁波中级法院门前游行,要求司法公正。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慈溪,了解到这是由一桩久拖不决的案子引起的。为了使当地政府及时掌握这一动态,内参一发出,集团总编室就将该内参传真给宁波市委主要领导,领导立即指示有关方面,慈溪市委书记深入到教育集团,做稳定人心的工作。后来,省委主要领导对此也作出重要 批示。在师生们决定上街游行的前一天,法院表示重新启动审理程序,师生们也主动放弃游行计划,事情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无论是内参,还是公开见报,监督报道的深度就在结果。这些年,《钱江晚报》刊发的监督报道,大多数都有良好的结果。如,《东阳江遭填埋之痛》刊发后,东阳、义乌两地开展江面整治;《丽水车站假警察横行霸道》刊发后,警方果断采取取缔行动;《“黑龙”窜入钱塘江》刊发后,环保部门立即查办向钱塘江大量偷排废水的污染企业:《摩崖石刻惨遭剧组毁损》刊发后,《大旗英雄传》剧组第二天就要求通过《钱江晚报》向全国观众道歉……
为了丰富监督资源和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钱江晚报》与省信访局沟通,共同推出了《大众呼声》专栏。该专栏是一个以透视热点、舆论监督为主的深度报道栏目。它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组织报道,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为老百姓所关注,强化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该栏目刊登的稿件几乎每篇都会得到省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的批示,影响力非常大。《水上餐厅脏并危险着》的文章在该专栏刊登后,得到了两位副省长的批示,出于行洪安全和环境保护需要,省有关部门联合作出在全省范围内取缔水上餐厅的决定。
做监督性报道,应该十分注重深入细致地调查、采访,捕捉住能够反映事物客观全貌的东西,然后加以理性的分析。首先,分析也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要让被批评者心服口服。其次,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监督报道才有力度,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第三,要有实效。实效就是结果。如果舆论监督总是没有结果,那么这种舆论监督就会因失去威慑力,而失去存在的意义。
人物报道之深在“情”字
成功的人物报道因情而生动。人物报道要出情,首先是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去“亲历”和“调查”,这样才能走进人的情感世界。如果靠坐在办公室改写事迹材料,这样的人物报道那是绝对生动不起来的。绍兴一名刑警在一座山上追捕逃犯时,被犯罪嫌疑人狠刺了几刀,英勇刑警视死如归,忍着巨痛继续向前,在留下一段120米的血路后倒下了……《钱江晚报》记者是在烈士牺牲后的当天夜里赶到了事发现场,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一块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泥土把记者的心揪紧了,他用手绢把这块泥土轻轻包了起来,用双手捧着,好像托起的是烈士的身躯。他把这块带血的泥土带到了杭州,原想把它洒在报社大院的那棵雪松下,让英雄每天都生活我们的身边。后来报社领导建议送给烈士的妻子更为妥当。英雄追悼会这一天,记者把已改用黄绸布包裹、在檀香木盒里装着带血泥土,交到了烈士妻子手中,烈士妻子立即给记者跪了下来,她说这让她的爱人“活”过来了。原来,当地农村有一个老的说法,只要人体有血在,死后是能复活的。人们未必信这个说法,但记者的这份特殊礼物,给悲痛中的烈士亲人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安慰。什么是情?这就是情!
情就是一种心的相融。当《钱江晚报》在泰顺城里,找到80多岁还在给人家当保姆的老人时,她的平和令记者不知所言。她是一位红军失散人员,丈夫原是泰东游击队队长。她原本有一个女儿,敌人放火烧山时,躲在山洞的她怕女儿的哭声暴露游击队员的藏身目标,用毛巾捂住女儿的嘴巴,当敌人撤退后,她发现女儿已经被自己捂死了。后来,她又怀上了一个孩子,临产前,她被捕了,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孩子流掉了,自己也昏死过去,敌人以为她没救了,把她抛弃于山中,是当地山民救了她一命。在讲述这些经历时,从老人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而记者早已泪流满面。老人的故事经《钱江晚报》报道后,当地政府给她落实红军失散人员待遇,老人过上了吃住不愁的日子。老人每年给记者写信,寄她自制的茶叶和粉丝,并将记者的照片放大后挂在墙上,而每次来信的开头总是对记者以“革命的好儿子”相称,记者也给她回信,偶尔也寄些钱,在回信时记者总是对她以“革命的好妈妈”相称,这是记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情义无价!
走近人物,与人物交朋友,在双方各自感觉身份模糊时,才能触及灵魂。向深度挺进是传统纸媒的优势所在,努力并懂得向深度挺进是一个合格记者所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