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引入企业管理,就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相信职工,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培养职工的能力和素质;视顾客为目的,尊重社会的需求并为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努力;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将道德伦理规范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管理的“人道化”。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作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观念虽不能像广告和产品本身那样给企业直接带来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由形体形象、社会形象和道德形象构成。其中,道德形象是关键因素。舍去现代企业管理的伦理视野和深度,舍去企业内在道德形象的设计,就不可能塑造出最佳的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管理者把以人为本等伦理理念渗透于企业产品的质量、销售服务和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是分不开的。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渗透于产品的质量中,就是坚持一流的质量意识。一流的质量意识讲到底就是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意识。对人民负责,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纵观国内外效益好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质量作为第一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生命。例如:国内有名的企业青岛海尔集团就始终坚持靠产品质量来赢得顾客。在创业初期,有一次质检发现有76台电冰箱不合格,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当时的厂长张瑞敏责令当事人当着全厂4000多名职工的面,把这批电冰箱全部砸碎。消息传出后,一个用金钱无法买到的对消费者负责、讲究产品质量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了。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二者的合力。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表现在企业使职工的安心程度、信赖程度和满足程度上;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则表现在职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和贡献大小上。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凝聚力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一旦失去凝聚力,就失去了企业的动力源泉,如一盘散沙,即使这个企业设备再好,技术人员再多,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站住脚。企业凝聚力的大小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亲密程度密切相关。梅奥在总结著名的霍桑实验时说:“一个人是否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和上级的感觉如何。”一个干群关系、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能激发职工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就能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而企业内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又需要伦理道德的运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在周围人群中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有了爱、有了理解、有了尊重、有了信任,就有了和谐亲密的基础与保证。古人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二、企业管理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本管理实践中的偏差,迫切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本管理,充分运用人本管理,大胆创新人本管理。
1、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第一,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管理者在强化人本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因为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成本状况、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企业信誉等方面的竞争,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建立起培养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机制,使人力资源的潜能释放出来,企业才能有动力和活力。为此,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职工的培训和开发工作,由一次性教育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在职工培训方面要舍得投资,要真正体现出“一树百获”的传统思想精华。
第二,建立一支能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基本队伍。企业职工中的基本队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我国企业职工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面对这种形势,在建立现代企业中,企业拥有一支“核心称职的正式队伍”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加强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使用和引进方面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效益,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这支队伍来影响和带动流动性大的职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2、领导需要加强提高素质、改革管理方法
传统的目标管理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在传统意义的目标管理基础上更加强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上的协调,强调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的决策。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应突出:(l)强调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个人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考虑组织发展又考虑个人利益,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让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调节领导与群众的人际关系,领导可以充分了解员工的意向、要求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又可以使员工深刻理解和领会企业目标的内容,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组织目标完成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员工了解领导工作的难度;(3)实行自我管理。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强调以自我管理代替“压制性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员工本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突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目标的完成;
结论: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恰恰抓住了现代人的这些特征,从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越来越体现了对人的本性的尊重。在这种模式中,被管理者被放到了恰当的位置上,企业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增长他们的才智,从而实现企业与人的双重发展。由此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真正意義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人当作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陆估,《现代管理中四个重要的伦理理念》,中外企业文化,2010年6月
[2]束学康,《论企业管理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观念虽不能像广告和产品本身那样给企业直接带来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由形体形象、社会形象和道德形象构成。其中,道德形象是关键因素。舍去现代企业管理的伦理视野和深度,舍去企业内在道德形象的设计,就不可能塑造出最佳的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管理者把以人为本等伦理理念渗透于企业产品的质量、销售服务和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是分不开的。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渗透于产品的质量中,就是坚持一流的质量意识。一流的质量意识讲到底就是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意识。对人民负责,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纵观国内外效益好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质量作为第一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生命。例如:国内有名的企业青岛海尔集团就始终坚持靠产品质量来赢得顾客。在创业初期,有一次质检发现有76台电冰箱不合格,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当时的厂长张瑞敏责令当事人当着全厂4000多名职工的面,把这批电冰箱全部砸碎。消息传出后,一个用金钱无法买到的对消费者负责、讲究产品质量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了。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二者的合力。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表现在企业使职工的安心程度、信赖程度和满足程度上;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则表现在职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和贡献大小上。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凝聚力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一旦失去凝聚力,就失去了企业的动力源泉,如一盘散沙,即使这个企业设备再好,技术人员再多,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站住脚。企业凝聚力的大小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亲密程度密切相关。梅奥在总结著名的霍桑实验时说:“一个人是否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和上级的感觉如何。”一个干群关系、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能激发职工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就能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而企业内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又需要伦理道德的运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在周围人群中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有了爱、有了理解、有了尊重、有了信任,就有了和谐亲密的基础与保证。古人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二、企业管理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本管理实践中的偏差,迫切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本管理,充分运用人本管理,大胆创新人本管理。
1、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第一,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管理者在强化人本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因为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成本状况、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企业信誉等方面的竞争,而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建立起培养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机制,使人力资源的潜能释放出来,企业才能有动力和活力。为此,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职工的培训和开发工作,由一次性教育变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在职工培训方面要舍得投资,要真正体现出“一树百获”的传统思想精华。
第二,建立一支能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基本队伍。企业职工中的基本队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我国企业职工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面对这种形势,在建立现代企业中,企业拥有一支“核心称职的正式队伍”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加强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使用和引进方面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效益,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这支队伍来影响和带动流动性大的职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2、领导需要加强提高素质、改革管理方法
传统的目标管理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在传统意义的目标管理基础上更加强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上的协调,强调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的决策。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应突出:(l)强调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个人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考虑组织发展又考虑个人利益,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让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调节领导与群众的人际关系,领导可以充分了解员工的意向、要求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又可以使员工深刻理解和领会企业目标的内容,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组织目标完成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让员工了解领导工作的难度;(3)实行自我管理。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强调以自我管理代替“压制性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员工本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突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目标的完成;
结论: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恰恰抓住了现代人的这些特征,从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到以人为本的管理,越来越体现了对人的本性的尊重。在这种模式中,被管理者被放到了恰当的位置上,企业给他们自由和空间,增长他们的才智,从而实现企业与人的双重发展。由此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真正意義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把人当作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陆估,《现代管理中四个重要的伦理理念》,中外企业文化,2010年6月
[2]束学康,《论企业管理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