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传教士苏慧廉如何影响中国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95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4年3月23日
  地点:北京炎黄艺术馆
  人物:沈迦
  今天是没有秘密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在一年前,我们在网上搜索“苏慧廉”的名字,只能搜到不到三百字的只言片语。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温州,很多人都认得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3月23日的炎黄艺术馆,新星出版社举办了一场沙龙,《寻找·苏慧廉》的作者沈迦为到场听众讲述了苏慧廉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从不愿去中国,到影响中国
  沈迦是浙江温州人,在他的家乡有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教堂。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的沈迦小时候和自己的祖母在这个教堂里做礼拜。教堂主殿有六根非常醒目的黑色柱子,那时候沈迦听别人讲,这六根柱子是从外国运来的,而修建这所教堂的是英国人。这么大的六根柱子如何运到中国?一直是沈迦心中的疑问。2000年,沈迦在《温州日报》副刊当编辑,在一次做专版查阅资料时,沈迦偶遇了苏慧廉这个名字。2006年,移居加拿大的沈迦打算好好干点儿什么,他想到了苏慧廉。因为苏慧廉在国内只有三百个字的介绍,于是从2007年开始,沈迦历时六年,完成了《寻找·苏慧廉》这本书,2013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苏慧廉并不是第一个到达温州的新教传教士。沈迦查阅民国留下来的资料,到1919年,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还有六千多人。由此推测,前后来过的人一定数以万计,苏慧廉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已。苏慧廉的到来,是因为一名叫李华庆的中国传教士因水土不服病逝,需要有人填补空缺。当时苏慧廉所在的教会招募到中国的传教士,于是苏慧廉报名了。不过,苏慧廉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他报名后就后悔了,他甚至祷告自己不要被派到中国去,因为中国的物质条件在当时不是太好。另外,在当时西方人的概念中,中国是一个特别现实的民族。苏慧廉或许不知该如何传教。但是,当苏慧廉知道自己必须去温州的时候,他丝毫没有迟疑。
  苏慧廉在温州传教25年,首先影响了当地的医疗。行医本是传教士传教的手段之一,苏慧廉先是替人戒除鸦片毒瘾,然后开设小诊所,并很快得到了医术高明的赞誉。苏慧廉还在温州建立了学校,名字叫艺文学堂,温州近代史上很多名人都毕业于此。
  温州话的《圣经》,英文版的《论语》
  苏慧廉到了温州后,很快就学会了温州话,并且把《圣经》翻译成温州话。沈迦说:“温州话是很难学的,网上评选全国最难的方言,温州话一向位居前三,但苏慧廉学会了。”苏慧廉1883年来到温州,1894年把《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翻译成了温州话,并在英国出版。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大英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外国图书馆中查到这本书。这本书是用拉丁字母注温州方言的发音,之所以要这样注音,是因为当时教徒多不识字,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他们连汉字都不认识,更不可能读《圣经》。由于拉丁字母比汉字容易,用拉丁字母一拼,就能念出来。1902年,苏慧廉把整本《新约》全部翻译成温州方言。
  全本的温州方言《圣经》,沈迦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本。沈迦曾经专程到剑桥大学,就是为了看这本书。剑桥大学的工作人员从库房里调出来这本书,十分高兴。工作人员说,这本书到这里这么久,至今没有一个人看懂过,因为他们不能读温州方言。
  1900 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达到高潮。在山西,则发生了同样是针对外国传教士的震惊中外的太原教案。7月 9日,山西巡抚毓贤设计把全省的传教士集中于太原,进而大开杀戒,屠杀新教教士33人、天主教教士26人。1902年,山西大学堂在太原教案赔款的支持下,正式开学,成为了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另两所是京师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
  1907年,受另一位在中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之邀,苏慧廉离开温州,前往太原,担任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根据创办山西大学堂时的约定,外方管理十年后,须将管理权交还中方。1911年2月,苏慧廉把学校交还清政府。清政府为表彰传教士们开办教育有功,封李提摩太三代正一品,苏慧廉三代正二品。
  在山西大学堂期间,苏慧廉还把《论语》翻译成了英文并出版。这本书于1910年在日本出版,后收入牛津“世界经典丛书”。因为苏慧廉的译本非常好,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牛津的“世界经典丛书”里的《论语》还用这个译本。苏慧廉极其喜欢《论语》,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牛津的学术人生
  1920年,牛津宣布第三任的汉学教授是苏慧廉。英式大学的设制,一个学科只有一个正教授,并且是终生的。苏慧廉在这个汉学教授的位子一直做了15年,直到他去世。15年间,他写了大量的作品,还培养了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费正清,20世纪美国最顶级的“中国通”。当时费正清跟着他读博士。晚年的费正清在回忆录里多次提及这位恩师,如:“苏慧廉博士实际上编了一本有用的‘语音’字典。人们用这种方法在汉字迷宫中熟悉发音,而且甚至能够在字典中找到汉字……”
  苏慧廉写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还翻译了佛经。沈迦在教会给苏慧廉写的材料里看到,苏慧廉懂好几国语言,英语是母语,中文也非常好,还有法文、拉丁文、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梵文,因为研究佛教还要懂梵文。
  1919年,好友李提摩太去世,不久之后,苏慧廉为他写下了传记《李提摩太在中国》,这本书成为了研究李提摩太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苏慧廉还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在牛津时,他翻译了《妙法莲华经》,并与何乐益(Lewis Hodous)合写了《中英佛学辞典》。直到今天,它们都是佛教研究领域中最好的英文工具书之一。
其他文献
【一】  196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关系紧张,北京一边组织民众挖防空洞,进行防空演习,一面紧急疏散工作人员。沈从文的很多亲友都被疏散到了外地。  9月初,妻子张兆和接到通知,要她跟中国作家协会的其他人员一起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这让沈从文很受打击。他血压高,心脏病严重。张兆和这次离开,归期未定,是否还能见到,真是不得而知。9月26日,张兆和随《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正式从永定门站乘专车前往湖北。大
期刊
中国纪事  1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词》,指出:“只要第二战场一开辟,这一年就是纳粹覆亡的一年,是希特勒就擒的一年,是法西斯恶势力及其造成的一切事物从欧洲大陆上扫除净尽的一年,是欧洲各民族与各国人民从死亡、饥饿、牢狱生活与专制独裁之下大翻身的一年。”  6月23日,日军分三路进攻衡阳,遭到了以方先觉的国民党第十军为主力的1.7万名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日军为尽快占领衡阳,实现其战略意图
期刊
与北京画报普遍零敲碎打且散佚严重相反,上海画报多有规模大且保存完好者,如《点石斋画报》《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图画日报》等。除了有大报作为依托,人力、财力较为雄厚,它们之所以“传之久远”,完全是因发行量大,商业化程度高,抓住机会适时重印所致。  “宣统纪元仲春出版”的《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由时事报馆编辑部编印、时事报馆图画部绘图、时事报馆印刷部印刷,总共36册,定价大洋四元二角。第一至第十一
期刊
博香堂:遇见皇家文化  博香堂里有这样一位主人,著名沉香收藏家江向东老师,他的藏品中有世界各地珍稀天然的香材,曾考察过东南亚多数沉香产区,以及中东地区消费市场,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累积,让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沉香及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认知方式。  博香堂里有另外一位80 后的香道文化传播者罗子杰,学音乐出身的他酷爱传统文化,在沉香及中国御香文化领域专研多年,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香文化加以结合
期刊
我们一想到儒家,就觉得那只是讲政事,整天想着治国平天下;或讲道德,整天教人守礼、法尊、德性的学派,跟个人养生长寿邈不相干。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整天奔走风尘,席不暇暖,弄得颠沛流离,困顿异常,更是大违养生之道,怎么说他们就开启了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  养生,是中国人独有的观念。西方人也许更讲清洁、更讲卫生,但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养生观及习俗。  例如春天来了,该如何吃、如何保养;待夏天渐至
期刊
每隔四年,地球就会围着足球转一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世界杯的疯狂足够让世界瞬间High到顶点。  历史上,足球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时刻。比如在1967年,尼日利亚正爆发著名的“比夫拉内战”。当时贝利随桑托斯队访问尼日利亚进行足球比赛。为了能观看贝利的比赛,交战双方临时达成为期48小时的停战协议。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夺走了120万人的生命,“贝利停火”是尼日利亚内战唯一的安慰。  足球场上也有黑
期刊
在今天的曼哈顿,不管是小饭馆,还是高档餐厅,全都提供外送服务。人人都在分享改革的成果,却很少有人记得一位改变美国餐馆外送服务的女人。  美国有四万家中餐馆  在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大约有四万家,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三大快餐连锁店的总和还多。  中餐馆在美国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可以蜗居在城市远郊的商场、市区平民窟,也可以栖身于美国中西部一些连地图上也找不着的小镇。就连当年约翰·布斯用来计划刺杀林肯总
期刊
20世纪初叶,无论从哪个角度,满清统治都已风雨飘摇,当1911年在冷风中降临时,武昌人更是感到不安与惊恐:许多童谣暗示朝廷即将灭亡,街巷间的陌生人仿佛正筹备着某种神秘的行动,与之相关的谣言,更如雨后春笋般肆意滋长,有人猜测,这一年,将发生许多天翻地覆的大事——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武昌:谣言下的革命  大动荡前夜的武昌气氛微妙,城内看似秩序井然,但飞涨的物价和如临大敌的军警表明,生活在这里并不从
期刊
时间:2014年4月10日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紫光国际交流中心  人物:张鸣 吴思  张勋复辟,从开始到结束,不过12天。有关这段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他将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主要关注点,出版了新书《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4月10日,中南博集天卷读行者图书在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一场读者沙龙,张鸣与著名历史学者吴思展开对
期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前进与回归的双重变奏。上路的激情与回家的渴望同时塑造着人类的理想:没有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我们可能还处于穴居生活中;而失去家园的守护,人生的旅程便成了有去无回的不归之路。  在农业文明时代,孔子在与弟子聊天时说,他最向往的生活莫过于此: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正因为有了“咏而归”的精神安顿,“治国平天下”的宏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