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家长眼中“十全十美”的被寄予厚望的智力优秀的学生,在获得优秀学习成绩的背后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却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因为他们被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这一光环所笼罩,以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直接影响他们创新心理的发展,有的甚至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媒体已有诸多报道,生活中也不泛实例,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那么这些智力优秀生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呢?教育者又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潜能,使其真正成为智力良好,心理健康,个性品质均优秀的创人才呢?我们以实验小学一、二年级2011年5月到6月中五周时间分别抽取32、28、36人为对象,以负重心理、高傲心理、嫉妒心理、失落心理为内容展开填表调查,每次内容中选取几种现象为指标列表,分发给被调查的学生填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对各年段的科任老师、班主任进行个别访谈,得出调查结论。
一、 调查结果
二、 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智力优秀的学生一般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不良心理因素:
1.由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负重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其学习拔“尖”,所以老师家长都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同样感到这样的期望,并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种期望,从而更加小心谨慎、墨守成规,生怕出错。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固然是一种动力,但期望过高,就会使这些智力优秀的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疲劳。不仅损害其身体健康,长期如此,必然无法指望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心理。更有甚者在沉重的心理负荷下,会产生失眠、焦虑等一系列问题。
2.由长期的优越感带来的高傲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成绩优良,长期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宠爱,便会产生优越感。久而久之,高傲心理油然而生,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有的智力优秀的学生恃才居傲,不管另人是否接受,也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喜欢下结论,动不动就批评别人“你真笨”,“你太糊涂了”。对别的同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仿佛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取得,因此故意贬低别人。这种高傲心理不仅不利于智力优秀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其创新潜能的发挥。
3.由强烈的好胜带来的嫉妒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往往好胜心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嫉妒便油然而生,有的嫉妒心强的优秀生还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地把别人拉下来。
4.由偶然的失败带来的失落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优越于别人,自己是周围的主宰。再加上鲜花和掌声的包围,造成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脆弱意志。有时因一次偶然的失败或者是老师的批评便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从而怀疑自己,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宣泄心中的积怨。
三、 对策
1. 把握表扬的度,引导智力优秀生正确认識自己。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为优点突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的老师也习惯于把对智力优秀生的表扬当作口头禅,有的甚至当成炫耀自己的资本,这样的表扬往往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尽管发现智力优秀生的缺点比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还要困难,但越难,我们越要注意发现并适时点拨,把握好表扬的度,实事求是才能引导其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优秀”和“一般”只是相对而言,一个人要想取得不断进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智力优秀的学生才有新的目标,才能激发其创新才能,使其智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2. 适时公平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智优生。
在心理学中,公平原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旨倡的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一个或者几个智力比较优秀学生身上,否则不仅会使多数学生产生不满,遏止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产生“反正我不行,连老师都不相信我”的消极思想,同时也会增加智力优秀生负重和高傲的心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公平原则,把自己的爱心、诚心、希望与期待同样给予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智力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受到激励,也才能使这些智力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才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精神。
3.艺术地应用批评,培养智力优秀生的耐挫力。
无数成功的事实和心理学家均证实,创新人才无不具备经受挫折的能力。而我们的智力优秀学生因爱“晕轮效应”的影响,过多地接受赞誉和掌握。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其以荣自居,受不得批评,耐挫力差等弱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育者要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艺术地应用批评,如不点名批评、个别谈话、暗示等方法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不仅明白了自己症结所在,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对批评的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4.适当降低期望值,全面塑造智力优秀生。
一些智力优秀生往往因被大家寄予过多期望而对自己限制较严,不敢放松自己,心理自由度较低。一组调查数据表明,智力优秀生的家庭教养一般比较严格与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行为方式、道德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忽视满足孩子的一些本能需求和个性发挥。而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一言一行都力争达到老师设定的“好学生”标准。久而久之,一个个循规蹈矩同时又潜伏着某些心理问题的“优秀生”便出现了。而这样的“优秀生”很难期待他们将来能有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有心理学家认为,老师转变“智优生、好孩子”传统评价观念,并适度降低对他们要求与期望,是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对这些无损于其人格的健康成长的缺点与不足,尽可能宽容地将其“最小化”并漠然处之。在严格要求中适当降低期望,并给予关爱和鼓励,引导这些智力优秀生从偏爱和过重的压力下走出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智力良好、身心健康、品质优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 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困生固然需要关怀和帮助,智力优秀的学生同样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宽容和鼓励。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良、日常表现良好,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心智良好、素质全面和人格健全等方面。心理学家曾就智商、性格、心理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的智商并不比常人高出多少,有的甚至平平,但他们均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因素与精神品质在其创新活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育者要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并用这种教育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王波
一、 调查结果
二、 分析
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智力优秀的学生一般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不良心理因素:
1.由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负重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其学习拔“尖”,所以老师家长都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同样感到这样的期望,并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种期望,从而更加小心谨慎、墨守成规,生怕出错。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固然是一种动力,但期望过高,就会使这些智力优秀的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疲劳。不仅损害其身体健康,长期如此,必然无法指望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心理。更有甚者在沉重的心理负荷下,会产生失眠、焦虑等一系列问题。
2.由长期的优越感带来的高傲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成绩优良,长期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宠爱,便会产生优越感。久而久之,高傲心理油然而生,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有的智力优秀的学生恃才居傲,不管另人是否接受,也不注意别人的感受,喜欢下结论,动不动就批评别人“你真笨”,“你太糊涂了”。对别的同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仿佛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取得,因此故意贬低别人。这种高傲心理不仅不利于智力优秀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其创新潜能的发挥。
3.由强烈的好胜带来的嫉妒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往往好胜心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嫉妒便油然而生,有的嫉妒心强的优秀生还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地把别人拉下来。
4.由偶然的失败带来的失落心理。
智力优秀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优越于别人,自己是周围的主宰。再加上鲜花和掌声的包围,造成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脆弱意志。有时因一次偶然的失败或者是老师的批评便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从而怀疑自己,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宣泄心中的积怨。
三、 对策
1. 把握表扬的度,引导智力优秀生正确认識自己。
智力优秀的学生因为优点突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的老师也习惯于把对智力优秀生的表扬当作口头禅,有的甚至当成炫耀自己的资本,这样的表扬往往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尽管发现智力优秀生的缺点比发现后进生的优点还要困难,但越难,我们越要注意发现并适时点拨,把握好表扬的度,实事求是才能引导其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使他们认识到“优秀”和“一般”只是相对而言,一个人要想取得不断进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应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智力优秀的学生才有新的目标,才能激发其创新才能,使其智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2. 适时公平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智优生。
在心理学中,公平原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旨倡的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一个或者几个智力比较优秀学生身上,否则不仅会使多数学生产生不满,遏止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产生“反正我不行,连老师都不相信我”的消极思想,同时也会增加智力优秀生负重和高傲的心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公平原则,把自己的爱心、诚心、希望与期待同样给予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智力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受到激励,也才能使这些智力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才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精神。
3.艺术地应用批评,培养智力优秀生的耐挫力。
无数成功的事实和心理学家均证实,创新人才无不具备经受挫折的能力。而我们的智力优秀学生因爱“晕轮效应”的影响,过多地接受赞誉和掌握。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其以荣自居,受不得批评,耐挫力差等弱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育者要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艺术地应用批评,如不点名批评、个别谈话、暗示等方法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他们不仅明白了自己症结所在,还能很好地锻炼他们对批评的承受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4.适当降低期望值,全面塑造智力优秀生。
一些智力优秀生往往因被大家寄予过多期望而对自己限制较严,不敢放松自己,心理自由度较低。一组调查数据表明,智力优秀生的家庭教养一般比较严格与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行为方式、道德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忽视满足孩子的一些本能需求和个性发挥。而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为了得到老师的喜爱,一言一行都力争达到老师设定的“好学生”标准。久而久之,一个个循规蹈矩同时又潜伏着某些心理问题的“优秀生”便出现了。而这样的“优秀生”很难期待他们将来能有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有心理学家认为,老师转变“智优生、好孩子”传统评价观念,并适度降低对他们要求与期望,是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
对这些无损于其人格的健康成长的缺点与不足,尽可能宽容地将其“最小化”并漠然处之。在严格要求中适当降低期望,并给予关爱和鼓励,引导这些智力优秀生从偏爱和过重的压力下走出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智力良好、身心健康、品质优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 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困生固然需要关怀和帮助,智力优秀的学生同样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宽容和鼓励。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良、日常表现良好,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心智良好、素质全面和人格健全等方面。心理学家曾就智商、性格、心理品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的智商并不比常人高出多少,有的甚至平平,但他们均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因素与精神品质在其创新活动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育者要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并用这种教育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