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前,课上讲量词时,我曾突然向热烈讨论着的学生们发问——“‘一只鱼’这说法对不对?”学生们骤然沉寂,而后七嘴八舌,教室内如爆豆般,说对言错者都态度决绝。
量词与具体语境
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多达好几百个。这问题,涉及到汉语存在“多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的情况。同样的一件事物如更换了不同的量词,意思常常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一( )鱼”中,可以说“一条鱼”“一尾鱼”“一斤鱼”“一碗鱼”“一块鱼”。
“一条鱼”,鱼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
“一尾鱼”,鱼是有生命的;
“一斤鱼”,鱼的大小不确定、生死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生是熟也是不确定的;
“一块鱼”,鱼已经死了,而且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了;
“一碗鱼”,一般是鱼已经被加工熟透、可以马上食用了。
这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即没有进入语时,“一( )鱼”的量词选择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它处在具体语境中,就应准确地使用了。
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1.表达现实情况的不同
“一块鱼”和“一条鱼”间存在着现实情况不同:“一块鱼”必须是没有生命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再保留作为“鱼”的完整形状;而“一条鱼”则“生死未卜”。在具体的句子里选用量词时, 名词所处的现实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2.注意事物不同的着眼点
“一条鱼”着眼于“鱼”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在人们视觉上的数量;而“一片鱼”则是人们借助了度量衡工具得出的比较客观的数量;“一碗鱼”则又是依托了某个容器为单位获得的数量。
3.注意量词色彩意义的差别
量词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都要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要求, 不能与整体语境风格偏离或相悖。如“一条鱼”和“一尾鱼”的差别在于“条”和“尾”的语体色彩不同,“尾”典雅, 有文言色彩, 适合于书面语体。
量词与对象特征
林嗣环《口技》一文,开头部分写“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部分再写“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这样写是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听众从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简单道具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尚觉意犹未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确应该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这让我与学生一起明白了——量词数量众多,要注意区分量词本身与搭配对象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在课后反复读下面的顺口溜:
1.一支(枝)铅笔细又长,“条、根、节、段”也一样。
一张桌子平又平,一块蛋糕方正正。
一片树叶薄又平,一片草地真干净。
要说植物用“一棵”,一棵柳树在路旁。
2.“一个”应用很广泛,但是有时不要选。说“一名”是正式,说“一位”是尊重,说“一伙”是不满,“一群一帮”是一般,“一群”还可说动物。最好使用哪一个,看看词、句你再选。
3.一把糖果装满手,抓一把糖果给妞妞。
4.朋友困难帮一下,有时也说帮一把。
大约是2002年秋,我陪几位外教老师一起学习汉语。中文里的量词,令外教们大为头痛。
一次讨论何谓“一条好汉”,一外教说:“一条好汉,意思就是一个瘦而高、相貌好看的男人。”还有一位外教告诉大家,昨晚他在校外公路上看到“一张兔子”,我纠正应是“一只兔子”,他认真反驳说,千真万确是一张兔子,因为野兔已被汽车轧死了,压扁了的兔子理所当然是一张兔子,就如同一张纸、一张相片一样。那时的课上,诸如什么“一对裤子”,也会得到振振有辞的辩解,因为裤子都有两条裤腿,两条即一对,因此没错。甚至有外教坚称应是“一套屁股”才合逻辑。
细细思考,汉语量词在实际运用中能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人、事物与动作、行为的特征。例如“头”在作名词时是一个会意字(据《说文解字》),上部像人头,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整个“头”字上部很大,突出了“首”的含义。本义是指人的头部,后来被引申为动物的头部,尤其是一些头部特征非常明显的兽类。因此在进一步引申为量词之后,它就成为了“牛、羊、猪”等头部有角或头部庞大的家畜的修饰词。
再如上文提到的“根”字,作名词的本义是“树根”,因为树根是长条形的,所以“根”作量词时被引申为修饰长条形的东西。也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它又通常表示比较硬、粗且立体感很强,具有长宽高的物体,像“木棒、粉笔”等。更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所以大部分植物都用“根”为量词,像“黄瓜、玉米、葱”等。
量词与情感
汉语量词还能表达某种非常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除了词语意义上的褒贬之外,另有游离于词语意义之外的色彩意义,例如从态度上来说有爱恶之分,从情调上来分有雅俗之别等。如“一片光明”中,“片”表现出喜爱欢乐的感情;又如“这一小撮坏蛋”“这一窝没有一个好货”,“撮”“窝”表现出厌恶、憎恨的感情。再如“一幅丝绣”“一块(条)墨”“一个(块)砚台”“一张邮票”与“一帧丝绣”“一锭墨”“一方砚台”“一枚邮票”,前后两组所表述的事物相同,比较一下,前面一组的几个量词是通俗用法,显得一般化,后面一组的几个量词带有明显的欣赏性。
再如“个”和“位”是两个意义相近的量词,但在运用中它们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却很不同。“一位学者”显示出了一种对学者尊敬的态度,而“一个学者”则没有感情色彩或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含有贬义。我们通常说“一个小偷”,如果说“一位小偷”就很不合适了。像“帮、伙、群、批”这样近义的量词,在形容人时,前两个通常含有贬义色彩,如“一帮强盗、一伙歹徒”等;“群”比较中性,如“围了一群人”;而“批”则通常含有褒义,像“一批学者、一批代表”等。这些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量词如若混用,也会令人啼笑皆非。
差不多每个汉语量词都深植于汉民族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我们自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产生和演变的渊源,但这丝毫不影响你我正确使用这些量词。
量词与具体语境
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多达好几百个。这问题,涉及到汉语存在“多个量词搭配一个名词”的情况。同样的一件事物如更换了不同的量词,意思常常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一( )鱼”中,可以说“一条鱼”“一尾鱼”“一斤鱼”“一碗鱼”“一块鱼”。
“一条鱼”,鱼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
“一尾鱼”,鱼是有生命的;
“一斤鱼”,鱼的大小不确定、生死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生是熟也是不确定的;
“一块鱼”,鱼已经死了,而且已经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了;
“一碗鱼”,一般是鱼已经被加工熟透、可以马上食用了。
这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即没有进入语时,“一( )鱼”的量词选择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当它处在具体语境中,就应准确地使用了。
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1.表达现实情况的不同
“一块鱼”和“一条鱼”间存在着现实情况不同:“一块鱼”必须是没有生命的,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再保留作为“鱼”的完整形状;而“一条鱼”则“生死未卜”。在具体的句子里选用量词时, 名词所处的现实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2.注意事物不同的着眼点
“一条鱼”着眼于“鱼”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在人们视觉上的数量;而“一片鱼”则是人们借助了度量衡工具得出的比较客观的数量;“一碗鱼”则又是依托了某个容器为单位获得的数量。
3.注意量词色彩意义的差别
量词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都要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要求, 不能与整体语境风格偏离或相悖。如“一条鱼”和“一尾鱼”的差别在于“条”和“尾”的语体色彩不同,“尾”典雅, 有文言色彩, 适合于书面语体。
量词与对象特征
林嗣环《口技》一文,开头部分写“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部分再写“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这样写是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听众从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简单道具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尚觉意犹未尽。“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确应该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这让我与学生一起明白了——量词数量众多,要注意区分量词本身与搭配对象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在课后反复读下面的顺口溜:
1.一支(枝)铅笔细又长,“条、根、节、段”也一样。
一张桌子平又平,一块蛋糕方正正。
一片树叶薄又平,一片草地真干净。
要说植物用“一棵”,一棵柳树在路旁。
2.“一个”应用很广泛,但是有时不要选。说“一名”是正式,说“一位”是尊重,说“一伙”是不满,“一群一帮”是一般,“一群”还可说动物。最好使用哪一个,看看词、句你再选。
3.一把糖果装满手,抓一把糖果给妞妞。
4.朋友困难帮一下,有时也说帮一把。
大约是2002年秋,我陪几位外教老师一起学习汉语。中文里的量词,令外教们大为头痛。
一次讨论何谓“一条好汉”,一外教说:“一条好汉,意思就是一个瘦而高、相貌好看的男人。”还有一位外教告诉大家,昨晚他在校外公路上看到“一张兔子”,我纠正应是“一只兔子”,他认真反驳说,千真万确是一张兔子,因为野兔已被汽车轧死了,压扁了的兔子理所当然是一张兔子,就如同一张纸、一张相片一样。那时的课上,诸如什么“一对裤子”,也会得到振振有辞的辩解,因为裤子都有两条裤腿,两条即一对,因此没错。甚至有外教坚称应是“一套屁股”才合逻辑。
细细思考,汉语量词在实际运用中能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人、事物与动作、行为的特征。例如“头”在作名词时是一个会意字(据《说文解字》),上部像人头,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形,整个“头”字上部很大,突出了“首”的含义。本义是指人的头部,后来被引申为动物的头部,尤其是一些头部特征非常明显的兽类。因此在进一步引申为量词之后,它就成为了“牛、羊、猪”等头部有角或头部庞大的家畜的修饰词。
再如上文提到的“根”字,作名词的本义是“树根”,因为树根是长条形的,所以“根”作量词时被引申为修饰长条形的东西。也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它又通常表示比较硬、粗且立体感很强,具有长宽高的物体,像“木棒、粉笔”等。更是因为“根”的本义是“树根”,所以大部分植物都用“根”为量词,像“黄瓜、玉米、葱”等。
量词与情感
汉语量词还能表达某种非常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除了词语意义上的褒贬之外,另有游离于词语意义之外的色彩意义,例如从态度上来说有爱恶之分,从情调上来分有雅俗之别等。如“一片光明”中,“片”表现出喜爱欢乐的感情;又如“这一小撮坏蛋”“这一窝没有一个好货”,“撮”“窝”表现出厌恶、憎恨的感情。再如“一幅丝绣”“一块(条)墨”“一个(块)砚台”“一张邮票”与“一帧丝绣”“一锭墨”“一方砚台”“一枚邮票”,前后两组所表述的事物相同,比较一下,前面一组的几个量词是通俗用法,显得一般化,后面一组的几个量词带有明显的欣赏性。
再如“个”和“位”是两个意义相近的量词,但在运用中它们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却很不同。“一位学者”显示出了一种对学者尊敬的态度,而“一个学者”则没有感情色彩或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含有贬义。我们通常说“一个小偷”,如果说“一位小偷”就很不合适了。像“帮、伙、群、批”这样近义的量词,在形容人时,前两个通常含有贬义色彩,如“一帮强盗、一伙歹徒”等;“群”比较中性,如“围了一群人”;而“批”则通常含有褒义,像“一批学者、一批代表”等。这些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量词如若混用,也会令人啼笑皆非。
差不多每个汉语量词都深植于汉民族深刻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我们自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产生和演变的渊源,但这丝毫不影响你我正确使用这些量词。